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花椒簕 | 拉丁学名 | Zanthoxylum scandens Bl.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芸香目 | 亚 目 | 芸香亚目 |
科 | 芸香科 | 亚 科 | 芸香亚科 |
属 | 花椒属 | 亚 属 | 崖椒亚属 |
种 | 花椒簕 | 分布区域 | 长江以南各省 |
保护级别 | IUCN:LC |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生山野灌丛中。生境: 常绿阔叶林中, 干旱山坡, 沟边, 灌丛中, 河谷林下, 林缘, 林中, 路边, 平滩地, 山谷, 山坡, 山坡林缘灌丛 , 山坡林中, 山坡疏林中, 溪边
种子油可作润滑油和制肥皂。
是个多型种,有待进一步研究。
Zanthoxylum cuspidatum Champ. ex Benth. 的模式采自香港,它与早先采自印度尼西亚的本种的各部器官形态无甚差别。二者的叶有小叶多达31片,压干后的小叶均呈黑色且有光泽,小叶顶部向一侧弯斜的长尾状,顶端钝头,有凹口,基部两侧明显不对称,中脉凹陷,无毛,果梗甚短而粗壮。这典型的花椒簕大致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南各地。越此线以北,其叶的小叶片数目明显减少,小叶片较大,质地较厚,两侧对称,叶面中脉及叶轴被微柔毛;花梗较细长,此类型除叶器官外又与原产印度东北部的Z. khasianum Hook. f.很近缘。2100433B
花椒簕Zanthoxylum cuspidatum Champ.
幼龄植株呈直立灌木状,其小枝细长而披垂,成龄植株攀援于它树上,枝干有短沟刺,叶轴上的刺较多。叶有小叶5—25片,近花序的叶有小叶较少,萌发枝上的叶有小叶较多;小叶互生或位于叶轴上部的对生,卵形,卵状椭圆形或斜长圆形,长4—10厘米,宽1.5—4厘米,稀较小,顶部短尖至长尾状尖,或突急尖至长渐尖,顶端常钝头且微凹缺,凹口处有一油点,基部短尖或宽楔形,或一侧近于圆,另一侧楔尖,两侧明显不对称或近于对称,全缘或叶缘的上半段有细裂齿,干后乌黑或黑褐色,叶面有光泽或老叶暗淡无光,中脉至少下半段凹陷且无毛,或有灰色粉末状微柔毛,则中脉近于平坦且叶有小叶较少,通常5—11片,质地也较厚而稍硬,油点不显,或少且小,仅在扩大镜下可见。花序腋生或兼有顶生;萼片及花瓣均4片;萼片淡紫绿色,宽卵形,长约1/2毫米;花瓣淡黄绿色,长2—3毫米;雄花的雄蕊4枚,长3—4毫米,药隔顶部有1油点;退化雌蕊半圆形垫状凸起,花柱2—4裂;雌花有心皮4或3个;退化雄蕊鳞片状。分果瓣紫红色,干后灰褐色或乌黑色,径4.5—55毫米,顶端有短芒尖,油点通常不甚明显,平或稍凸起,有时凹陷;种子近圆球形,两端微尖,径4—5毫米。花期3—5月,果期7—8月。
花椒树从萌发出苗,栽培到开花结果之前为幼龄期,幼龄期一般为2~3年;从开始开花到大量结果为结果初期,花椒树3年后即可少量开花结果,4~5年后相继增大;盛果期是花椒树开始大量结果到衰老以前,一般自第10...
花椒古名椒、椒聊、大椒、秦椒、凤椒、丹椒及黎椒。原产于我国,其栽培历史悠久,是农民群众致富的一种经济发展门路。多年来,在民间对花椒具有这样的美称:“花椒是个宝,致富离不了,农村人要富,快栽花椒树”。它...
花椒是一种调味料。花椒木是另外的一种木材。花椒(学名: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别名:檓、大椒、秦椒、蜀椒、川椒或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可...
花椒树耐干旱瘠薄,特别适宜于梯田地、边隙地、荒地、果园四周等栽植。科学栽植花椒树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扩穴施肥
初春土壤解冻后,将花椒树根系周围的土壤深刨30―50厘米,每株施有机肥30千克左右;4月中旬萌芽期、7月下旬采果后,每株各施标准化肥0.4千克。施肥后及时浇一遍透水。
覆膜增温:覆膜具有保湿增温的良好效果,一般可提高地温3℃左右,有利于根系发育生长。覆膜应在扩穴施肥后及时进行,沿树行将土壤整细整干,近树干处略高,盖膜面积以稍大于树冠外缘为准。两块地膜的交接处用土压实,地膜尽量展平与地面贴紧,四周用土封严。4月底在膜上加盖5厘米厚的细土,可防止杂草生长,延长地膜使用寿命。
二、叶面喷肥
用3%的磷酸二氢钾和0.5%的尿素混合溶液,每年叶面喷肥6次,开花期喷第一次,花后10天喷第二次,间隔10天再喷第三次,7月上、中旬和果实采收后各喷一次。
修剪复壮:夏季结合采收花椒,及时进行修剪。对衰弱树剪除部分大枝及病虫枝,秋季再抽去多余的大枝,最后每株保留5―7个主枝,同时适当疏除冠内密集枝,疏枝量一般不超过25%,并缩剪部分弱枝到壮芽处;中庸树的中短枝一般不短截,以疏为主,并注意保护顶芽,对长果枝适当短截,保留大芽。
三、采收
采收时间及方法:花椒果实成熟期一般在立秋至处暑前后。花椒成熟时,果皮呈紫红色或淡红色,果皮缝合线突起,少量开裂,种子黑色光亮。可闻到浓郁的麻香味,这是最适宜的采收时期,采收果实一般是用手摘或剪子剪。
一、生活习性
花椒蚧壳虫在渭北每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芽基、被刺、枝杈处结白色茧越冬。茧:椭圆形,长2-3mm。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出茧盛期。初出若虫在嫩芽基部群巢危害,待嫩芽逐渐长大,初叶分生,若虫也随之渐渐分散到芽顶和幼叶背面取食,致叶片、芽顶扭曲,造成落花落果,严重时,造成枝梢干枯,甚至整株枯死。4月下旬雌虫羽化,雌雄多在晴天下午的4-5时进行交配,雄虫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雌虫结卵囊产卵于叶背,一头成虫产卵多达300余粒,一般140粒左右。5月上中旬若虫大量孵化,且呈堆状聚集叶背危害。7月上旬第一次脱皮,10月上中旬开始向芽基部、枝杈处迁移,11月上旬结茧越冬。该虫主要靠风力传播。
二、防治技术
1、化学防治:
(1)出茧若虫防治:2月下旬至4月中旬,用1000倍速朴希加2%洗衣粉或600倍多来宝,1200倍威力杀灭进行树体喷雾,均能起到良好的杀虫效果。
(2)卵期可用800-1000倍水胺硫磷或1000倍灭多威加1/2“助剂”(或特效王)叶面喷雾。
(3)若虫期即6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选600倍蚧死净加1000倍高氯菊酯加1/2“助剂”或用1000倍吡虫啉加800倍敌敌畏加1/2“助剂”防治。
(4)越冬期可用80-100倍融杀蚧螨(生物农药)或3-5度石硫合剂进行树体喷洒,消灭若虫。
(5)水源缺乏或交通不便的地块,可在若虫出茧期,将毒死蜱、金毛肥、助剂、水配成1:1:0.5:5的混合液进行树干涂环,环宽3-5cm,能起到提早控制若虫和花椒蚜虫危害。
2农业措施:
(1)春季虫口密度过大时,可人工敲打虫害枝致虫落地,随之结合春耕耙耱,消灭落地雌若虫。
(2)卵期可人工摘除埝碎卵囊,能杀死大量卵和若虫,有效降低虫口。
3、防治时应注意的问题:
(1)花椒蚧壳虫虫体微小,借风传播,因此应注意防前虫情调查,细致检查,加强联防、协防,坚持防治到位,坚持群防群治。
(2)该虫危害部位隐蔽,故在喷药时,必须细致周到。
(3)多使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严禁或限制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按农药使用浓度操作,花椒采收前20天停止用药。
采用超声技术,以甲醇为溶剂提取了大红袍花椒活性成分,对提取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提取物对这3种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是一种有前途的天然抗氧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