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门 | 湖南工学院 |
---|
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产学研平台由湖南工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于2017年5月发起筹建,依托湖南工学院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土木工程,联合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湖南衡一建设集团两家实力企业共同申报,获得湖南工学院科技处批准,成为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首个产学研平台。 2100433B
方向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新型节点与节点抗震性能研究。主要是研发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技术,并提高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与抗震能力。
方向二: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与管理技术研究。主要研究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技术。
方向三: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储运、施工、装修、验收全过程的信息化动态监控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基于bim数据平台的生产资源调配的技术,构建工程量、工期、工作面、运输能力、工效及人材机等方面的数学模型,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资源重复浪费,从而实现对工程质量、进度及成本的有效管理。
你是业主的话,得采取招标办法,发公告来找到承包商。百度这样找,急也没有用。
装配式建筑管线、接线盒工厂中已配好。不需要现场配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全装配混凝土结构等。在建筑工程中,简称装配式建筑;在结构工程中,简称装配式结构。(摘自《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
各市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委、规划建设局),省直管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有关单位:由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主编的《湖南省绿色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已由我厅组织专家审定通过,现批准为湖南省工程建设推荐性地方标准,编号为DBJ43/T332—2018,自2018年6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该标准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
— 1 — 湖北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控制要点 (试行) — 2 — 前 言 为加强我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控制,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 监督总站组织相关专家,在认真调查研究、充分总结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 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要点。 本要点共分 5 章。主要内容为: 1.总则; 2.基本规定; 3.装配式混凝 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4.装配式钢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5.装配式 建筑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本要点主要参编单位: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建钢 构有限公司、美好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 本要点主要起草人:陈骏、余祥、方明新、桂官、余权、唐涛。 本要点审查人:彭少民、王爱勋、何穆、刘波、姜晓峰。 执行本要点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 监督总站(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 456号新时代商务中心 19楼, 邮编: 430064,电话: 027-67
湖南省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不仅能满足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各有关学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能承担各种围护结构节能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还能承担各种层次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实验检测人员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任务。
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牵头单位主管,各合作单位参与;实行主任负责制;研究、开发和实验项目具有可开放性,面向社会。
针对湖南省的实际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问题,采用“委托研究、联合攻关”的形式开展合作。湖南省建设厅每年确定一批研究项目,委托平台研究。平台也可自行申请项目,报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部门审批。
获批平台建设一年后,将由我厅组织考核验收,验收合格的,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授牌。 2100433B
城固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不断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该县按照“产业集聚、投资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成”的发展思路,抢抓汉中航空智慧新城部省共建历史机遇,全力加快陕飞运X飞机能力建设等精品项目建设步伐,强力推进以三合循环经济园区为核心的汉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持续放大五郎工业园区硅石产业聚集地效应,精心扶持发展振华、天然谷等重点民营科技企业8户,建成柑桔、元胡等科技示范园区8个。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持续加强与陕理工、西农大、华中农大、第三军医大等高校长期战略合作,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市级研发中心5个。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型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持续提升。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累计达17.84亿元,10项优秀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大鲵、柑桔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171万元。
建立健全科学服务新体系,每年选派30多名科技特派员深入镇村、企业,并整合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2396”服务热线、“乡土专家”等科技人才资源,初步建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联结、互惠互利的农技服务新体系。探索建立了财政与科技部门联合监督科技项目经费机制,强化项目中期监管和终结验收,确保项目按照预期目标实施。建立专利申报激励机制,累计完成专利申请344个、授权122件,全县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位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