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红外线能量级 | 照射时 | 大部被反射和浅层皮肤组织吸收 |
---|---|---|---|
衰变过程中 | 核素的原子核数目会逐渐减少 | 发射的辐射 | α粒子 β粒子 γ射线 中子 |
另一部分 | 皮肤吸收 |
α衰变
α衰变是一种放射性衰变。在此过程中,一个原子核释放一个α粒子(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形成的氦原子核),并且转变成一个质量数减少4,核电荷数减少2的新原子核。
一个α粒子与一个氦原子核相同,两者质量数和核电荷数相同。α衰变从本质上说,是量子力学隧道效应的一个过程。与β衰变不同,它由强相互作用支配。
衰变产生的α粒子的动能通常为5MeV左右,速度是15,000km/s,光速的二十分之一。因为它质量相对较大,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速度相对较慢(针对其他衰变粒子),所以它们容易与其他原子相互作用而失去能量。因此,它们可以被一层几厘米厚的空气几乎完全吸收。
β衰变
β衰变是一种放射性衰变。在此过程中,一个原子核释放一个β粒子(电子或者正电子),分为β 衰变(释放正电子)和β-衰变(释放电子)。
β-衰变中,弱相互作用把一个中子转变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电子中微子。其实质是一个下夸克通过释放一个W-玻色子转变成一个上夸克。W-玻色子随后衰变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电子中微子。
β 衰变中,一个质子吸收能量转变成一个中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其实质是一个上夸克通过释放一个W 玻色子转变成一个下夸克。W 玻色子随后衰变成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中微子。
与β-衰变不同,β 衰变不能单独发生,因为它必须吸收能量。在所有β 衰变能够发生的情况下,通常还伴随有电子捕获反应。
γ衰变
γ射线通常伴随其他形式的辐射产生,例如α射线,β射线。当一个原子核发生α衰变或者β衰变时,生成的新原子核有时会处于激发态,这时,新原子核会向低能级发生跃迁,同时释放γ粒子。这就是γ衰变。
γ射线,x-射线, 可见光和紫外线,都是不同形式的电磁辐射。唯一的区别是光的频率,也就是光子的能量。γ光子的能量最高。2100433B
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微米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长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上)照射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短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内)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穿透深度可达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其他皮下组织。
不稳定(即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后可变得较为稳定,这个过程称为衰变(Radioactive decay)。这些粒子或能量 (后者以电磁波方式射出) 统称辐射(radiation)。由不稳定原子核发射出来的辐射可以是α粒子、β粒子、γ射线或中子。
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该核素的原子核数目会逐渐减少。衰变至只剩下原来质量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核素的半衰期(half-life)。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其特定的半衰期,由几微秒到几百万年不等。
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变为新核的现象.原子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产生的变化,它是一个量子跃迁过程,它服从量子统计规律.对任何一个放射性核素,它发生衰变的精确时刻是不能预知的,但作为一个整体,衰变的规律十分明确.若在dt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为dN,它必定正比于当时存在的原子核数目N,显然也正比于时间间隔dt
红外线报警器里的红外线是红外线接收装置。 红外线报警器分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式红外线报警器,是报警器主动发出红外线,红外线碰到障碍物,就会反弹回来,被报警器的探头接收。如果探头监测到,红外线是静...
红外线灯是一种专业的灯具,一般常见的应用于医疗,但是注意眼睛不要直射灯光,对眼睛有伤害,严重的会烧伤眼睛或失明。红外线发热板据我所知,大多产品只是炒作这样一个概念,只是发热,根本不是什么红外线。
供应PHILIPS R95E,红外线灯 2013/9/12 14:03:40 飞利浦红外美容灯泡 &nb...
红外线的原理及物理特性 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 1800 年发现, 又称为红外热辐射 ,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开,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 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 因此得到结论: 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 这就是红外线。 也可以当 作传输之媒介。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 0.75~1000μm。红外线可 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 0.75 ~1.50 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 1.50 ~6.0 μm 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 6.0~ l000 μm之间。 真正的红外线夜视仪是光电倍增管成像, 与望远镜原理完全不同, 白天不能使用, 价格 昂贵且需电源才能工作。 【红外线的物理性质】 在光谱中波长自 0.76 至 400 微米的一段称为
波长在可见光红端与微波之间的电磁辐射。又称红外光。波长范围约在7×10-7~1×10-3米之间。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赫谢耳将温度计放在日光光谱的红端以外,观察到有增温现象,发现了红外线。一切物体都在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发射的红外线波段越宽,且长波段的能量越丰富。在实验室里,常用电灯、电弧作为红外光源。红外线产生的机理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红外线不能引起人眼的视觉;有极强的热效应;易于为物体吸收而转为其内能;有较强的穿透雾的能力,不易被散射;也能产生化学效应;并能吸收磷光。红外线可以用温差电偶、热敏电阻、特殊的光电管来探测,也可以根据磷光被熄灭的现象来检测红外线的波长。
利用红外线可以隔着薄雾和烟雾拍摄景物,即使夜间也可以进行红外摄影。用红外线代替普通光线的摄影,物形的细节更加突出;在卫星上采用红外线对地面摄影。夜间研究天体的近红外辐射的吸收光谱,可以了解天体上的气体成分。红外线讯号只要中途没有障碍,能被远处的接收站接到,并转变成电流脉动被记录下来,类似无线电通讯。此外,可以用红外线来烘烤金属表面的油漆、烘烤食物。红外遥感测量技术可用在地质勘探、气象预报等。
分为主动式红外线侦察和被动式红外线侦察。主动式红外线侦察是通过主动式红外夜视仪红外光源发出的红外线主动照射目标,依靠目标所反射的红外线成像原理实现的。具有观察效果好,目标亮度高,场量反差大,成像清晰等特点;但侦察范围窄,易受强光干扰,易暴露侦察位置。组织侦察时,一般采用其他手段远距离搜索发现目标,近距离再用主动红外夜视仪识别。被动式红外线侦察是基于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的物理现象为基础,通过探测目标与背景的温度差成像原理实现的。具有不依靠红外线光源和夜天光,隐蔽性好,受天候条件影响小等特点;但成像模糊,分辨细节能力低。红外线侦察仪器可手持或安装在车辆、坦克、舰船、飞机、人造卫星等载体上实施。组织实施时,通常根据侦察任务、地形和气候等情况,恰当选用相应的侦察装备,分散配置,合理部署,尽量减少主动式红外线侦察装备的开机时间,做好人员、装备的隐蔽和伪装,与前沿部队、分队搞好协同及通信联络。随着红外线侦察装备的发展和与其他侦察器材特别是计算机和武器控制系统结合得日益紧密,红外线侦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侦察效果更加显著,时效大为提高。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红外线加热技术是1938年从美国开始的,但能够利用的红外线波长最长限度为4--5微米。随着分光技术等近代科学的发展,日本各地出现了远红外线发光体,有效波长可达50微米或更长。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已将红外线加热技术用于混凝土的加速硬化工艺以及木材的干燥等,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红外线技术在我国首先应用于混凝土冬期施工。目前,已将它应用于构件生产中。实践表明,红外线能够通过热作用以及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对制品辐射加热养护。辐射热传递迅速,确实是缩短混凝土制品养护周期的一个有效途径,比传统蒸汽养护优越,与电子束加热、微波加热、感应加热等相比则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容易实施等优点,因而为工厂化生产混凝土制品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