活性污泥法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的研究(Alkali-minimization dyeing printing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ctivated sludge)作者是官宝红。
副题名
外文题名
Alkali-minimization dyeing printing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ctivated sludge
论文作者
官宝红著
导师
谭天恩,徐根良教授指导
学科专业
化学工程
学位级别
d 2001n
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01
关键词
废水处理 印染废水 活性污泥法
馆藏号
X791
唯一标识符
108.ndlc.2.1100009031010001/T3F24.012002672936
馆藏目录
2002\X791\8 2100433B
一般工艺流程如下:来水→格栅→调节池→曝气池→二沉池→出水排放;污泥的主要是:二沉池的污泥回流到曝气池,和二沉池的剩余污泥的排放。
答:(1)如果进水PH值正常,10小时不曝气,并且不搅拌的话。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只是一开始突然开启曝气设备,进水和活性污泥混合后,部分活性污泥受进水浓度异常增高导致的解体。恢复运转,2天内可以复原。...
通活性污泥法又称传统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传统方式。系统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管线和设备三部分组成。液流为有回流的推流式。初次沉淀后的废水津水域由二次沉淀池来的回流污泥混合后再...
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ppt课件
莱特莱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 18904059090 www.wu-shui.com 1 1 印染废水采用 A/O活性污泥法的调试技术 ⑴ 把整个调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印染废水成份十分复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废水,尽管我们 接种相类似废水处理站的活性污泥, 但接种过来的微生物细胞内各种酶系统对新 废水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微生物经过适应期后, 细胞开始分裂, 微生物开始增 殖,微生物细胞按几何倍数增加,经细菌增殖旺盛后,细菌大量繁衍增殖,废水 中的营养料被大量耗用, 营养料又逐步成为细菌增殖的限制因素。 当在曝气池内 残存有机污染物( BOD5)较低,有机物与细菌的数量的比值( F/M)较低时,活 性污泥才能得到很好的形成。因此,在调试的第一阶段,采用间歇运行,接种占 池容 15%的印染废水厂活性污泥,闷曝 1天后,在控制调节池水温底于 42℃,PH 在 6 ~1
《天津碱厂碱渣土的工程利用研究》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李显忠,山东蓬莱人,1965年5月出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青岛海洋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我国知名岩土工程专家,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确认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任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环境工程技术所副所长、建设部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执行主任兼总工程师,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勘察测量专家委员会委员;《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主编、《工程地质编图技术规范》常务编委;合著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共1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具有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格。
我国日排放印染废水量为(300~400)×104t,是各行业中的排污大户之一。印染废水主要由退浆废水、煮炼废水、漂白废水、丝光废水、染色废水和印花废水组成,印染加工的四个工序都要排出废水,预处理阶段(包括退浆、煮炼、漂白、丝光等工序)要排出退浆废水、煮炼废水、漂白废水和丝光废水,染色工序排出染色废水,印花工序排出印花废水和皂液废水,整理工序则排出整理废水。通常所说的印染废水是以上各类废水的混合废水,或除漂白废水以外的综合废水。
印染废水的水质随采用的纤维种类和加工工艺的不同而异,污染物组分差异很大。印染废水一般具有污染物浓度高、种类多、含有毒有害成分及色度高等特点。一般印染废水ph值为6~10,codcr为400~1000mg/l,bod5为100~400mg/l,ss为100~200mg/l,色度为100~400倍。
但当印染工艺、采用的纤维种类和加工工艺变化后,废水水质将有较大变化。近年来由于化学纤维织物的发展,仿真丝的兴起和印染后整理技术的进步,使pva浆料、人造丝碱解物(主要是邻苯二甲酸类物质)、新型助剂等难生化降解有机物大量进入印染废水,其codcr浓度也由原来的数百mg/l上升到2000~3000mg/l以上,bod5增大到800mg/l以上,ph值达11.5~12,从而使原有的生物处理系统codcr去除率从70%下降到50%左右,甚至更低。
印染各工序的排水情况一般是:
(1)退浆废水:水量较小,但污染物浓度高,其中含有各种浆料、浆料分解物、纤维屑、淀粉碱和各种助剂。废水呈碱性,ph值为12左右。上浆以淀粉为主的(如棉布)退浆废水,其cod、bod值都很高,可生化性较好:上浆以聚乙烯醇(pva)为主的(如涤棉经纱)退浆废水,cod高而bod低,废水可生化性较差。
(2)煮炼废水: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其中含有纤维素、果酸、蜡质、油脂、碱、表面活性剂、含氮化合物等,废水呈强碱性,水温高,呈褐色。
(3)漂白废水:水量大,但污染较轻,其中含有残余的漂白剂、少量醋酸、草酸、硫代硫酸钠等。
(4)丝光废水:含碱量高,naoh含量在3%~5%,多数印染厂通过蒸发浓缩回收naoh,所以丝光废水一般很少排出,经过工艺多次重复使用最终排出的废水仍呈强碱性,bod、cod、ss均较高。
(5)染色废水:水量较大,水质随所用染料的不同而不同,其中含浆料、染料、助剂、表面活性剂等,一般呈强碱性,色度很高,cod较bod高得多,可生化性较差。
(6)印花废水:水量较大,除印花过程的废水外,还包括印花后的皂洗、水洗废水,污染物浓度较高,其中含有浆料、染料、助剂等,bod、cod均较高。
(7)整理废水:水量较小,其中含有纤维屑、树脂、油剂、浆料等。
(8)碱减量废水:是涤纶仿真丝碱减量工序产生的,主要含涤纶水解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等,其中对苯二甲酸含量高达75%.碱减量废水不仅ph值高(一般>12),而且有机物浓度高,碱减量工序排放的废水中codcr可高达9万mg/l,高分子有机物及部分染料很难被生物降解,此种废水属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
1 绪论
1.1碱渣治理研究现状
1.2碱渣土研究理论与方法综述
1.3碱渣土工程利用研究的现状及创新点
1.4碱渣治理工程实施意义
2碱渣的工程性质与微观研究
2.1碱渣的生成、化学成分及物理力学性质
2.1.1碱渣的生成与堆存
2.1.2碱渣的化学成分
2.1.3碱渣的物理力学性质
2.2碱渣的微观结构及其成因
2.2.I碱渣的微观结构
2.2.2碱渣微观结构的成因
3碱渣土的工程性质与微观研究
3.1碱渣土的工程性质
3.1.1碱渣土的物理指标
3.1.2碱渣土的力学指标
3.1.3 不同拌和材料和配比的碱渣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3.1.4现场地基承载力试验
3.1.5结论意见
3.2碱渣土与一般黏性土的工程特性的比较
3.2.1概述
3.2.2塘沽软土的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
3.2.3新港软土与吹填的碱渣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比较
3.2.4碱渣土与黏性土的工程性质的l,t较
3.3碱渣土的强度形成机理
3.3.1碱渣废液的胶体化学性质
3.3.2孔隙水与矿物颗粒的相互作用
3.3.3碱渣制工程土的强度形成机理
3.4碱渣与增钙灰拌和形成的碱渣土的微观结构及工程性质
3.4.1引言
3.4.2增钙灰对碱渣的强度提高机理
3.4.3小结
3.5碱渣工程土微观结构的定量分析
3.5.1综述
3.5.2分形维数
3.5.3碱渣土微观结构指标的选取
3.5.4土体微观结构图像处理系统
3.5.5碱渣土微结构定量化的结果
3.5.6小结
3.6碱渣制工程土微观结构分析与强度形成机理结论
4碱渣土的工程利用研究
4.1经碳化压滤的碱渣土特性
4.1.1室内试验
4.1.2载荷试验
4.2软基加固
4.2.1概述
4.2.2碱渣的室内试验分析
4.2.3碱渣的真空预压加固现场试验
4.2.4对拟建的北疆码头后方碱渣堆场加固的建议
4.2.5结论
4.3改性处理
4.3.1 试样的拌和成分
4.3.2击实试验
4.3.3单轴压缩试验
4.3.4试验结果分析
4.3.5 结论
4.4双层地基
4.4.1 试验
4.4.2现场施工要点及经济效益
4.4.3 结予爸
4.5碱渣制工程用土
4.6天津碱厂老碱渣土底层碱渣的加固处理
5碱渣对建筑物、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影响
5.1碱渣对建筑物的影响
5.1.1 碱渣对建筑物自身的影响
5.1.2碱渣对地下管道的影响
5.2碱渣对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影响
5.2.1 碱渣对水泥砂浆的腐蚀性
5.2.2碱渣对钢筋的锈蚀
6碱渣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1 概况
6.1.1 目的和意义
6.1.2监测区域环境基本特征
6.1.3碱渣的成分分析
6.1.4监测因子的选择
6.1.5布点采样
6.2分析方法及结论
6.2.1 分析方法
6.2.2监测结果分析
6.2.3碱渣制工程土回用的可能影响分析
6.2.4结论及建议
6.3绿化实例
7碱渣土的工程利用研究结论及其应用建议
7.1碱渣土的工程利用研究结论
7.2应用建议
8天津市塘沽区碱渣治理开发工程
8.1概述
8.1.1工程概况
8.1.2 气象条件,场地的工程及水文地质概况
8.1.3方案设计范围
8.1.4方案设计主要依据
8.2工程实施方案
8.2.1 三号路碱渣山清理工程方案设计与实施
8.2.2碱渣制工程土填垫工程方案设计与实施
8.2.3碱渣治理开发实施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8.2.4碱渣制工程土营造屏蔽山(碱渣山公园)工程实施方案设计
8.2.5碱渣花园居住小区规划及配套相关工程
8.3概算、资金来源及盈亏分析
8.3.1总投资概算
8.3.2资金筹措
8.3.3盈亏分析
8.3.4计算动态指标
8.3.5 国民经济评价
8.4工程综合效益分析
8.4.1 治理碱渣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8.4.2工程综合效益分析
8.5工程实施及成果
8.5.1 工程施工过程
8.5.2治理工程成果
参考文献
附件1碱渣土回填的技术规程
附件2建设部科学技术鉴定证书
附件3国家环保总局专家论证意见
附件4建设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指南项目证书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