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各种岩石。形成于地壳较深部位,由浅色花岗质和暗色镁铁质岩两部分组成。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常不均匀。混合岩化作用较弱的混合岩,明显分出脉体和基体两部分。前者是由于注入、交代或重熔作用而形成的新生物质;后者基本代表原来变质岩的成分。条带状构造明显。随着混合岩化作用增强,浅成体与古成体的界线逐渐消失,形成类似花岗质岩石的混合岩。依混合岩化程度,分为混合质变质岩类、混合岩类和混合花岗岩类;按结构构造特点分角砾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肠状混合岩等。
中文名称 | 混合岩 | 外文名称 | migmatite |
---|---|---|---|
作用 | 混合岩化作用 | 提出者 | 塞德霍姆 |
混合岩特征
混合岩的矿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定向排列。 混合岩中含有不同比例的基本未变或变化较小的原岩组分或"古成体"和新生组分或"新成体"。原岩组分活动性一般较差,而新生组分多属活动组分。在原岩组分中除不同成分的长石或一定的石英外,常含较多的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铁镁矿物。新生组分一般主要由长英质或花岗质,有时由含钾、钠等的流体交代原岩组分而生成。其中有的来源于附近的花岗质侵入体,有的可能来自更远或更深的地方。有时这种新生组分主要是原岩经变质分异或经部分熔(溶)融形成的硅酸盐流体相的产物。
显微镜下特征 混合岩的矿物粒度都比原岩的增大。主要由交代作用形成的混合岩中,长石(钾长石、奥长石或钠长石)含量比原岩中明显增多,长石和石英具缝合线结构、蠕英石结构、交代条纹和反条纹结构、交代棋盘结构、净边结构、交代斑晶等。主要由熔融作用形成的,则显示一定的矿物结晶顺序,如钾长石和石英的他形充填现象等;此外,斜长石有重熔"净边",但其钙长石含量较内部稍高。
在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岩石中的新生组分,往往形成长英质或花岗质的各种脉状体或不规则条带,以长石为主的交代斑晶,分布于原岩组分中,两者间的界限往往较清楚。称新生组分为脉体,原岩组分为基体。随着混合岩化程度加深,混合岩的组成和结构,向着均匀化方向发展,外表渐呈厚层状和块状。原岩组分已受到较深的改造,在组成物质或外貌上,都不易同新生组分区别,其中属于交代成因的,原岩几乎全部经历交代作用,属于就地熔融的,则在最后凝固以前,大部分可能曾达到流体状态。
混合岩定义
混合岩(migmatite) 由于混合岩化作用(是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类型)形成。这一名词是由塞德霍姆(J.J.Sederholm,1907)所创立。由基体(substrate)和脉体(vein material)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基体是角闪岩相或麻粒岩相变质岩,代表混合原岩,或多或少受到改造,又称古成体(paleosome),脉体是长英质或花岗质物质,代表混合岩中新生部分,又称新成体(neosome)。混合岩的形态多种多样,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变化也很大,说明混合岩的形成条件是复杂多样的。
花岗岩是岩浆岩 ,混合花岗岩是变质岩 ,花岗岩矿物颗粒界限明显, 混合花岗岩矿物颗粒界限较模糊, 呈现迷...
我们是直接按图纸算的量,没有按实际收方算量。在付款方面一般都是每月的几号付上月商砼量的付一定比列货款,这个根据你们那边的情况而定,或都是供应到一定数量的商砼在付一定比例的货款。
截图上传看看就是混凝土面、砌体墙面等等都是这个做法
混合岩结构
混合岩是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性岩类,主要特点是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很不均匀,在混合岩化作用较弱的岩石中,可区分出原来变质岩的基体和新生成的脉体。随着混合岩化作用的增强,基体与脉体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最后可形成类似花岗质岩石的混合花岗岩。根据混合岩化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以及所成岩石的构造特征等,混合岩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典型的混合岩有眼球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混合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等。
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它是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过渡岩类。混合岩这个名词由芬兰地质学家J.J.塞德霍姆于1907年提出。他认为这种岩石是由较老的岩石(原岩)和外来的花岗质岩浆或岩汁 (ichor)混合形成,并以脉状体分布于岩石中。大致同时,瑞典的P.J.霍尔姆奎斯特认为混合岩中的脉状体没有外来物质的加入,它是原岩通过变质分异作用而产生。后来有人认为是原岩经熔(溶)融作用生成。对混合岩成因的解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其实,这两种现象,在自然界都存在。
国际上对混合岩的分类命名还没有统一。20世纪初以来,北欧地质文献中出现了以外貌形态命名的混合岩类型。①脉状混合岩,指含有一定数量近于平行的浅色长英质或花岗质脉状体的混合岩,多呈厚度不等的层状特征。其中的脉状体有的认为属外来注入性质,有的认为是由原岩(变质岩)分泌(分异)作用所形成。②角砾状混合岩,指深色的角闪质岩石被不规则浅色长英质或花岗质脉状体穿切而成大小不等的角砾状岩石。③网状混合岩,指含有模糊的浅色网状或树枝状长英质细脉的混合岩。④雾迷岩又称为云染岩,指呈星云状外貌的混合岩。其中含有微细的网状、云雾状或乱丝状长英质脉,并有模糊的、颜色较深(含黑云母或角闪石等)的残留小条纹或小斑点。中国程裕淇后来又增加了下列以形态命名的混合岩。①眼球状混合岩,指含有一定数量平行或半平行排列、由交代形成的眼球状长石(大多为钾长石)的混合岩。原岩一般为角闪质岩石、黑云变粒岩或黑云斜长(二长)片麻岩。②条带状混合岩,指颜色和矿物组成差别明显的、呈条带状互层的混合岩,其中深色(含铁镁矿物较多)和浅色(含长英矿物较多)条带交替出现的最为常见。③条痕状混合岩,指不同颜色的矿物成分呈不规则条痕状分布的混合岩。④均质混合岩,指矿物成分分布均匀、微呈面型方向性排列的混合岩,矿物成分近似花岗质岩石。
40~50年代以来,提出了反映混合岩化程度不同的一些混合岩名称。对只受轻微混合岩化作用的变质岩,冠以"混合质"或"混合岩化"等词;对混合岩化最终产物类似花岗岩的岩石称为混合花岗岩;对介于混合质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之间的岩石统称为混合岩。中国长春地质学院对其中混合岩化较弱的称为"注入混合岩",对混合岩化较深的称为"混合片麻岩"。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可分别有高级和中级变质作用部分,两处均可见混合岩化作用。通过混合岩浅色脉体或花岗质脉体中的长石自形晶、斜长石周围的钠长石净边、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化等现象表明混合岩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深部岩浆的注入,而不仅是高级变质之后的近原地深熔作用所致,高级变质与相关的深熔作用所致混合岩化在区域上的分布是有限的,集中于西麻山的高级区;而注入式混合岩化是普遍的,其产出可遍布所有麻山杂岩的出露区,在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部位均可出现。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与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应是相互独立的构造或热事件;注入式混合岩化引起了中级变质作用和高级区的退变质作用,注入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约为500Ma;中级变质作用是注入混合岩化的结果,而不是混合岩化的原因。与注入混合岩相关的花岗岩虽然表现出一些S型花岗岩的特征,但根据矿物组合、地化性质的综合分析,更可能是富钾及钾长石斑晶的钙碱性花岗岩类,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程中。麻山杂岩的变质与混合岩化特征表明,以西伯利亚古陆为中心的南部边缘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活动,只不过这里的规模略小,在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而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活动。
鲁西台背斜东缘沙沟地区深熔型花岗岩质量平衡分析表明:(1)以体积守恒为限制条件,深熔型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带入1.90%~1.92%的质量,微斜长石花岗岩带入4.46%~4.55%的质量,深熔型花岗岩类有K2O、SiO2、Rb、Ba的获得,TiO2、Al2O3、FeO、Fe2O3、MnO、MgO、CaO、Na2O、P2O5及Cr、Ni、Co、Sr、Zr、Ta、Nd则损失(残留);(2)花岗岩类的质量等比线显示:母岩及深熔型花岗岩没有明显的质量损失;而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微斜长石花岗岩则有明显的质量带入、带出;微斜长石花岗岩有K2O、SiO2、Rb、Nd、Ta的明显获得,其余氧化物和微量元素则损失;(3)深熔型微斜长石花岗岩是熔体经过一定距离运移、聚集结晶而成,但基本未脱离深熔地体体系的半原地花岗岩,而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则是就地定位、基本没有运移的原地花岗岩。
是一种介于变质作用和典型的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有不同性质流体参加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的总称,简称混合岩化。在这种作用中,以长英质或花岗质为代表的新生组分与原岩组分相互作用和混合,生成不同组成和不同形态的混合岩。混合岩化的最终产物可能是混合花岗岩,因此,从混合岩化的全过程来说,它几乎是花岗岩化作用的同义语。但混合岩化不一定发展到最终阶段,一部分岩石学家只强调花岗岩化属交代作用性质,因此这两个术语还不能等同。
一般认为,当发生大规模区域变质作用时,在地下深处温度较高的地方,区域变质岩常伴随着流体相物质的大量渗透、注入、重结晶和混合交代等复杂的变质过程,从而使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发生深刻的改变,生成一系列特殊类型的岩石,总称混合岩(例如眼球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混合岩由两个部分组成:原变质岩残留部分,称基体,颜色较深;混入的成分,称脉体,颜色较浅。
形成混合岩的作用,称为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化成矿(migmatized metallogenic process)是由混合岩化作用所形成的矿床。包括在混合岩化过程中,由于各种交代作用,使原岩中的某些组分发生迁移、富集而形成的矿床,或使原有矿床的矿石品位增高而形成的新矿床。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矿床与花岗质岩浆形成的矿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区别如下:①混合岩化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邻近的含矿变质建造;②矿床类型受混合岩化作用所支配;③成矿阶段以混合岩化作用的交代过程来划分。混合岩化矿床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主期形成的原地交代型矿床;②主期形成的伟晶岩型(花岗岩型)矿床;③中晚期形成的热液型矿床。
在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物理化学条件不同,可出现下列几种方式。
指外来物质(岩浆、岩汁、流体)沿变质岩的叶理或裂隙等注入,并同岩石发生交代反应的作用。
又称重熔作用。指区域变质作用后期在没有外来物质的参与下,固体岩石发生选择性熔(溶)融,其中具低共熔点的长石和石英首先开始熔化成为液相的作用。由此产生的岩浆称为深熔岩浆。从这种浆质体的形成、演化特点考虑又称再生作用或再造作用。由于这种作用往往是由区域变质作用演变而形成,故长期以来又称超变质作用。
指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外来流体中的一些物质同原有变质岩中的某些物质发生反应。其结果往往在混合岩中形成更多的碱性长石(奥长石、钠长石、钾长石等),暗色矿物则被交代。在化学成分上表现为钾、钠、硅增加和铁、镁、钙等相应减少。
指混合岩化作用的后期,岩石流态组分大量增加,岩石的可塑性和熔融程度增大而具有明显流动性的作用。在一定的构造活动环境中,它可使新形成的再生浆质体离开其产生的位置进入其他岩石或岩层中。有人认为深流作用与深熔作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