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河南省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1.1 地质环境背景
1.2 河南省地质灾害概况
1.3 地质灾害形成机制
第2章 崩塌
2.1 崩塌类型与分布特征
2.2 崩塌形成机制
2.3 崩塌稳定性评价
2.4 典型崩塌灾害
第3章 滑坡
3.1 滑坡类型与分布特征
3.2 滑坡形成机制
3.3 滑坡稳定性评价
3.4 典型滑坡灾害
第4章 泥石流
4.1 泥石流类型与分布特征
4.2 泥石流的成因
4.3 典型泥石流灾害
第5章 地面塌陷
5.1 地面塌陷的类型
5.2 地面塌陷发育特征
5.3 地面塌陷稳定性评价
5.4 典型地面塌陷灾害
第6章 地裂缝
6.1 地裂缝类型与成因
6.2 地裂缝发育特征
6.3 典型地裂缝灾害
第7章 地面沉降
7.1 地面沉降分布特征
7.2 地面沉降成因
第8章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8.1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方法
8.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第9章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
9.1 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原则
9.2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
第二篇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第1章 地质灾害监测
1.1 巩义铁生沟滑坡监测预警
1.2 西峡县通渠庄组滑坡监测方案设计
1.3 西峡县烟镇沟泥石流监测方案设计
1.4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第2章 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2.1 汛期地质灾害预报研究现状与方法
2.2 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技术路线
2.3 地质灾害预警区划
2.4 地质灾害预警判据与自动化识别
2.5 预警系统的组织结构及管理体系
2.6 硬件设施
2.7 预警系统应用
第3章 地质灾害应急
3.1 地质灾害应急机构
3.2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3.3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
3.4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3.5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第4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
4.1 滑坡灾害防治技术现状
4.2 滑坡勘查实例
4.3 泥石流勘查实例
第5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实例
5.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
5.2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
第6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
6.1 滑坡防治工程施工
6.2 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
第7章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7.3 中原城市群概况
7.4 中原城市群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7.5 RS和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7.6 地质灾害危险陆评价
7.7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7.8 人口、物质财富、土地资源风险区划
第三篇 分论
第1章 郑州市
概述
1.1 巩义市
1.2 登封市
1.3 新密市
1.4 荥阳市
1.5 新郑市
1.6 郑州市区(含上街区)
第2章 安阳市
概述
2.1 林州市
2.2 安阳县
2.3 安阳市区
第3章 鹤壁市
概述
3.1 淇县
3.2 浚县
3.3 鹤壁市区
第4章 新乡市
概述
4.1 辉县市
4.2 卫辉市
4.3 凤泉区
第5章 焦作市
概述
5.1 沁阳市
5.2 修武县
5.3 博爱县
5.4 焦作市区
第6章 三门峡市
概述
6.1 灵宝市
6.2 卢氏县
6.3 陕县
6.4 渑池县
6.5 义马市
6.6 三门峡市区
第7章 洛阳市
概述
7.1 栾川县
7.2 嵩 县
7.3 洛宁县
7.4 宜阳县
7.5 伊川县
7.6 汝阳县
7.7 新安县
7.8 孟津县
7.9 偃师市
7.10 洛阳市区
第8章 平顶山市
概述
8.1 汝州市
8.2 宝丰县
8.3 鲁山县
8.4 郏县
8.5 叶县
8.6 舞钢市
8.7 平顶山市区
第9章 许吕市
概述
9.1 禹州市
9.2 长葛市
9.3 襄城县
第10章 驻马店市
概述
10.1 泌阳县
10.2 遂平县
10.3 确山县
第11章 南阳市
概述
11.1 南召县
11.2 镇平县
11.3 内乡县
11.4 浙川县
11.5 方城县
11.6 西峡县
11.7 桐柏县
11.8 社旗县
11.9 新野县
第12章 信阳市
概述
12.1 新县
12.2 罗山县
12.3 商城县
12.4 固始县
12.5 光山县
12.6 平桥区
12.7 狮河区
第13章 济源市
概述
13.1 地质环境背景
13.2 地质灾害分布与特征
第14章 商丘市
概述
永城市
第15章 开封市
概述
15.1 地质环境背景
15.2 地面沉降
第16章 濮阳市
概述
16.1 地质环境背景
16.2 地面沉降
参考文献
甄习春 主编的《河南省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上下)》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内容为河南省地质灾害情况综述,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下卷主要内容为河南省主要市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全书系统总结了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近10年来取得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果,可供从事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相关人员阅读。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前言第一章 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第二章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第三章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背景法国的“新艺...
河南省卢氏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依据2013年卢氏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阐述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发育特征以及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总结了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为有效预防灾害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河南省罗山县地处豫南地质灾害多发区,为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精度,为该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处置、防灾减灾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以该县境内滑坡灾害为例,采用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典型滑坡灾害点勘查、工程地质测绘、试验研究等方法,分析了滑坡形成机制和发育特征。结果表明:该县境内存在11处滑坡,9处为牵引式滑坡,3处为推移式滑坡,可采取防水(堵截、引水和排水)、削坡、降雨预警等防治对策。
本项目整合了现今成熟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体系和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研究开发重庆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体系,并以重庆市万州区作为主要先期建设试验监测台网示范区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其特点为: 1)首次系统开展了库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完成预警工程规划,编制并颁布实施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地方技术规范4部,填补了区域地质灾害研究以及地质灾害评估、勘察、治理方面技术标准的空白; 2)深入进行了地质灾害发生机制与预报模型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及其成灾诱因的多因素耦合成灾机理,提出了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分析评价方法; 3)将先进的监测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研发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心系统软件及遥测仪器控制软件,实现了对遥测台网仪器的实时控制及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建成了全国一流的库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 4)提出了基于气象条件的地质灾害危险度等级预报方法,率先开发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已被纳入国家气象局推广项目)并投入业务运行; 5)首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适合于地质灾害的灾情评估模型,研制了基于GIS的滑坡灾变智能预测集成分析系统,建立了示范区地质灾害数据库和灾情评估系统; 6)提出了以地质灾害灾变综合信息为预报判据的地质灾害体集成智能预报模型,集成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投入试运行; 7)以本项目为依托,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生6人、硕士生32人,各种技术培训34220余人次,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0余篇。 经过5年多来的工程实践,成果己由示范点推广应用于万州、奉节、巫山等区县的地质灾害和高边坡监测预警并在库区己建成1100余个流动监测站,覆盖近100个大型滑坡。项目实施近两年来已成功预报39次,避免人员伤亡近千人,减少经济损失近两亿元。按推广覆盖三峡重庆库区的25%计,每年将减少和节约各种地质灾害防、治、救灾资金约20亿元。 2100433B
本书是研究斜坡工程地质的一部专著。全书围绕斜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展开论述,共分六篇三十章,内容涵盖斜坡地质灾害易发地层工程地质特性、斜坡地质灾害成生规律、斜坡稳定性评价关键技术与方法、斜坡稳定性预测理论与方法、斜坡地质灾害防治机理与优化设计以及应用实例。
本项目立足于地质灾害(重点是滑坡和崩塌)防治工程,在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技术方法上以.地质灾害过程模拟和过程控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方法;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和预报系统研究;地质灾害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为基础,取得了几个方面的成果。 建立和完善了针对复杂地质结构的地质建模理论与方法,建立和发展了地质灾害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攀枝花矿山营盘山高陡边坡、康定白土坎滑坡、香港深基座滑坡、三峡船闸高边坡和贵州印江岩口滑坡等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研制了分布式声发射监测系统与相应的声发射信号处理和声发射位置反演技术,采用先进的激光技术,解决了精度与测程之间的矛盾,研制了适合于地质灾害监测的激光光源、光学系统和CCD面阵激光信号检测和处理系统。率先将小波多尺度思想引进井间层析成像,建立了小波多尺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MLSQR)。对三峡库区黄土滑坡、黄腊石滑坡进行了三维动态模拟计算,揭示了滑坡体不同部位稳定性差异。 开展了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的野外研究,结合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对黄腊石等滑坡排水工程进行试验研究,研制锚固样机和锚索腐蚀在线检测样机,对结构体控制爆破技术进行研究,建立设计支持系统框架、完成主要地质灾害防治方法软件开发,并已在十多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中推广。 提出了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标准体系,并在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开始了初步的应用;开发建立了地质灾害区划分析模型结构和指标,以及主要灾种的时空分析模型体系及模型库管理系统;成功地开发了“地质灾害信息处理与减灾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实现了“数据信息维护、数据信息查询、模型分析、数据输出(通讯)”等功能。 目前,我国已逐渐培养与成长起来一批地质灾害勘查、评价、监测与防治工程设计及施工的队伍,建立了地质灾害勘查、设计与监理证书制度,使地质灾害逐渐向规范化与法制化迈进,形成了一批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的科研力量。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