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防护任何水的膜状物质 采用电化学膜模拟法在混合表面活性剂(十六醇和蓖麻油)与低浓度的电解液(CdCl2和CH3CSNH2)之间阴极电沉积制备黑色薄膜
中文名称 | 化学膜 | 平均晶粒粒径 | 大约16nm |
---|---|---|---|
解 释 | 一种可以防护任何水的膜状物质 | 外 观 | 黑色薄膜 |
一、工程简介
本工程是收集各小区的优质杂排水(如洗脸、洗澡、洗菜水等),经过管道收集到一起。日处理水量为240m3,每小时处理水量为16 m3,其水质如下:
方案简介:
1. 细格栅:自己制作为细网状或直接向厂家定做
2. 调节池一般设计为1.5-2.0h的水力停留时间,并向其内曝气(为了减轻调节池发生厌氧反应而产生的异味),一般采用水下曝气机。池底设有放空管,池顶设有溢流孔。
3. 沉淀池一般设计为0.5-0.8h的水力停留时间,池子以斗形为宜,池底设有放空管或设一流量较小的排污泵亦可,池顶设有溢流孔,调节池与沉淀池的污水经过地下排污沟排到排污池经排污泵排入市政管网。
4. 毛发过滤器,以小孔径的毛发过滤器为宜,截留原水中的毛发等大的颗粒物,为保护后续膜设备而设,其自设反洗管管路,可设计为每天反洗一次,每次10分钟。
5. 加压泵为一备一用而设(本工艺采用流量为16m3/h,扬程80m,功率5.5Kw,南方泵业CDL16-100)为后续系统增压而设。
6. 消毒设备(本工艺消毒设备为专利技术,市场很难买到,其主要作用是去除原水中的有害微生物、细菌等对人体有害菌)可采用臭氧强氧化剂。
7. 膜处理系统,主要采用中空纤维膜(本工艺中采用8根Φ200的中空纤维膜,其进水流量维持在12 m3/h,出水维持在10 m3/h左右,本系统原设计为每天反洗一次,但实际运行2个月后,效果不理想,改为每小时反洗10分钟,保护中空纤维膜),以后设计在前期设计的水要经过十分精细的过滤,这样不会使膜堵塞,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其运行压力为0.1-0.3MPa。
8. 活性炭吸附,由膜出来的水经过活性炭吸附,去臭、去味还可吸附水中的胶体物质(如果活性炭吸附系统前置在膜系统之前则1公斤活性炭处理水量8-12吨,活性炭的寿命会很短,很快更换活性炭,而其后置则为前置的20倍左右,提高活性炭的使用寿命,活性炭后置脱氯1公斤活性炭处理水量30吨左右,做直饮水时亦如此)本工艺活性炭罐设计为每天反洗一次,每次10分钟,罐体设计为Φ1600,有效高度为2000,净高2800,实际装填量为75%。
9. 中水回用池设计为3小时的水力停留时间,在中水回用池底设有放空管,顶部设有溢流孔,中水回用池上部设有自来水补给管道。
10. 提升泵,本工艺供给4座办公楼冲厕用水,有高层和低层,故选用南方泵业型号为CDL4-60与CDL4-140(立式泵)并选用CDL4-140一台做为前面的几个系统的反洗泵。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不是完全相同的,是基本相同,但具体成分有差别。如果完全相同就不会有各种功能了。各种生物膜有对应的功能的蛋白质,选择透性也不一样,不同功能的膜上面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同,如细胞...
一防止生锈二外观可以好看点三防电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随着膜组件工作时间的延长,膜污染会不断加重,膜的透水速率会下降,为了恢复膜的通量,需要定期对膜组件进行化学清洗,化学清洗时应根据原水中杂质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品。碱性清洗溶液:0.5%的氢氧化钠(N...
Low-E玻璃镀膜工艺及其镀膜化学品的简析 南通艾德旺化工有限公司研究中心 冯勇,温河丽 * 1.前言 随着建筑、汽车、装饰装修、家具、信息产业技术等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 活空间环境要求的提高, 人们对玻璃的节能环保功能指标也有了较高的要求, 其 中玻璃功能的改变,也主要采用镀膜方式实现对玻璃的功能要求。 镀膜玻璃也称反射玻璃。 镀膜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涂镀一层或多层金属、 合金 或金属化合物薄膜, 以改变玻璃的光学性能, 满足某种特定要求。 镀膜玻璃按产 品的不同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类: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 Low-E)、导电膜玻 璃等。热反射玻璃一般是在玻璃表面镀一层或多层诸如铬、 钛或不锈钢等金属或 其化合物组成的薄膜, 使产品呈丰富的色彩, 对于可见光有适当的透射率, 对红 外线有较高的反射率, 对紫外线有较高吸收率, 主要用于建筑和玻璃幕墙; 低辐 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镀由多层银、
膜污染已经成为陶瓷膜分离技术应用和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提高膜通量的恢复率,增加陶瓷膜使用寿命,需要对污染的陶瓷膜进行合理有效的清洗。采用多种常见的化学试剂进行清洗。结果表明,先用质量分数1.0%C18H29O3SNa清洗5min,再用质量分数1.5%NaOH清洗15min,最后用质量分数2.0%HNO3清洗10min为最佳清洗方案,膜通量的恢复率可以达到96.2%,工艺较简单,适用于实际工业化应用。
MCR膜化学反应器简称。
膜化学反应器是在MBR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水处理装置,是将化学处理工艺与膜分离工艺加以结合,使得传统的化学反应效率得以提高。2100433B
化学污染是指进水中某些物质与膜面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引起沉积、沉淀以及膜表面的非常规老化,使膜表面发生污染或使膜的性能变差。
常见的情况有:预处理时絮凝剂选用不当;运行时阻垢剂的选用不当;清洗时清洗药剂选用不当;预处理控制不严格,致使进水中带入对膜有危害的物质(如:余氯的超标导致膜面活性层的氧化)。
化学污染处理主要从系统预处理的完善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来进行预防,污染一旦产生很难清洗或者很难使膜的性能恢复。
前言
1997年夏季,我从南开大学博士后化学流动站出站,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工作。第二年在应用化学专业为本科生开设了《膜化学与膜技术》课程,由于教学反应很好,该课程很快由当初的选修课升为专业必修课,并成为《化学工程》的后续课程。1999年又为研究生开设了相关选修课程《膜科学与膜技术》。在讲授这两门课的过程中,我参阅了大最的文献资料,感觉到:多数膜学著作的对象是在膜方面有一定基础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缺少将基本化学原理与膜现象结合起来并有大量例题和习题的膜学教材。于是萌发{编一本适合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膜学教程的念头。}
在随后的岁月里,本科生《膜化学与膜技术》课程的教学范围从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又扩展到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同时由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担部分中国科学院下属院所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研究生选课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既有科大本部的研究生,也有科学院下属院所如大连化物所、上海原子核所、上海有机所、上海硅酸盐所、武汉物理所、科学院合肥分院的研究生。因此我编写膜学教材的愿望更加强烈。恰在此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教学改革,准备资助一批“十五”教材立项工作,我的申请很快获得批准,并列入“十五”期间教材出版规划首批资助对象,我的愿望终于实现,这本膜学教程由此而诞生。
众所周知,膜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高新技术边缘学科,要想在本教程中包括所有的膜学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本教程着眼于化学基本原理与膜学内容的紧密结合:第一章为膜学概论,介绍膜的发展进程和主要膜过程原理;第二章将膜学与材料科学结合起来,介绍多种膜材料的化学结构和特性、膜材料的稳定性、膜材料的选择和表征方法;第三章介绍膜的制备方法和原理,此部分内容将膜与物理化学中的相图、相平衡联系起来,同时介绍了无机膜的相关内容,并用专门的篇幅介绍了目前的新膜品种即无机一有机复合/杂化膜的制备方法;本教程第四章是化学工程的升华,介绍了膜传递的扩散理论和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如果说第二至四章是关于膜化学的知识,那么第五至八章涉及的就是膜技术方面的内容:第五章介绍了所有压力膜技术原理和应用;第六章介绍离子交换膜及相关技术;第七章则针对所有膜过程中污染和浓差极化现象的原因、表征和预防措施进行介绍,涉及到过程的维护和膜的保养;第八章介绍了一些新型膜技术,兼顾到研究生教学内容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应用。
在上述内容中,有一部分是作者所在课题组多年的研究成果,如第二章中涉及到聚苯醚膜材料部分、第三章中复合/杂化膜的制备和部分有机膜电镜分析、第五章的部分应用示例、第六章的电膜部分、第七章的蛋白质吸附部分、第八章的膜控制释放部分。本教程还特别在每章节中附上了一定数量的例题和大量的习题。另外,本教程有四个附录:附录一以国外文献为基础,对膜过程的基本术语进行分类汇总;附录二列出了一些主要的网上膜学术资源和膜工业站点,以适应信息发展的需要;附录三列出了主要的膜学著作,以方便读者查阅;附录四选登了往届研究生选修本课程时撰写的部分论文,供研究生教学参考。
在本教程的编著过程中,既要考虑知识的基础性,又要考虑全面性,因而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膜专家的专著和论文。在此,我对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正是由于他们这些独特和原创性的工作才会有本教程的存在;同时由于人力和条件的限制,对引用过程中未能一一征得原作者的同意而表示深深的歉意,并敬请他们谅解。
本教程经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中心高从增院士和莫剑雄研究员认真审订,提出了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特别是高从增院士还为本教程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例题。对这两位膜界前辈辛勤的工作,我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教程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五”教材计划立项经费的资助。同时在编著期间,作者正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编号29976040,20106015)的研究工作。本教程编著、出版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和这些基金不无相关,对资助这些基金的部门、团体,在此我也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教程于2000年动笔,2003年6月完成初稿,在此期间,我从东京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获取了大量的膜学资料。本教程第七章中有关蛋白质污染的内容就是我在东京大学的研究1二作,第六章中双极膜表征方面的内容是我在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工作,在此对接待我做合作研究的东京大学化工系中尾真一(S.Nakao)教授和东京工业大学有机化学和高分子系的谷刚名彦(A.Tanioka)教授表示最衷心的谢意。同时我还要感谢荷兰吐温大学的A.B.J.Kemperman博士,他为我寄来了他们研究小组(欧洲膜研究院)的多篇博士论文和专著,极大地充实了本教程第三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相关内容。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膜界前辈和膜界同仁,他们为中国膜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使我国的膜技术研究水平上升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是他们营造了一个编辑出版本教程的良好氛围;也是受他们的影响,使我对膜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尽管我做了诸多努力,本教程也非尽善尽美,错误和遗漏之处难免,衷心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我希望本教程能引领更多的初学者进入膜科学与技术这个神圣的殿堂,并最终成为我国膜技术后备人才和中坚力量。
徐铜文
2003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