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暗挖下穿既有地铁隧道理论分析
第3章新建隧道下穿既有线地层沉降计算方法
第4章暗挖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沉降控制标准研究
第5章盾构下穿既有隧道理论分析
第6章盾构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参数
第7章渣土改良技术
第8章盾构下穿既有地铁隧道力学行为实测
第9章暗挖通道上跨既有地铁隧道理论分析
第10章暗挖通道上跨既有地铁隧道力学特征实测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针对黄土地区地铁隧道穿越工程面临的难题,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揭示黄土地层新建地铁隧道浅埋暗挖施工时既有线及地层变形规律与受力特征,给出浅埋暗挖下穿既有地铁构筑物的最小净距建议值及沉降控制标准;推导单洞、双洞下穿既有地铁构筑物的地层计算公式、砂土地层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构筑物顶推力及刀盘扭矩计算公式,得出土仓压力、注浆压力、注浆范围对既有地铁隧道结构沉降、轨道高差的影响规律及敏感性;给出过街通道上跨既有隧道工程的科学合理施工方案,部分成果已得到实体工程验证。
黄土地基的均匀性主要看黄土层的湿陷性变形是否均匀。也就是说湿陷等级,湿陷量在平面范围、垂直范围是否均匀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湿陷性黄土的地方对于每一条排出管都要做排水沟,为什么呢,因为,排水很容易渗漏,一渗漏,黄土很容易湿陷造成地基沉降,如果做管沟的话就不会有这种情况,管沟很长,就算某一地方局部发生渗漏,因为长管沟,起到架...
针对西安地铁5号线近距离下穿地铁2号线的工程实际情况,分析了既有地铁线路的安全判断准则、正常使用要求和服役状态,选取弯矩、曲率半径、容许应力、容许切应变与轨道变形作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标准的控制因素,构建了既有地铁线路的力学模型,推导了既有地铁线路允许沉降计算公式,确定了黄土地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的沉降控制标准。分析结果表明:以既有地铁线路的弯矩、曲率半径、容许应力、轨道变形与容许切应变依次作为控制因素时既有地铁线路允许沉降分别为22.40、20.85、48.14、20.23、21.06mm,其他地区下穿工程经验允许沉降与国内相关规范允许沉降为20mm,因此,最不利控制因素即轨道变形的允许沉降接近既有相关允许沉降,建议黄土地区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控制基准为20mm;对既有地铁线路沉降控制标准进行了分级管理,选取沉降控制基准的100%、80%和60%分别作为既有地铁线路的控制值(20mm)、报警值(16mm)与预警值(12mm),提出了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的预警体系;评价了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时既有地铁线路沉降的安全级别,并给出了相应的处置措施,安全级别为Ⅰ级,即沉降不大于12mm时,新建隧道正常施工并做好监测,安全级别为Ⅱ级,即沉降为(12,16]mm时,加强监测并实时反馈,安全级别为Ⅲ级,即沉降为(16,20]mm时,停止施工,并启动应急预案,安全级别为Ⅳ级,即沉降大于20mm时,达到破坏级别,不允许施工。
盾构隧道开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地层的损失、局部降低地下水位和对地层的扰动.这就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正在运营的地铁线路对沉降敏感度高,本文利用有限元模拟盾构施工时地面的理论沉降量,为盾构通过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利用工程实际监测数据验证了其可行性,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序
前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地铁隧道施工邻域灾变基本特征
第3章地铁隧道施工邻域灾变预测评价基本方法
第4章地铁隧道施工邻域地表沉降预计方法的改进
第5章地铁隧道施工邻域灾变控制的工程措施
第6章地铁隧道施工邻域建(构)筑物安全性评估基本程序
第7章地铁隧道施工邻域建(构)筑物安全控制标准
第8章地铁隧道侧穿高层酒店大楼安全性评估
第9章地铁隧道下穿长途客运站安全性评估
第10章地铁8号线下穿老旧民居安全性评估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全面阐述了地铁隧道施工邻域灾变评估理论及工程实例,主要内容包括:地铁隧道施工邻域灾变基本特征、地铁隧道施工邻域灾变预测评价基本方法、地铁隧道施工邻域地表沉降预计方法的改进、地铁隧道施工邻域灾变控制的工程措施、地铁隧道施工邻域建(构)筑物安全性评估基本程序、地铁隧道施工邻域建(构)筑物安全控制标准研究等。在此基础上,本书选取了三个代表性工程实例,即地铁隧道施工邻域高层建筑物、多层建筑物和老旧民居群(低层建筑物),分别介绍了其安全性评估方法及其程序。
《测绘科学与技术著作系列:漫滩软土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监控理论与技术》对地铁发展历史、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的方法与技术要求,以及漫滩软土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成因分析、沉降预测、沉降稳定性分析与预警、沉降监控信息系统研发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为作者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实际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