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生于针叶林中地上。
菌盖篦形、扇形、半圆形等,盖缘内卷呈波状,直径3~6(10)cm,厚2~3mm。上表面鲜黄色,几乎平滑或有细鳞片。菌肉薄而脆肉质,白色。管孔长约1mm,初纯白色,延生于菌柄上时可达柄基部,孔口微细,圆形至歪圆形,每毫米2~3个。管孔壁实质部的菌丝直径约3~6μm。菌盖之菌肉的菌丝多弯曲,粗达5~30μm。孢子近球形,无色,平滑,4~5μm×3~4μm。
中文名 黄绿地花
别名 散放多孔菌
中文亚门名 担子菌亚门
拉丁亚门名 Basidiomycotina
中文纲名 异隔担子菌纲
拉丁纲名 Heterobasidiomycetes
中文亚纲名 无隔担子菌亚纲
拉丁亚纲名 Holobasidiomycetidae
中文目名 无褶菌目(非褶菌目)
拉丁目名 Aphyllophorales
中文科名 多孔菌科
拉丁科名 Polyporaceae
中文属名 地花菌属
拉丁属名 Albatrellus
月季(rosacvs)又名斗雪红、长春花、月月红等,蔷薇科,蔷薇属。月季花容秀美,千姿百态,芳香馥郁,四时常开,深受人们喜爱,被评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目前广为栽培的月季与它的祖先中国月季(rosach...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建议您去小区看看比较好,了解的更加的清楚,可以看看小区的业主论坛
蚌埠绿地花都 均价16353元/㎡ 周边中小学:新区一小、钟家村小学、马沧湖小学、翠微路小学、翠微中学、 第3中学、市第3...
中国福建三明、日本、美国(爱达荷,亚利桑纳)等地。
未明。味辛辣,不堪食用。 2100433B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丘陵红壤旱地花生套种木薯,对花生的总产量影响不大,无明显差异(p>0.05);空间影响表现为距木薯越近,花生产量越低,负面影响的空间距离为40 cm左右;此外花生木薯间作可明显提高红壤旱地的光能利用率,辅助能转换效率也较花生纯作提高69.42%,产值增加20.3%,纯收入提高24.9%。
通过定位监测方法,研究红壤旱坡地3种不同耕种模式对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横沟+稻草覆盖的花生产量及降水利用效果最好,其中花生产量达到3 993.2 kg/hm2,降水有效利用率达74.69%,水分表观生物利用率和表观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645 2和0.311 9 kg/m3,水分实际生物利用率和实际经济利用率分别为0.860 7和0.410 7 kg/m3;横沟+植物篱的效果次之;传统的顺坡耕种方式最差,不仅不利于花生产量的增加,而且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在生产中应尽量推广横沟+稻草覆盖的农作方式,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黄绿热缩套管由环保聚烯烃材料双色共挤,经辐照改性加工制成。该产品具有柔软和高阻燃特点,颜色鲜明持久,性能稳定。产品具有黄绿相间的外观,广泛用于线束或电缆中地线的标识,特殊线缆和母线或管道的标识等。
黄绿热缩管的使用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基本有电线的地方就能用到黄绿热缩套管,它的作用也不再是接线绝缘保护那边简单,还起到了区分线相的作用。一般三相五线制电线分火线(A相、B相、C相)、零线、地线,地线大部分都是以黄绿色作为区分色。黄绿热缩套管就是为地线而生,也被称为地线热缩管。
黄绿热缩套管通常被当做标记地线的标识管使用;或者是在地线接头的连接处接线使用;还有一种情况是直接当成地线管的外表皮使用。黄绿热缩套管用作地线接头:地线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损坏,如老鼠咬破、长时间的磨损等都是不可避免的损耗,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黄绿热缩套管对损坏的地线进行修补和重新连接。修复连接后的地线在地下通道等潮湿的环境可以更好的得到保护。在被当成地线外表皮使用时,生产时非常简单,直接将电线导体穿在黄绿热缩套管中,然后用烤箱或者热风枪对热缩管进行加热处理。此时的地线无论是绝缘还是防水密封性能都非常优越。大批量生产时推荐使用烤箱,提高生产效率,亦可保证壁厚均匀,产品质量更加可靠。
黄绿热缩套管标记地线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切断使用,使用时将黄绿热缩套管切成所需的长度,然后套在要标识的产品上,加热使热缩管收缩。有了黄绿热缩套管的标记,在日后的操作施工维修中不会弄错线相而发生危险事故,提高了施工人员安全性。
1、黄绿色蝎尾蕉(HeliconiacaribaeaLamarckcv.Chartreuse),姜目蝎尾蕉科花序直立种类。
(1)形态特征:为多年生常绿丛生草本植物。株高3.5~5.5米。茎、叶柄和下部叶片具白粉。花序顶生,直立,花序轴黄色,船形苞片11~12枚,呈非常艳丽的黄绿色,基部黄色,远端边缘和顶端绿色,新出的苞片全为绿色,萼片顶端绿色,基部白色,花梗白色,子房白色。花期2~11月。
(2)生长习性:原产美国佛罗里达、夏威夷,西印度群岛和巴西等地。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气候环境,可在全光照或遮荫40%的环境中生长。
原地花岗岩(autochthonous granite)是由原来的变质岩就地形成的一种混合花岗岩。关于原地花岗岩的成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看法认为,原地花岗岩是由重熔作用或再生作用形成的花岗质熔浆,就地固结所形成;另一种看法认为,原地花岗岩是原来的变质岩,由于受到地壳深部流体的渗透交代作用,就地转变为花岗质岩石,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出现大量的花岗质熔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