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环境建构 | 作 者 | 范悦、山代悟、周博 |
---|---|---|---|
原作品 | Temporary Event Environments | ISBN | 9787112132669 |
页 数 | 130页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1年7月1日 | 装 帧 | 平装 |
开 本 | 32开 |
山代悟等的《环境建构:适应型建筑环境的构想与实践》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本次环境建构Studio的课程内容和过程,图文并茂、版式新颖、便于翻阅。后记部分的“教师讨论”以对谈的形式记述了几位主讲老师的认识和感受。
前言
课程目的
1 前期
前期课程构成
前期照片集锦
作业过程示例
2 后期
后期课程构成
小组成果展示
设计过程
最终方案
金属连接件
材料选购
设计建模
财务预算
展览宣传
组装试验
声光设计
安装说明
现场组装
幕布设计
构建实景
3 后记
教师讨论
学生感言
成员介绍
作者介绍2100433B
《环境建构:适应型建筑环境的构想与实践》主要内容简介:“环境建构”是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运用学校“海天学者”国际化基金,引进外教共同开设的设计坊(Studio)课题。海天学者每年春季开办,目的是探索一个国际性的设计教学模式,新颖而有特色,注重开放性、实验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虽然以建筑设计内容为中心,但面向全院建筑系、规划系以及艺术设计的学生开放,同时也允许不同年级的同学参与。《环境建构:适应型建筑环境的构想与实践》记录了本次环境建构的课程内容和过程,为本次活动做一个完美的总结。
环境管理、环境工程、环境法学、环境经济、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环评教材。可购买到
卓越 当当都可以买到这些书籍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
第一,绿化是“氧气厂”——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供人们呼吸。 第二,绿化是“吸尘器”——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和有害物质,并且可以防风固沙,提高空气质量。 第三,绿化是“消声...
范悦,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1999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可持续建筑构法及开放住宅等领域的研究。历任日本建筑学会、日本建筑中心等委员会委员,日本文部省大型尖端科研基金《可持续城市空间的机能转换》项目组成员,承担了多项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著作有《从建筑用途转换到可持续城市再生》、《建筑用途转换计画及设计指针》、《21世纪型住宅模式》等。
山代悟,199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井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创建Art-unit Responsive Environment事务所,1995年进入桢综合计划事务所,师从日本著名建筑家桢文彦。2002年创立有限会社Building Landscape事务所。2002年任东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建筑系助教,作为日本著名建筑家安藤忠雄教授、难波和彦教授的助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10年4月特聘为大连理工大学“海天学者”。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周博,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人届环境研究所所长。毕业于大连大学土木建筑系,后获得日本国立新溺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在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主要在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群体的宜居空间环境、文教以及医疗等社会福祉建筑领域内展开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批准号50778031)。著书有《住区再生设计手册》、《新建筑学初步》、《港口再生》、《现代建筑文脉主义》、《建筑空间设计学——日本建筑计划的实践》等。
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程。本文结合环境监测课程建设的情况,构建了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框架,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阐释了环境监测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通过对1920-1930年代江浙地区的蚕室建筑调查,发现其突破性地发展了一种对建筑环境进行精确控制的整体性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蚕业建筑改良的背景及5个代表性蚕室建筑的建造和技术特征进行记录性的介绍;指出这批蚕室建筑体现了现代农业科学(及其日益专门化的环境要求)与地方建造体系的相互作用,从建筑学的角度而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次针对风热环境及空间卫生的建造改良运动,展现了现代科学理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要应用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的分析上,有建立的意思 。
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
从建筑设计到建成过程中,既符合力学规律,又遵循结构特征;同时也符合从艺术审美角度去审视其自身所应具有的美学法则;加之能在建造实施过程中保持其以上特征的过程。
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内容,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个全过程的综合反映。2100433B
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上的使用,建构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
因此,建构既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亦不是阅读文本的唯一定案,而是一种从文本间找到的系统。
与建构相对的是解构,解构着重在对各文本间的剖析、阅读,建构着重在系统的建立。
建构一词是对英文“tectonic”的中文翻译。在西方如德国、意大利、希腊和美国等国,“tectonic”一词历经产生和发展变化,它强调建造的过程,注重技术、结构、材料和表现形式等。
建构是对结构(力的传递关系)和建造(构件的相应布置)逻辑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