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荒漠土 | 外文名 | desert soil |
---|---|---|---|
拼 音 | huāng mò tǔ | 品 种 | 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 |
我国分布 | 西北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 | 特 点 | 龟裂化、漆皮化、砾质化 |
(一) 气候(主要影响因素)
荒漠土分布区,深居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于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十分稀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毫米,同时降水量变率很大。荒漠地区日照强烈,温差大,蒸发强,蒸发量比降水量高出十倍至近百倍。荒漠地区多大风与尘暴。荒漠土既分布于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荒漠,也分布于中纬度的温带荒漠。他们的气候特点有些差异,中纬度荒漠冬季温度低,有少量降雨,这是有别于热带荒漠的,而且中纬度荒漠冬寒夏热,气温变化急剧,气温年较差大,气温日较差也大,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比较显著,寒潮、气旋和雷雨等剧烈天气现象要比热带荒漠多。
我国荒漠土包括三个土类,其中灰漠土发育与温带荒漠边缘地区,灰棕漠土发育与温带荒漠地区,棕漠土发育与暖温带荒漠地区。灰漠土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较热,干旱而大陆性显著。灰棕漠土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热而少雨,冬季冷干,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大。棕漠土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极端干旱炎热,冬季则较暖和,无雪被。我国荒漠土三个土类分布区的气候状况见表4-13。
表4-13 我国荒漠土形成的气候条件
土类 |
灰漠土 |
灰棕漠土 |
棕漠土 |
|
气候带 |
温带 |
温带 |
暖温带 |
|
年均温/℃ |
5~8 |
7~9 |
10~12 |
|
7月平均气温/℃ |
20~26 |
24~28 |
23~30 |
|
1月平均气温/℃ |
—10~—22 |
—10~16 |
—3~—11 |
|
≥10℃积温/℃ |
2600~2700 |
4100~8300 |
4500~8600 |
|
年平均降雨量/mm |
100~200 |
|||
干燥度 |
4~6 |
6~8或更大 |
8~30 |
据古地理资料,我国西北地区从上古生代起就已成陆而未再受过海侵。当时处于亚热带高压之下,形成大陆性干旱气候。到第三世纪中期喜马拉雅山运动,特别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后,青藏高原大面积隆起,西北地区干旱性进一步加剧,一直延续。所以,我国荒漠土具有特别长的历史性和特别强的干旱性。
(二) 植被
荒漠地区的植被以稀疏的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优势,成分简单,多为肉质、深根、耐旱种属,覆盖稀疏,呈单从状分布。植物地上部分产量很低,根系死亡后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数量也很有限,所以在荒漠土的形成中,高等植物的作用较微弱,但地衣、藻类等低等植物对荒漠土形成的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
我国灰漠土的植被属旱生、超旱生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类型,常见的有琵琶柴、琐琐、假木贼和蒿属等。植物的总覆盖度一般在10%左右,最高达30%,在植丛中常生长着数量不多的灰黑色地衣和藻类。灰漠土区的水热条件和植被类型均反映出向荒漠草原过渡的特点。灰棕漠土的植被属耐旱、深根、肉质的灌木和半灌木荒漠类型,主要有假木贼、膜果麻黄、伊林藜、琐琐、霸王鞭、木本猪毛菜及琵琶柴等,在东部阿拉善地区还有泡泡刺、珍珠和包大宁,几乎无短命和类短命植物,覆盖度为5%~10%。棕漠土的植被属于半灌木-灌木荒漠类型,常见的有膜果麻黄、伊林藜、合头草、泡果白刺、霸王鞭和琵琶柴等,覆盖度极低,一般小于5%。
(三) 地形和母质
我国荒漠土区的地形有冲-洪积平原,也有丘陵、低山、剥蚀高原和盆地,从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到海拔2600~3100m的柴达木盆地,高程相差悬殊。成土母质在丘陵、低山地区以残积物和坡积残积物为主,而平原地区以洪积物、冲击物与黄土状沉积物为主,除黄土状母质为细土物质外,多属砂砾堆积物,甚至堆积成厚的砂砾层。
灰漠土分布的地形主要是山前平原、古老冲积平原和剥蚀高原,成土母质种类虽多,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石灰性,而且细粒部分含量比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多。灰棕漠土分布的地形主要是山前平原、低山和剥蚀残丘,成土母质在山前平原上为砂砾质洪积物或洪积-冲积物,在低山和剥蚀残丘上为花岗岩、片麻岩与其他古老的变质岩系风化残积物或坡积-残积物,以粗骨性为主,细土物质甚少。棕漠土分布的地形主要为剥蚀山地、丘陵和山前倾斜平原(砾质戈壁),成土母质主要有砂砾质洪积物和石质残积物或坡积-残积物,粗骨性,细土量少,细土中以细沙粗粉砂为主。
荒漠土(英文名称 desert soil),又称“荒境土”,是干旱地区所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也是温带荒漠植被下的土壤。适合的农作物应是耐旱的。包括有: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等。在非洲、美洲、澳洲以及中亚地区均有分布,约占世界大陆的十分之一。荒漠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当地大陆性气候最为显著,温差大、降雨量少、植物稀疏。风化和成土作用微弱。由于降水量少,土体中的各种元素,基本是不迁移,或移动极弱,碳酸钙在土壤表面积聚,石膏和易溶盐类淋洗不深,在剖面中积累。土壤的组成与母质近似、有机质含量甚微、地表多砾石,具有龟裂化、漆皮化、砾质化和碳酸盐表聚等特点。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缺水,土地资源无法利用,适合的农作物应是耐旱的。
望采纳
“土地沙化”与“土地沙漠化”含义不同。“土地沙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过程以耕地风蚀作用和草场风积作用为主。后者以地表覆盖沙层厚度在10厘米以上为标准。堆积的风沙物质多来源于本地区地...
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成因:一、自然原因(荒漠化的基础和潜在原因):1、 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2、 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 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 植被稀少...
目的研究坝上及邻区荒漠化类型与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利用TM卫星遥感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荒漠化类型、区域分布与地质特征;通过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类型与级别荒漠化的粒度特征。结果提出了该地区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包括风力作用下的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沙漠化和以侵蚀作用为主的砾漠化,以及物理化学作用下的土地盐渍化。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荒漠化土地沉积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粒度组成,轻度沙漠化和砾漠化以及盐渍化(湖相沉积)土地的细粒物质含量相对更高,<63μm的颗粒含量可达90%以上,在风暴来临时具有更大的沙尘释放潜力;相反,严重沙漠化和砾漠化土地的细粒物质含量相对较低,<63μm的颗粒含量通常低于30%,同等条件下释放沙尘潜力也较小。结论在重视保护和治理已经严重荒漠化土地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正在发生荒漠化的或者潜在荒漠化的土地的保护,尤其是重视保护湿地、裸露的湖泊滩地和干涸的湖盆等,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物质来源。
土地荒漠化不仅仅影响了西部的发展问题,而且涉及到了国家整体发展的格局及前景。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系统性、全局的统一性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客观地要求必须用系统发展的眼光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走协同发展与功能剥离的道路、构建西部生态特区有利于荒漠化问题的解决以及西部荒漠化地区的发展。
荒漠中的生产者首先是高等绿色植物。荒漠高等绿色植物区系组成超过91科,起优势作用的主要是藜科、蒺藜科、菊科、仙人掌科、龙舌兰科、蓼科、柽柳科、麻黄科、禾本科、十字花科、大戟科、百合科、桃金娘科、百岁兰科、石竹科等。荒漠植物种类虽贫乏,但是仅中国荒漠植被中的植物种也可达到420种以上。
以超旱生矮乔木占优势,矮乔木高3~5米,有矮到1米的,均具主干。主要适应于地中海生物气候类型和盐化红色沙质土壤、卵石土壤、碎石质土壤。它分布于西南亚、撒哈拉南部、北美西南、南美东部、澳大利亚南部和非洲南部卡拉哈里。常绿矮乔木荒漠植被分布广泛,以含羞草科金合欢属和桃金娘科桉属的一些种占优势。肉质矮乔木荒漠植被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索诺拉。肉质矮乔木以多汁液的茎干和叶营光合作用,以仙人掌科和龙杏兰科的一些种为主。也有落叶矮乔木荒漠植被,由牧豆树、腺荚豆等属的一些种组成。矮乔木荒漠植被中总会混生着各种超旱生灌木,而且在雨后经常出现繁茂的短生植物层群(层片)。这类植被生物量高,有可能开发成为生物能源基地。
以超旱生灌木占优势,这些灌木无主干,从植株茎部起就丛生。适应于地中海生物气候型和亚洲中部生物气候型,要求温暖或高温的气候。土壤包括壤质、沙质、砾质、石质的,也有沙丘沙。它分布于亚洲中部、中亚、西南亚、撒哈拉北部、北美西南、南非中部、澳大利亚中南部、南美巴塔哥尼亚和秘鲁。落叶灌木荒漠分布普遍,主要由红砂、沙拐枣、霸王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常绿灌木荒漠植被适应于气温高的荒漠气候。主要由多种麻黄以及蒙古沙冬青、Retama raetama等组成。肉质灌木荒漠比较特别,适应于雾带荒漠生物气候类型。它由百岁兰、龙须海棠、大戟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灌木荒漠植被往往是骆驼放牧场和薪炭基地。
以超旱生矮半乔木占优势,矮半乔木具主干,高2~4米,可以低到1米,有落枝特性。主要适应于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地中海生物气候类型。土壤为壤质、沙质、砾质、沙丘沙,多盐化,也有不盐化的。它主要由梭梭、黄芪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在冬季或春季有较繁茂的短生植物层群出现。这类植被生产量较高,鲜重270~3870千克/公顷·年。可做放牧场和薪炭基地。但是沙丘植被一旦遭破坏,会引起流沙。
以超旱生小半灌木占优势,小半灌木丛生,高10~100厘米,有落枝特性。适应于地中海及准噶尔、哈萨克斯坦生物气候类型,也见于亚洲中部生物气候类型。土壤为壤质、沙质、砾质或沙丘沙,多盐化而含石膏,也有不盐化的。主要由菊科、藜科植物组成。在冬季或春季土壤水分较好的地区会出现较繁茂的短生植物层群。这类植被的生产量鲜重为 300~4800千克/公顷·年。所以是重要的放牧场。
以超旱生耐寒垫形小半灌木占优势。它适应于高寒的亚洲中部生物气候类型,土壤盐化,为壤质、沙质、砾质或碎石质。分布于亚洲中部高山、高原上。它主要由亚菊、驼绒藜、棘豆等属的一些种所组成。
荒漠中动物区系比较贫乏,但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均有。如中亚卡拉库姆、列别切克保护区内,脊椎动物有200种,其中哺乳类29种,爬行类23种,鸟类超过140种,无脊椎动物超过1000种。
在荒漠生态条件中,对动物的主要限制因子也是极端干旱和高温。因此,动物要具备抗旱的能力,要能保持水分收支平衡。而高温更使得动物要具备防止水分丢失的适应能力。首先是耐旱动物。它们不饮水,只靠所采食的植物体或种子所含水分而生存,如鼠类、蜥蜴、蚁类等。它们有节水的生理机制。如沙鼠能浓缩尿,尿的含盐最可高达23%,粪便极干燥。其次是抗旱动物,它们能够一次饮水(甚至饮含盐量 0.1%左右的咸水)后忍耐3~5天以至 7天不饮水而正常生活。它们一方面具有长途跋涉(如骆驼)和奔跑(如羚羊类)的能力,并靠灵敏的嗅觉闻到远处水源飘来的水汽而去寻找水源。另一方面它们具有储藏和节约水分消耗的能力。如骆驼能在驼峰内储存大量脂肪,在缺水时分解脂肪可得到水分。同时它们的鼻腔孔道曲折而长,呼吸出来的水汽能凝结成水再被吸收。再一类是躲旱动物,它们在白天高温时躲在荫蔽处或洞穴中,不活动,尽量减少水分消耗,夜晚出来啃食多汁植物或捕食其他动物而获得水分。这主要是许多昆虫、蛇类、蜥蜴类、荒漠猫头鹰和许多肉食动物。其中蛇类还能用皮肤吸收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以补充水分。荒漠中太阳辐射强,夏季白天气温高。所以许多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均是浅色,以利于反射阳光,少吸收热量。最突出的是西南亚、非洲的羚,在夏季毛色变成白色,有助于反射阳光。荒漠动物有自动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如荒漠云雀经常保持4~7平方公里只有一对。在荒漠中,昆虫常是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首先是啃食植物的昆虫,在亚洲中部、中亚到撒哈拉主要是蝗虫。北美荒漠的昆虫主要是甲虫,有时达到每公顷3000个。而蚁类、蜂类在各大洲荒漠中均有。在高温的地中海型生物气候下尚有蜘蛛、蜈蚣等,甚至许多是有毒的。蜥蜴也有以植物为食的,如北非的Uromastyx aegypteus。靠采食植物的种子和嫩枝叶而生存的鸟类较多。亚洲中部有沙鸡,西南亚、南非有沙松鸡等等。哺乳类植食动物在各大洲荒漠中比较普遍的是啮齿动物。兔在各大洲荒漠中均有。鼠类种类多而普遍。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出现在亚洲中部到南非的荒漠中。亚洲中部到西南亚有野驴、野山羊的几个种。羚羊种属较多。中国新疆荒漠中还有普氏野马、野双峰驼。从亚洲中部、中亚、西南亚到撒哈拉,荒漠中放牧着山羊、骆驼、绵羊,消耗着大量的绿色植物。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是食虫动物和其他肉食动物。食虫的爬行类有蛇和蜥蜴。鸟类种类很多,如亚洲荒漠中的乌鸦、北非的鸵鸟、澳大利亚的鸸鹋、北美的渡鸟等等。肉食爬行类以蛇类为主,且多毒蛇,主要出现在高温荒漠气候下。伊拉克的黄巨蜥为肉食性。肉食猛禽不多,但亚洲荒漠中有荒漠猫头鹰。肉食哺乳动物在亚洲荒漠中有狐狸、狼、山猫等。猛禽则有西南亚的亚洲狮和北非的豹。尤其特别的是在南非荒漠中还有专吃蜥蜴的Suricata suricata和专吃毒蛇的獴。
荒漠植物是指荒漠条件下能生存的植物。多数荒漠植物是抗旱或抗盐的植物。有些根、茎、叶里存水;有些具有庞大的根茎系统,可以达到地下水层,拦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有些有较大的茎叶,可以减低风速,保存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