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由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优秀教师,在继承刘培桐先生等老一辈环境地学思想和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编写而成。《环境科学概论》以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环境的发生和发展,并深入剖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系统阐述了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规律,结合学科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环境科学概论》共分为四篇:第一篇环境概述,主要论述了环境概念、类型及环境科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篇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总结了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第三篇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重点介绍了当今环境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第四篇环境管理与实践,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介绍了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为了便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式学习,每一章节内附绿色卡片,后附小结、案例研究、问题与讨论以及相关的阅读资源。
《环境科学概论》着重体现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教材及非环境背景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和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类课程的专业教材或参考书。此外,还可用于开展成人在职环境教育与培训的参考资料。
第一篇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及环境的类型
1.1.1 环境的概念
1.1.2 环境的类型
1.1.3 环境的特性
1.2 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1.2.1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2.2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1.2.3 环境科学的任务
1.2.4 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1.3 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
1.3.1 整体性
1.3.2 系统性
1.3.3 综合性
1.3.4 复杂性
1.4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1.4.1 学习目标
1.4.2 学习要求
1.5 小结
问题与讨论
阅读资源
第2章 自然环境
2.1 地球表层系统
2.1.1 地球表层系统概述
2.1.2 大地女神(Gaia)假说
2.2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2.2.1 大气圈
2.2.2 水圈
2.2.3 岩石圈
2.2.4 土壤圈
2.2.5 生物圈
2.3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
2.3.1 自然界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
2.3.2 物质循环
2.3.3 能量流动
2.3.4 信息传递
2.4 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规律
2.4.1 陆生生态系统分布规律
2.4.2 水生生态系统分布规律
2.5 小结
问题与讨论
阅读资源
第3章 人工环境
3.1 人工环境的类型及特点
3.1.1 人工环境的类型
3.1.2 人工环境的特点
3.2 城市环境
3.2.1 城市
3.2.2 城市化
3.2.3 城郊过渡带
3.3 乡镇与农村环境
3.3.1 乡村环境
3.3.2 乡镇企业
3.3.3 人工种植和养殖基地
3.4 水利环境
3.4.1 水利工程
3.4.2 生态水利
3.5 交通环境
3.5.1 交通线路与环境
3.5.2 绿色交通
3.6 人文环境
3.6.1 人文环境的特征
3.6.2 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
3.7 小结
案例研究
问题与讨论
阅读资源
第4章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4.1 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4.1.1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
4.1.2 人类发展过程与环境
4.1.3 人类发展与资源消耗的平衡
4.2 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
4.2.1 环境问题的实质
4.2.2 污染型环境问题
4.2.3 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
4.2.4 生态破坏与环境失衡
4.3 环境与人类健康
4.3.1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3.2 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3.3 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
4.4 小结
案例研究
问题与讨论
阅读资源
第5章 全球环境变化
5.1 全球变暖
5.1.1 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5.1.2 未来全球变暖的可能情景
5.1.3 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协调行动
5.2 臭氧层耗竭
5.2.1 臭氧层存在的重要意义
5.2.2 大气臭氧层的形成及破坏
5.2.3 臭氧层耗竭的潜在威胁
5.3 酸雨危害加剧
5.3.1 酸雨污染的态势
5.3.2 酸雨的形成
5.3.3 酸雨的危害
5.4 全球生态系统退化
5.4.1 森林与湿地萎缩
5.4.2 生物多样性减少
5.4.3 淡水资源匮乏
5.4.4 土地退化及荒漠化
5.5 环境安全及国际合作
5.5.1 环境安全的概念
5.5.2 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
5.5.3 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
5.6 小结
案例研究
问题与讨论
阅读资源
第二篇 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6章 环境伦理
6.1 不同环境伦理观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
6.1.1 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观
6.1.2 马尔萨斯的“人地矛盾”观
6.1.3 人类中心论
6.1.4 生物中心论
6.1.5 地球整体论
6.1.6 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6.2 环境道德观
6.3 r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6.4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6.5 r持续发展、
6.5.1 几种代表性的发展模式
6.5.2 可持续发展要旨
6.5.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6.6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6.6.1 中国的必然选择
6.6.2 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6.6.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
6.7 小结
案例研究
问题与讨论
阅读资源
第7章 环境地学
7.1 环境地学的特点、地位与作用
7.2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
7.2.1 气候系统与大气环境
7.2.2 水环境与海洋环境
7.2.3 其他圈层的地位与作用
7.3 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及各圈层间的影响与响应
第三篇 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第四篇 环境管理与实践 2100433B
① 环境工程比较好的学校: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 ② 首先说明一下:学习的课程和学校确定的培养方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学校之间的差异...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属于大类学科,包括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是理科,偏理论,毕业获理学学位;环境工程是工科,偏工程,毕业获工学学位。其实大学学习期间学习内容差别并不大。
环境科学概论6.建筑光环境
第一章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研究对象 :人类——环境系统 1. 环境 :就是围绕于中心事物的东西(客观事物的整体) ( 1)自然因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 ( 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法律、宗教、道德 2. 环境的类型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环境 3. 环境的特性: ( 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 2)变化性:地域分异;内部结构、外在状态不断变化。 ( 3)开放性:指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 4)有限性: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也 不是无限的。 ( 5)综合性:自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而是综合了一定的社会因素。 ( 6)可调节性:自然环境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当人类行为作用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 改变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系统分析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原因,针对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危机,体现了环境科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内容广泛,既反映当前环境科学中所包含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又通过内容的取舍来提高知识的实用性。全书着重阐述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与治理,探讨人类活动对多环境要素的影响,系统介绍了大气环境科学、水环境科学、固体废物与环境、物理污染与环境、生态环境科学及人口、资源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等问题,突出环境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学习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学习者需要提前学习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质量评价、清洁生产等相关内容。
书名 |
作者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环境学概论》 |
刘培桐 |
1995年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环境科学概论》 |
孙强 |
2012年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环境学导论》 |
何强等 |
2004年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 |
关伯仁 |
1995年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环境科学技术导论》 |
G.M.马斯特斯 |
1982年 |
科学出版社 |
《环境学》 |
左玉辉 |
2010年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环境管理学》 |
叶文虎、张勇 |
2013年 |
|
《Textbookofenvironmentalstudies》 |
A.Joseph |
2011年 |
Thatheyus |
《Environmentalscience:astudyofinterrelationships环境科学:交叉关系学科》 |
EldonD.Enger,BradleyF.Smith.McGraw-Hill |
2011年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环境科学信息资源检索》 |
卜欣欣 |
2012年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注:表格内容参考资料)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环境1
一、环境的概念1
二、环境的分类1
三、环境的内涵2
四、环境的特性2
五、环境质量3
第二节环境问题3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3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6
三、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7
四、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7
五、环境问题的实质8
六、现阶段环境问题的特点8
第三节环境科学9
一、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9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10
三、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11
四、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11
复习思考题12
第二章大气环境科学13
第一节大气的结构与组成13
一、大气的结构13
二、大气的组成14
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类型15
一、大气污染的定义15
二、大气污染源15
三、大气污染物16
四、大气污染类型20
第三节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20
一、全球变暖20
二、臭氧层破坏23
三、酸雨27
四、雾霾31
第四节大气污染的危害34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4
二、对工农业的危害35
三、对气候的危害37
四、其他危害37
第五节大气污染治理技术38
一、颗粒污染物的治理技术38
二、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40
第六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对策42
一、大气污染治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2
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42
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43
复习思考题45
第三章水环境科学46
第一节水和水环境46
一、天然水资源46
二、水资源的利用现状46
三、世界性的水荒47
四、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48
第二节水体的污染与自净48
一、水体污染的定义48
二、水体污染的机理50
三、水体污染源50
四、水体污染物51
五、水体的自净作用57
第三节水体污染的危害58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58
二、对工业的危害61
三、对农业的危害61
四、对水产资源的危害61
第四节水污染治理技术62
一、物理处理法62
二、化学处理法62
三、物理化学处理法63
四、生物处理法64
第五节水污染综合防治对策66
一、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66
二、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66
三、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68
复习思考题69
第四章固体废物与环境70
第一节固体废物及其类型70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70
二、固体废物的来源70
三、固体废物的分类71
四、固体废物的特性72
第二节固体废物污染热点环境问题73
一、电池污染73
二、白色污染74
三、电子垃圾污染75
四、洋垃圾污染77
第三节固体废物污染的危害78
一、浪费资源78
二、污染土壤78
三、污染水体78
四、污染大气79
五、破坏生态79
六、危害健康80
七、危害生物80
八、影响卫生81
第四节固体废物治理技术81
一、物理法81
二、热处理法81
三、固化法82
四、化学法83
五、生物法84
第五节固体废物的综合防治84
一、固体废物的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84
二、固体废物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85
三、固体废物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85
复习思考题86
第五章物理污染与环境87
第一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87
一、噪声的概念87
二、噪声污染的来源89
三、噪声污染的危害89
四、噪声污染的控制技术91
五、噪声污染的综合防治94
第二节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95
一、电磁辐射污染的概念95
二、电磁辐射污染的来源96
三、电磁辐射污染的传播途径97
四、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97
五、电磁辐射污染的综合防治98
第三节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99
一、放射性污染的定义99
二、放射性污染的来源101
三、放射性污染的分类102
四、放射性污染的特点103
五、放射性污染的传播途径103
六、放射性污染的危害104
七、放射性污染的综合防治105
第四节热污染及其综合防治107
一、热污染的概念107
二、热污染的来源107
三、热污染的危害108
四、热污染的综合防治109
第五节光污染及其综合防治111
一、光污染的概念111
二、光污染的类型111
三、光污染的主要特点113
四、光污染的危害113
五、光污染的综合防治114
复习思考题114
第六章生态环境科学115
第一节概述115
一、生态学115
二、生物圈115
三、食物链116
四、生态金字塔117
第二节生态系统117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17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118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119
四、生态系统的功能120
五、生态系统的平衡123
第三节全球性生态环境热点问题126
一、生物多样性的含义126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28
三、生物多样性的现状129
四、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及其根源132
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球行动和途径133
第四节生态环境保护134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134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135
复习思考题138
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139
第一节人口与环境139
一、概述139
二、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影响140
三、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142
第二节土地资源与环境144
一、概述144
二、土地环境问题146
三、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152
第三节海洋资源与环境153
一、概述153
二、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157
三、海洋环境污染物158
四、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危害159
五、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综合防治对策159
第四节矿产资源与环境161
一、概述161
二、矿产环境问题162
三、矿产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163
第五节森林资源与环境163
一、概述163
二、森林环境问题164
三、森林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165
第六节草原资源与环境166
一、概述166
二、草原环境问题167
三、草原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167
复习思考题168
第八章可持续发展与环境169
第一节概述169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169
二、环境保护战略175
三、可持续的环境战略177
第二节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183
一、全球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183
二、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186
第三节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与政策189
一、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189
二、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190
复习思考题195
参考文献196
附录:《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97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