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先后与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联合办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五年学院先后有10多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邀请了国外同行专家来学院讲学,通过这些举措,使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迅速与国际接轨。此外,学院与全国十多家知名高的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2100433B
(1)专科专业3个: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物业管理
本科专业3个: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2)湖南省特色专业2个: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3)省重点学科1个:土木工程学科
(4)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土木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受到课程设计、试验仪器操作和现场实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5.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房屋结构、桥梁结构、地下结构、道路勘测设计与路基路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建筑环境及设备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物理环境和环境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备系统之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并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工作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应包括:传热与传质、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计算机、电工、电子、机械、建筑环境等;
2.较系统地掌握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具有一定的室内环境及设备系统测试、调试及运行管理的能力;
4.初步掌握室内环境及设备系统的设计方法;
5.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6.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及协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课程: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有关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有关专业课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4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给力排水工程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4.了解水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测量学、水力学与水泵、水处理微生物学、普通化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实习、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水力学实验、微生物实验、水质分析实验、水处理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学院现拥有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结构工程实验中心、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市政工程实验室等,实验用房面积达6000平方米,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工业整体厂房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湖南省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个,“土木工程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实验室;“结构科研创新平台”、“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科研平台”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建筑节能墙体新材料技术”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拥有湖南工业大学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湖南工大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国土勘测室等产学研基地。
教学方面,湖南省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2项;科研方面,共主编教材18部、专著8部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科技部、建设部及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多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70多项,其它横向及技术咨询和服务课题200多项,年平均到账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获湖南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计10余项。获湖南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5项、湖南省级教学团队1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发展专项资金建设创新团队1个。
在河西新校区,现在的湖南工大正在崛起哦!详细地址是: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88号!
我是湖南工业大学的大一学生,我给你说句实话,这个学校确实不咋地,除了学包装设计专业和机械专业,你别来我们学校,不然你会后大悔的!!! 别看学校网站上那么多漂亮的图片,那是挂羊头卖狗肉,学校现在在建...
好吧,我就是土木的,我们这有土木和 建环,其他的我不知道,我只能说我们第二学期有很多从建环转专业到土木的,还有土木是湖工大比较好的转业了
院长:寇广孝
党总支书记:杨晓华
副院长:王志勇 祝方才
党总支副书记:付华
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道路桥梁工程系、城市地下工程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给水排水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学教研室。学院现有教师74人,其中教授 10人、副教授 29人、讲师30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1人、在读博士9人,校聘优秀人才10人;拥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含外聘导师)。已初步形成了学术素质较高、年龄结构较合理、有发展后劲、多学科结合的教学和科研梯队。
学院历经30多年的发展,由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在人才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校连续十年名列第一,,共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输送了一万余名合格建设人才。在校学生总数为3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4人。
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前身为株洲基础大学土木工程科,创建于1981年。学院拥有教职员工93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3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1人、第三层次入选者2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及其培养对象各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8人,湖南省青年教学能手1人。
学院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与城市地下工程、工程管理四个专业方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3000余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校研究生86人。土木工程学科于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院现拥有土木工程实验中心、结构工程实验中心、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市政工程实验室、厂房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等8个可供本科生、研究生实验的专用实验室,其中“土木工程实验室”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实验室,共计实验用房面积达6000M2,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拥有“工业整体厂房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湖南省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1个;湖南省建筑节能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结构科研创新平台”、“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科研平台”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建筑节能墙体新材料技术”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拥有湖南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湖南工大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国土勘测室等产学研平台。
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科技部、国家科技开发重点项目2项、建设部及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15项,其他省部级项目70余项,其它横向及技术咨询和服务课题200多项,年平均到账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获湖南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计10余项。获湖南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5项、湖南省级教学团队1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发展专项资金建设创新团队1个。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
学院始终关注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并取得良好效果。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级精品课程3项,主编教材21部。70人次学生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数学竞赛”、“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学金”、“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全国MDV设计大赛”等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奖,60人次学生在“中南地区力学竞赛”、“湖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结构模型竞赛”、“湖南省大学生测量技能竞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学院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湖南大学等多家境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专家学术互访机制,在联合办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邀请了国外同行专家来学院为师生讲学,使学院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始终把握本行业的发展热点和方向。此外,学院与空调行业、中建系统、中交系统、中铁系统30家知名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全方位的合作关系,有效地促进了学院学科专业的发展,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沈阳建筑大学始建于1948年,是以建筑土木学科为优势,集工、管、理、文、农、法等学科门类为一身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总占地面积近2千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学校目前有教职工1180余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30余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11人,各类在校生近2万人。下设15个学院,有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0个硕士点,本科教育包括六大学科门类的34个专业。
◆大跨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高层与轻钢结构研究中心
◆金属与组合结构研究中心
◆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研究室
◆预应力与防护结构研究中心
◆建筑结构质量评价与加固处理事务所
◆岩土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
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教师和学生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土木工程学院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构建了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形成了稳定的科研方向。
拥有一支学风严谨、工作踏实、勇于开拓创新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高精尖的学术队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教授3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7名),副教授32名,具有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52名。
20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任职,其中包括:国际强地震学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协会(执行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结构振动控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等,4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召集人或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专家组成员等。
科研梯队中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主要骨干教师介绍如下:
1.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学科组
主任:郑文忠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员:计学闰教授、潘景龙教授、邹超英教授、原长庆教授、刘广义教授、王力教授、胡琼副教授、王英副教授、王震宇副教授、王凤来教授、姜洪斌副教授、金熙男副教授、翟希梅副教授、周威副教授
2. 钢结构与木结构学科组
主任:武振宇教授、博士生导师
院士:沈世钊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员:张耀春教授、张素梅教授、祝恩淳教授、范峰教授、邵永松教授、张友闻副教授、张连一副教授、杨斌副教授、张文元副教授、王玉银副教授、杨华副教授、郭兰惠副教授、支旭东副教授、孙瑛讲师、孙晓颖讲师
3.防灾减灾工程与桥梁工程学科组
主任:李惠
院士:谢礼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进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员:铃木祥之(境外兼职)、Yukio Tamura(境外兼职)、Farhad Ansari(境外兼职)、吴斌教授、武岳副教授、郭安新副教授、翟长海副教授、张春巍副教授、周文松副教授、李宏伟讲师、肖惠刚讲师、刘敏讲师
4.工程力学与海洋工程学科组
主任:段忠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院士:王光远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员:Billie F. Spencer, Jr. (境外兼职)、 王焕定教授、王伟教授、吴知丰教授、吕大刚教授、张金生教授、李强教授、马晓儒副教授、单宝华副教授、周道成讲师
5.岩土与土木工程施工学科组
主任:陶夏新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员:张克绪教授、徐学燕教授、刘宗仁教授、凌贤长教授、王幼青教授、汤爱平教授、姜庆远副教授、齐加连副教授、耿永常副教授、邱明国副教授、杨跃副教授、胡庆立副教授、何林副教授、王绍君副教授、耿建勋讲师
6.工程材料学科组
成员:关新春副教授、周智副教授、韩宝国副教授
7.力学与结构试验中心
主任:吴斌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员:田玉滨副教授、杨卫东高级工、丁孝发高级工、周大智工程师、张洪涛工程师、耿建华工程师、马云飞高级工2100433B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0人,其中“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博士24人,硕士24人,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
学院实验室由物理化学实验室、钢铁冶金实验室、有色冶金实验室、粉末冶金实验室、材料加工实验室、材料性能检测实验室、金属材料综合实训实验室及科研实验室等组成,是一个集教学、检测、分析、技术咨询和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冶金、材料加工特色的综合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3350㎡,仪器设备总值1100万元。学院与省内外大中型钢铁和有色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校外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能得到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的综合训练。学院现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的金属材料实验室1个、湖南省校外优秀实习基地1个。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之初。学院经过九十年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摘记如下:
1.1920年,成立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始建铁道建筑科。
2.1928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设有建筑工程系。
3.1950年,办学主权回归祖国,在土木系开设了我国最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4.1952年,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首次在国内开设面向全国的建筑力学和结构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班。
5.1959年,在哈工大原土木系基础上扩大成立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民建专业隶属于建筑工程系。同年,开始招收导师制结构力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研究生。
6.1960年—1963年期间成立力学专业,并培养出一届毕业生。
7.1962年—1965年期间成立地下人防工程专业。
8.1977年,文革后恢复工民建专业本科,并恢复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同年,成立了结构力学教研室。
9.1977年—1978年期间恢复力学专业,培养了两届力学师资。
10.1977年—1988年期间恢复地下人防工程专业。
11.1978年,王光远教授完成的研究成果“建筑结构整体空间作用的计算理论”、地基基础教研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多年冻土桩基及季节性冻土浅基础的应用”同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2.1981年,王光远教授被聘为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3.1981年,结构力学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结构工程学科被批准为首批硕士点。
14.1986年,结构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固体力学和实验力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5.1987年,在原结构动力学研究室的基础上扩大成立了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同年,获准建立力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16.1988年,王光远院士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结构模糊优化设计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7.1988年,“国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协会”正式成立,钟善桐教授当选首任主席。
18.1990年,刘季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不对称建筑抗震计算方法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1991年,沈世钊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0.1991年,获准建立土木、水利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1.1993年,张耀春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高层建筑钢结构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2.1993年,土木水利工程施工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3.1994年,王光远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4.1994年,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的要求,原工民建专业更名为建筑工程专业。
25.1995年,在建筑工程系和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建筑工程学院。
26.1995年,建筑工程专业开始实行学分制。
27.1995年,建筑工程专业首批通过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
28.1995年,钟善桐教授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钢管混凝土结构构件基本性能和计算理论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9.1996年,欧进萍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30.1997年,沈世钊教授主持完成的建设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悬索与网壳结构应用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1.1997年,刘季教授等完成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方法及其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2.1998年,卫纪德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问题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3.1998年,首批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34.1998年,与同济大学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设计理论”的研究工作。
35.1998年,王焕定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36.1999年,工程力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岩土工程被批准为建设部重点学科。
37.1999年,结构与抗震减振实验室被批准为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38.1999年,沈世钊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9.1999年,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的要求,原建筑工程专业停止招生,土木工程专业开始招生。同年,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双学位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40.2000年,哈尔滨建筑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并成立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
41.2000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复评。
43.2001年,何若全教授等完成的“面向21世纪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44.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获国家“985工程”一期建设资助。
45.2001年,欧进萍教授被聘为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
46.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47.2001年,张素梅教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48.2002年,“重大工程结构抗风抗震与安全防护”项目获得“211工程”二期建设资助。
49.2002年,工程力学学科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50.2002年,沈世钊院士获空间结构杰出成就奖(中国空间结构委员会颁发)。
51.2002年,欧进萍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海洋平台结构检测维修、安全评定与实时监测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52.2002年,张素梅教授入选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
53.2003年,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开始招生。
54.2003年,欧进萍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5.2003年,土木工程学科、力学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全国第三位。
56.2003年,1.5万平方米的土木工程学院新办公楼和风洞与浪槽实验室动工兴建。
57.2003年,沈世钊院士担任国际桥梁学会常委。
58.2003年,沈世钊院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跨空间结构抗风抗震关键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
59.2003年,李惠教授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培养计划。
60.2004年,“土木工程系统安全与防护”科技创新平台获“985工程”二期建设资助。
61.2004年,段忠东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62.2005年,李惠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63.2005年,欧进萍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
64.2005年,郑文忠教授、吴斌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65.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复评。
66.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67.2005年,结构力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68.2006年,李惠教授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
69.2006年,郑文忠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70.2006年,沈世钊院士、范峰教授等主持设计的“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获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71.2006年,李惠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国道205线滨州黄河公路大桥工程综合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72.2006年,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73.2007年,欧进萍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重大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集成系统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74.2007年,结构工程学科通过国家重点学科复评,再次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75.2007年,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76.2007年,土木工程、力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77.2007年,王焕定教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78.2007年,李惠教授带领的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80.2007年,张素梅教授主持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课程”获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81.2007年,范峰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82.2008年,土木工程学科、力学学科在全国第二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再次位居第三位。
83.2008年,“土木建筑防灾与交通安全”项目获得“211工程”三期建设资助。
84.2009年,建筑材料系归属土木工程学院,组建土木工程材料学科组。
85. 2009年,承办首届土木工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86.2009年,举办首届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三地研讨会。
87.2009年,范峰教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88.2009年,邹超英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89. 2009年,咸贵军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90.2010年,与黑龙江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寒区低碳建筑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92. 2010年,李惠教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93. 2010年,关新春、郭安薪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94. 2010年,举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创建90周年庆祝大会。
95. 2010年,沈世钊、范峰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500米口径球面望远镜FAST项目中作出卓越贡献,国家天文台报请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命名一颗小行星为“哈工大星”,为哈工大校9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96. 2010年,承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并获得唯一的特等奖。
97. 2011年,“寒区低碳建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
98. 2011年,“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教育部批准建设。
99. 2011年,“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获批,依托学科为土木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5个一级学科。
100. 2011年,哈工大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联合建设了HIT-UCSD海外学术基地。
101. 2011年,范峰教授等参加完成的项目“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2. 2011年,翟长海教授、韩宝国副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03. 2012年,沈世钊院士被国际空间结构协会授予Honorary Membership最高荣誉奖称号。
104. 2012年,“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教育部专家论证。
105. 2012年,谢礼立院士主讲的视频公开课《地震灾害与建筑结构防震设计》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