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环境系统与设施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页 数 | 240 页 | ISBN | 9787112085552, 7112085551 |
作 者 | 黄磊昌 | 出版日期 | 2007年1月1日 |
开 本 | 0 开 | 品 牌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第一章 环境系统;第二章 景观环境系统与设施;第三章 景观环境设施设计。结束语。2100433B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环境景观系统与设施的历史发展、相互关系以及环境系统中的各种景观设施的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从内涵与外延、类型、功能作用、形态、材料、结构构成以及设计要点、图纸表达等方面讲解了环境景观设施项目的设计过程。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即环境系统、环境系统与设施、环境景观设施设计。主要内容有环境系统内涵与发展,环境系统构成样态,环境景观设施分类与界定,环境景观系统与设施关系,景观交通设施,景观休息设施,景观娱乐设施,景观服务设施,景观无障碍设施,景观标识设施、景观照明设施,水景观设施等内容。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以及从事于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做参考。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研究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等二次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研究人工环境、空调制冷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还研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伴随能源...
室内环境系统(indoor environmental system)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欧洲,是以建筑环境工程学为基础的,以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为理论指导的...
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的新能源之一。据估计,植物每年贮存的能量约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l%。这些未加以利用的...
海岸带城市地质环境与地质环境系统——1.地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 2.海岸带地质环境系统分析 3.海平面上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海岸城市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5.结论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复习 -1- 第一章 概念题 1.系统的定义、特点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一定规律结合而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 特点: ①整体性 ②关联性 ③目的性 ④环境适应性 ⑤有序性 ⑥动态性 2.系统工程学的定义、特点 系统工程学: 对系统进行合理规划、研究、设计和运行管理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技巧的总 称。 特点: ①研究方法的总体性 ②处理问题的综合性 ③组织管理上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3.环境和环境问题(从中国法律界定角度) 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 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 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 海洋、土地、矿藏、森林、 草原、野生动物、 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 狭义上,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内容介绍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环境景观系统与设施的历史发展、相互关系以及环境系统中的各种景观设施的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从内涵与外延、类型、功能作用、形态、材料、结构构成以及设计要点、图纸表达等方面讲解了环境景观设施项目的设计过程。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即环境系统、环境系统与设施、环境景观设施设计。主要内容有环境系统内涵与发展,环境系统构成样态,环境景观设施分类与界定,环境景观系统与设施关系,景观交通设施,景观休息设施,景观娱乐设施,景观服务设施,景观无障碍设施,景观标识设施、景观照明设施,水景观设施等内容。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以及从事于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做参考。
2100433B
《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指导教材·环境系统与设施:室内部分》: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指导教材。本套书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会推荐·高等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指导教材,共15本,《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指导教材·环境系统与设施(上):室内部分》是其中的一本。《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指导教材·环境系统与设施(上):室内部分》是主要从室内环境系统与装修角度出发,充分体现整体教材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重点突出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并且与室内环境系统与装修相互协调与渗透。诸如:合理的空间布局,良好的配套设施,可靠的构造安装,科学的使用材料以及先进的施工工艺等,运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法则和手段,创造具有优秀功能的室内环境系统与装修工程,从适用和科学的原则出发,以达到多功能要求的良好室内环境。通俗地讲,就是用较少的人、财、物创造出理想的环境装修系统,以提高物质生活水准,使人身心得到平衡,心绪得到调解,心智得以发展,真正做到以物质为用,精神为本,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出和谐适用的室内环境系统,从而提高室内环境的实质条件和精神品质。
环境系统是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系统,对来自外界比较小的冲击能够进行补偿和缓冲,从而维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
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环境因素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容量。容量愈大,调节能力也愈大,环境系统也愈稳定;反之,就不稳定。在地球环境系统中,海洋、土壤和植被是最巨大的调节系统,对于维护环境系统的稳定有巨大作用。海洋的巨大热容量,调节着地表的温度,使之不致发生剧烈变化。海洋又是二氧化碳(CO2)的巨大储存库。海水中CO2与大气中CO2 进行交换,处于动态平衡,因此海洋能使大气中的CO2 的浓度保持稳定,从而保持地表层热量的稳定(见环境热学)。土壤是陆地表面的疏松多孔体,又是一个胶体系统,对于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有强大的吸收和释放能力。表土一旦丧失,土地肥力就急剧下降。植被通过根系和残落物层吸收水分和叶子的蒸腾作用,调节地面水分和热量,使气候稳定。在生态系统中,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愈是多样化,食物链和食物网愈复杂,生态系统也就愈稳定。由此可见,任意缩小水面,滥事垦殖,毁坏植被,消灭野生生物或任意引进新种,就会破坏环境中的稳定因素,降低环境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环境中也存在着某些不稳定因素,对外来的影响比较敏感。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个关键性因子发生小的变化,可能触发内在的反馈机制,引起一系列链式反应,对整个环境系统造成无法挽救的严重后果。例如,极地海冰就被认为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因为它有巨大的反照率,吸收阳光的能力比陆地和海洋小得多,对温度变化很敏感。如果温度稍微降低(特别是夏天),海冰面积便会向赤道方向扩展。海冰面积的扩大,又将反射更多的阳光,使地球接受的热量减少。如果地球进一步降温,海冰面积就继续扩展,直到赤道为止。
至今为止,人类还未完全了解环境系统中许多错综复杂的机制,还未能建立精确的模式来揭示环境因素间的微妙平衡关系。人类仍然自觉与不自觉地不断破坏环境系统的平衡。例如人们在使用氯氟烃(通称氟里昂)时,没有想到它会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稳定,这个问题直到70年代中期才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