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 | 作 者 | 龙湘犁,何美琴 著 |
---|---|---|---|
类 别 | 科学与自然 > 环境科学 | 出版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7年08月01日 | 页 数 | 229 页 |
开 本 | 16 开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562821175 |
1 绪论
1.1 环境
1.1.1 基本概念
1.1.2 人类生存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1.1.3 环境系统的组成
1.2 环境问题
1.2.1 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1.2.2 环境问题的实质
1.3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1.3.1 环境污染
1.3.2 环境污染物侵人人体的途径及转化
1.3.3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4 环境科学
1.4.1 环境科学的内容及任务
1.4.2 环境科学的分科
1.5 环境保护
1.5.1 环境保护的内容和任务
1.5.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2.1 生态学基本原理
2.1.1 生态学的定义、任务
2.1.2 生态系统
2.1.3 生态系统的组成
2.1.4 生态平衡
2.1.5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影响
2.2 人口与环境
2.2.1 全球人口概况
2.2.2 当代中国人口发展概况
2.2.3 人口对环境的影响
2.2.4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
2.3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3.1 土地资源
2.3.2 人口、粮食和耕地
2.3.3 我国的土地资源
2.4 能源利用与保护
2.4.1 能源的分类
2.4.2 世界及我国的能源消耗
2.4.3 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4.4 未来的能源利用
2.4.5 中国能源的供需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3.1 大气结构与组成
3.1.1 大气结构
3.1.2 大气的组成
3.2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3.2.1 大气污染
3.2.2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3.2.3 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3.3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和扩散
3.3.1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3.2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下垫面的关系
3.4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3.4.1 全球性大气污染的现状与趋势
3.4.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危害
3.4.3 综合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3.5 治理技术简介
3.5.1 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3.5.2 低浓度S02废气的治理
3.5.3 氮氧化物的控制
3.5.4 氟化物的控制
3.5.5 含氯废气的治理净化
3.5.6 有机废气的治理净化
3.5.7 汽车尾气治理
4 水污染及其防治
4.1 水体污染与自净
4.1.1 水体污染及水体自净作用
4.1.2 水污染指标
4.2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4.2.1 无机无毒物
4.2.2 无机有毒物
4.2.3 有机无毒物
4.2.4 有机有毒物
4.3 水污染综合防治
4.3.1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3.2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
4.3.3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4.4 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4.4.1 污水处理方法的分类
4.4.2 污水处理流程
4.4.3 污泥处理、利用与处置
5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5.1 概述
5.1.1 固体废物
5.1.2 固体废物的国内外现状
5.1.3 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5.1.4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5.1.5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原则
5.2 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
5.2.1 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技术
5.2.2 固体废物的热处理技术
5.2.3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
5.2.4 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
5.3 国体废物的资源化与回收利用
5.3.1 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和基本途径
5.3.2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实例
5.4 城市垃圾的处理
5.4.1 城市垃圾的分类、特点和性质
5.4.2 城市垃圾的处理
5.4.3 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
6 环境管理
6.1 概述
6.1.1 环境管理的含义
6.1.2 环境管理的内容
6.2 环境保护法
6.2.1 环境保护法的定义
6.2.2 环境保护法的目的、任务
6.2.3 环境保护法的作用
6.3 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6.3.1 “三同时”制度
6.3.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3.3 排污收费制度
6.3.4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6.3.5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6.3.6 污染集中控制
6.3.7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6.3.8 限期治理污染制度
6.3.9 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6.4 环境标准
6.4.1 世界环境标准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6.4.2 我国环境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6.4.3 环境标准体系
6.4.4 环境标准的使用
7 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
7.1 可持续发展战略
7.1.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7.1.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7.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7.2.1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7.2.2 中国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
7.2.3 中国可持续发展对策
7.2.4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7.3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7.3.1 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7.3.2 ISO14000系列标准的意义
7.3.3 ISO14001标准
7.3.4 ISO14000的运行模式及基本要点
7.4 清洁生产
7.4.1 清洁生产的由来
7.4.2 清洁生产的概念
7.4.3 实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7.4.4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7.4.5 ISO14000与清洁生产
7.5 循环经济
7.5.1 循环经济的概念
7.5.2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及理念
7.6 工业生态学与生态工业园
7.6.1 生态工业的概念
7.6.2 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原则和内容
7.6.3 生态工业的国内外范例
8 绿色化学与化工基础
8.1 绿色化学与原子经济性反应
8.1.1 绿色化学的定义
8.1.2 绿色化学的研究原则
8.1.3 原子经济反应
8.1.4 常见有机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分析
8.1.5 提高化学反应原子经济性的途径
8.2 无毒无害反应剂和溶剂
8.2.1 无毒无害反应剂
8.2.2 无毒无害溶剂
8.3 环境友好催化剂
8.3.1 催化剂在消除环境污染问题方面的作用
8.3.2 环境友好的固体酸催化剂
8.3.3 相转移催化剂
8.3.4 生物酶催化剂
8.3.5 烃类晶格催化剂
8.4 可再生的物质资源
8.4.1 生物质——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
8.4.2 生物质资源利用应用实例
8.5 绿色化学产品
8.5.1 绿色化学产品的定义
8.5.2 设计绿色化学产品的基本原则
8.5.3 绿色化学产品的实例
8.6 化工过程强化技术
8.6.1 过程的设备强化
8.6.2 过程强化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以及绿色化学和化工的基本原理。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绿色化学与化工基础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学生教材,也可作为化工、环境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① 环境工程比较好的学校: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 ② 首先说明一下:学习的课程和学校确定的培养方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学校之间的差异...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
属于,一般高校是一级学科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是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概论6.建筑光环境
第一章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研究对象 :人类——环境系统 1. 环境 :就是围绕于中心事物的东西(客观事物的整体) ( 1)自然因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 ( 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法律、宗教、道德 2. 环境的类型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 3. 环境的特性: ( 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 2)变化性:地域分异;内部结构、外在状态不断变化。 ( 3)开放性:指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 4)有限性: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也 不是无限的。 ( 5)综合性:自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而是综合了一定的社会因素。 ( 6)可调节性:自然环境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 改变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
学习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学习者需要提前学习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质量评价、清洁生产等相关内容。
书名 |
作者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环境学概论》 |
刘培桐 |
1995年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环境科学概论》 |
孙强 |
2012年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环境学导论》 |
何强等 |
2004年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 |
关伯仁 |
1995年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环境科学技术导论》 |
G.M.马斯特斯 |
1982年 |
科学出版社 |
《环境学》 |
左玉辉 |
2010年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环境管理学》 |
叶文虎、张勇 |
2013年 |
|
《Textbookofenvironmentalstudies》 |
A.Joseph |
2011年 |
Thatheyus |
《Environmentalscience:astudyofinterrelationships环境科学:交叉关系学科》 |
EldonD.Enger,BradleyF.Smith.McGraw-Hill |
2011年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环境科学信息资源检索》 |
卜欣欣 |
2012年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注:表格内容参考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着重体现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教材及非环境背景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和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类课程的专业教材或参考书。此外,还可用于开展成人在职环境教育与培训的参考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全书共计9章,包括:绪论(所含环境及环境类型、环境特性、环境科学及其发展、环境科学逻辑思维方法论);人类与大气圈;人类与水圈;人类与生物圈;人类与土壤圈;人类与岩石圈;人口与环境;环境伦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书可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基础教材,以及本科非环境专业的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材;亦可作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普适教育的通用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