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混凝土学 | 出版社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
页 数 | 282 页 | 开 本 | 16 开 |
定 价 | 30.00 | 作 者 | 李家和 张巨松 |
出版日期 | 2011年2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756033167X, 9787560331676 | 品 牌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绪论
0.1 混凝土的特点
0.2 混凝土的分类
0.3 混凝土发展的历史
0.4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0.5 混凝土技术标准简介
第1章 组成材料
1.1 水泥
1.2 骨料
1.3 混凝土用水
1.4 混凝土外加剂
1.5 矿物掺和料
1.6 混凝土用纤维
第2章 混凝土混合料
2.1 混合料流变特性
2.2 工作性
2.3 工作性的评定
2.4 影响工作性的因素
2.5 凝结时间
2.6 含气量
第3章 硬化混凝土结构
3.1 水泥石结构及形成过程
3.2 过渡区结构
3.3 内外分层结构
3.4 宏观堆聚结构
第4章 混凝土力学性能
4.1 强度
4.2 混凝土强度理论
4.3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4.4 混凝土高强化的技术途径
4.5 混凝土的受力变形
4.6 徐变
第5章 混凝土的尺寸稳定性
5.1 塑性收缩
5.2 温度变形
5.3 自收缩
5.4 干缩和湿胀
5.5 碳化收缩
5.6 提高尺寸稳定性的技术途径
5.7 尺寸稳定性评价
第6章 混凝土耐久性
6.1 渗透性
6.2 抗冻性
6.3 碳化
6.4 化学侵蚀
6.5 碱-骨料反应
6.6 钢筋锈蚀
6.7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途径
第7章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7.1 基本要求
7.2 基本原理
7.3 设计步骤
7.4 其他设计方法
7.5 配合比设计实例
第8章 常用混凝土
8.1 高性能混凝土
8.2 自密实混凝土
8.3 补偿收缩混凝土
8.4 纤维混凝土
8.5 硅酸盐混凝土
8.6 轻质混凝土
8.7 砂浆
8.8 其他混凝土
附录:水泥混凝土领域的常用技术标准(规范)
参考文献
《混凝土学》:院士专家著书,体现先进性,前瞻性,反映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学科融合贯通,注重交叉性,学术性,立足材料科学的人才培养,内容丰富翔实,追求研究性,实用性,促进材料工程的创新发展。
忠岭装饰工队对现浇清水混凝土出现的如:蜂窝、麻面、露筋、露震、涨模、凹凸不平、色差不均匀等、等,缺陷提供修补工人和修补技术 百度 忠岭装饰有更多资料 。。。。。 忠岭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
根据成都信息价,抗渗混凝土要比普通混凝土贵14-24元。材料价是需要自己调的,不是按定额里的你商品混凝土的单价颜色变了,证明是自己调过的。而抗渗的是定额单价,需要自己调整
混凝土冬施费一般在砼材料费单价基础上+20抗冻剂费用就可以。
混凝土学之防水剂汇报讲解——本资料为混凝土学之防水剂汇报讲解,共20页概况:我国于 20世纪 50年代开发了级配集料防水混凝土,配制时,为了使粗细骨料级配达到理想的级配曲线要求,要丢弃部分砂石,费时费料,难以在工程中推广应用。60年代提出了富砂浆防水混...
"混凝土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为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从业素质,从"混凝土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及课程的考核方式等几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设想。
美国混凝土学会计算法是指美国混凝土学会( ACI) 436 委员会于 1966 年对联合基础( 承受二个柱荷载以上的基础) 和片筏基础推荐一种简化计算法。该法建立在文克尔地基模型的基础上, 假设基底反力成折线图形。
根据集中荷载作用于无限长梁的弹性地基梁解和取单跨的静力平衡条件,推导出基底反力和基础内弯矩的简化计算公式。该法作为一种简化计算方法,其假设比较合理,并具有计算方法简单的优点,计算结果与文克尔地基上的有限单元法相比,在内跨相当接近。 2100433B
林太珍,建设部科技发展司、中国土木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任职。2100433B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材料研究所王立久教授于2003年最早提出“混凝土架构模型理论”模型,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21世纪,水泥混凝土仍然是建筑材料主体。自1824年以来的发展,混凝土的一些理论与学说推动了混凝土学科的发展,如:结构模型理论、强度或力学本构理论、徐变理论、断裂力学理论、细观力学理论、复合材料理论以及涉及耐久性的一些学说等。我国混凝土学奠基人吴中伟院士的《大中心质学说》,以其深邃的见地将是这一新理论的基础。基于“水泥石”概念而推演的混凝土理论将成为过去。“水灰比”和“砂率”作混凝土的基本参数也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将是由王立久提出的架浆比(即粗集料与水泥和细集料之比)和胶砂的砂灰比的偏离。混凝土的研究将从粗集料架构模型、胶砂偏离和界面三方面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混凝土新的架构模型将奠定混凝土新理论的诞生,并将由此演化出一系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