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 | 作 者 | 朱鲁生 编 |
---|---|---|---|
出版时间 | 2010年11月 | 页 数 | 405 页 |
定 价 | 43.5 元 | ISBN | 9787109148468 |
第一篇 基础性实验
第一章 环境监测类实验
实验一 环境水样的采集
实验二 水样物理性质及pH的测定
实验三 水样化学需氧量(COD)及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实验四 水样溶解氧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五 水中硝酸盐氮的测定
实验六 水样中亚硝酸盐的测定
实验七 水样中氨氮的测定
实验八 水样中挥发酚的测定
实验九 水样中氰化物的测定
实验十 水样中氯化物的测定
实验十一 水样中硫酸盐的测定
实验十二 水样中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
实验十三 地下水总硬度的测定——EDTA滴定法
实验十四 水样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十五 水样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
实验十六 水样总氮的测定
实验十七 水样总磷的测定
实验十八 废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分离富集和测定
实验十九 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实验二十 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测定
实验二十一 环境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及PM10的测定
实验二十二 环境空气中硫化氢的测定
实验二十三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
实验二十四 室内空气中氨的测定
实验二十五 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
实验二十六 室内环境空气中氡的测定
实验二十七 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测定
实验二十八 环境噪声监测
实验二十九 土壤及植物中铜、锌、铅、镉、镍的测定
实验三十 土壤及粮食中铬的测定
实验三十一 土壤和植物中砷的测定
实验三十二 植物中汞的测定
实验三十三 土壤及底泥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
实验三十四 植物体中氟化物的测定
实验三十五 蔬菜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第二章 环境化学类实验
实验一 天然水中cr(Ⅲ)的沉积曲线
实验二 对二甲苯、萘的正辛醇一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实验三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实验四 底泥中腐殖物质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五 水中苯系物的挥发速率常数测定
实验六 底泥对苯酚的吸附作用
实验七 底泥的耗氧
实验八 沉积物中铁、锰的形态分析
第三章 环境生物类实验
实验一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实验二 土壤脲酶活性测定
实验三 重金属对动物体内(鱼肝为例)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实验四 污染物对鱼的急性毒性测定
实验五 植物体内超氧化歧化酶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
实验六 水样藻类叶绿素a的测定
实验七 环境污染对植物遗传物质DNA的损伤
实验八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定
实验九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实验——发光细菌法
第四章 环境工程实验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实验二 砂滤实验
实验三 斜板沉淀实验
实验四 混凝实验
实验五 曝气池的充氧能力与充氧效果实验
实验六 加压溶气气浮
实验七 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处理
实验八 生物接触氧化法
实验九 厌氧污泥的产甲烷活性测定
实验十 连续流活性炭吸附脱色
实验十一 离子交换树脂的鉴定及交换容量的测定
实验十二 污水消毒实验
实验十三 UASB高效厌氧生物处理
实验十四 SBR法处理污水
实验十五 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
实验十六 粉尘粒径分布的测定
实验十七 碱液吸收气体中二氧化硫
实验十八 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
实验十九 油烟净化器性能测定实验
实验二十 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实验——好氧堆肥
第二篇 综合性实验
第五章 环境综合实验
实验一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实验二 A—O工艺处理污水实验
实验三 锅炉烟气监测与评价
实验四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
实验五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实验六 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中的迁移转化
实验七 固体废物淋滤实验
实验八 中和一混凝沉淀与活性污泥法联合处理污水实验
实验九 利用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农药厂废水的综合实验
实验十 施肥对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第三篇 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
第六章 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 MBR工艺处理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回用工程设计
实验二 化工废水治理工程设计
实验三 校园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实验四 环境地图的GIS工程设计
实验五 食品安全性评价设计
实验六 交通噪声对居住小区的影响评价
第七章 创新性实验
实验一 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实验
实验二 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创新实验
实验三 水污染控制创新实验
实验四 大气污染控制创新实验
实验五 噪声控制创新实验
实验六 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实验
实验七 农药生物降解创新实验
实验八 非点源污染对水库、湖泊的污染影响创新实验
实验九 实验室废物处理处置创新实验
第四篇 实验质量保证与实验室安全
第八章 实验室质量保证
第一节 实验基础
第二节 水样的采集及其预处理方法
第三节 大气样品采集
第四节 土壤样品采集
第五节 样品前处理的新方法与技术
第九章 实验室安全
第一节 常用危险化学品及其性质
第二节 实验室安全规则
第三节 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第四节 实验室废物处理处置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由山东农业大学朱鲁生教授主编。朱鲁生提出编写提纲后,与张颖、徐玉新共同拟定提纲。于2007年8月9-12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了编写会,经全体编写人员讨论修改并确定了编写提纲,然后由编写人员共同执笔完成。初稿完成后,由朱鲁生、徐玉新审稿,并对各章提出修改意见,各位编者进行了认真修改。最后,由朱鲁生和徐玉新定稿。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观测、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正确和较熟练地掌握一些实验技能和基本操作,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污染物在不同基质中的检测方法,污染治理效果的验证和评价,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为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使各环境学科专业的学生全面地、概括性地了解环境学科的基本学科内容,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① 环境工程比较好的学校: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 ② 首先说明一下:学习的课程和学校确定的培养方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学校之间的差异...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
属于,一般高校是一级学科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是环境工程
结合华中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介绍了各功能实验室存在的污染及危害,分析环境污染特点,并从废物集中管理与处理等6个层面提出了实验室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
华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中,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优化了师资队伍,对实验教学平台进行了优化升级、资源共享和共建,对实验中心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数字信息化建设、网络实验教学等方面建设的思路。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给水排水实验站,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至1994年,组建成立独立的学院总实验室。2002年经学校批准,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2007年更名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得同济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2003年,在教育部资助下建立了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04年与上海市科委共建水资源循环利用科普基地。
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1520平方米,仪器设备600多台(件),设备总值1500万元。实验教师39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师16人,教授4人。创新实验指导教师26人,全部为教授或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中心下设水处理技术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化学与毒理学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实验室等,向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市政工程专业以及海洋、材料等其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了环境类实验课程,其中包括专业基础实验和应用实验项目40项,环境科技创新实验项目28项。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程(高等学校教材)》编著者钟文辉。
为适应学科发展,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1997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998年新增市政工程博士点和环境科学硕士点。1999年取消教研组建制,设立五个研究所:水质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大气污染与控制研究所、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环境系统分析研究所和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2000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比中,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点获第一名。同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2006年蝉联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继续担任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2002年增设“环境科学研究所”。
自2001年起,以“985工程”一期建设和清华大学第21次教育讨论会为契机,制定了反映环境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全新的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批高质量课程,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学骨干。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实验教学内容大幅度调整,开设了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等实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