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2100433B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 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 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 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臭氧层空洞是指因空气污染物质,特别是氧化氮和卤化代径等气溶胶染物的扩散,侵蚀而造成的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和减少的现象。
臭氧由太阳辐射使氧分子分解后,一个氧原子和另一个氧分子结合而成,通常生成于日照强烈的赤道上空。大气层中的臭氧总量计约33亿吨,但在整个大气层中所占比重极小--如果将之平铺在地表,将不过3mm的厚度--...
以冰箱为例: 我们知道,要想使电冰箱内的温度下降,就必须想办法不断地把电冰箱内的热量移到箱外来,那么用什么办法呢?我们知道,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腾温度为100℃,即水在100℃时就“开”了。在沸腾过程...
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 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 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 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 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在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 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 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 引起新的瘟疫。
温室效应的严重威胁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 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 都将被水淹没。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据预计,1990-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费将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 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灾害,是除自然变异因素外的另一重要致灾原因。其中气象水文灾害包括:洪涝、酸雨、干旱、霜冻、雪灾、沙尘暴、风暴潮、海水入侵。地质地貌灾害包括:地震、崩塌、雪崩、滑坡、泥石流、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
对7种纯工质、7种非共沸混合工质空调器在标准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筛选比较,认为R32/R134a和R32/R134有可能成为臭氧层无破坏的和温室效应可以接受的R22的替代工质。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质量分级编辑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 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二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GB编辑 4.2 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要求一类区适用一级浓度限值, 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限值。 一、 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要求见表 14.3 本标准自 2016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实施。基本 项目(表 1)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其他项目(表 2) 即 0.123ppm~0.155ppm 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实施方式。 4.4 在全国实施本标准之前,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 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等文件要
据2021年3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出版文献共2326篇 。
据2021年3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基金论文量为441篇、载文量为1936篇 。
据2021年3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总被下载383587次、总被引20786次,(2020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462、(2020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316 。
据2021年3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被引量为19762次;据2018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影响因子为0.46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ж(AJ)文摘杂志(俄)(2020)等机构收录,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曾获得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编辑加工奖,被评为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主要栏目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主要设有地质灾害及治理、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岩土工程、理论研究等栏目 。
报道内容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主要刊登由地球内部动力和外动力以及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方面的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等内容 。
据2020年第04期期刊内页显示,《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编委会拥编辑2人、英文编辑1人、责任编辑1人 。
职务 |
名单 |
---|---|
编辑 |
荀晓慧、贺咏梅 |
责任编辑 |
谢晔 |
英文编辑 |
邹灿 |
2020年,《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创刊三十周年,四川省书画研究会理事阴文金,成都理工大学原60312班校友高级工程师张铸林为该刊题词 。
(一)投稿内容:
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与人为灾害及防治,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和地质环境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岩土工程与工程勘察,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和交叉学科等方面的优秀论文,科技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及工程技术经验总结,新成就、新动向方面的综述、述评,新书刊、新设备评介等。
(二)投稿注意事项:
1、每篇稿件一般以中文6000字为宜,最多不超过8000字(包括图表等所占版面字数)。
2、每篇稿件除正文外必须有:中、英文篇名;中、英文摘要(以第三人称书写);中、英文所在单位名称;中文第一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