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建构:适应型建筑环境的构想与实践》主要内容简介:“环境建构”是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运用学校“海天学者”国际化基金,引进外教共同开设的设计坊(Studio)课题。海天学者每年春季开办,目的是探索一个国际性的设计教学模式,新颖而有特色,注重开放性、实验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虽然以建筑设计内容为中心,但面向全院建筑系、规划系以及艺术设计的学生开放,同时也允许不同年级的同学参与。《环境建构:适应型建筑环境的构想与实践》记录了本次环境建构的课程内容和过程,为本次活动做一个完美的总结。
山代悟等的《环境建构:适应型建筑环境的构想与实践》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本次环境建构Studio的课程内容和过程,图文并茂、版式新颖、便于翻阅。后记部分的“教师讨论”以对谈的形式记述了几位主讲老师的认识和感受。
范悦,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1999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可持续建筑构法及开放住宅等领域的研究。历任日本建筑学会、日本建筑中心等委员会委员,日本文部省大型尖端科研基金《可持续城市空间的机能转换》项目组成员,承担了多项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著作有《从建筑用途转换到可持续城市再生》、《建筑用途转换计画及设计指针》、《21世纪型住宅模式》等。
山代悟,199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井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创建Art-unit Responsive Environment事务所,1995年进入桢综合计划事务所,师从日本著名建筑家桢文彦。2002年创立有限会社Building Landscape事务所。2002年任东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系研究科建筑系助教,作为日本著名建筑家安藤忠雄教授、难波和彦教授的助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10年4月特聘为大连理工大学“海天学者”。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周博,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人届环境研究所所长。毕业于大连大学土木建筑系,后获得日本国立新溺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在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主要在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群体的宜居空间环境、文教以及医疗等社会福祉建筑领域内展开研究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批准号50778031)。著书有《住区再生设计手册》、《新建筑学初步》、《港口再生》、《现代建筑文脉主义》、《建筑空间设计学——日本建筑计划的实践》等。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本书分为上篇“平面构成”和下篇“色彩构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最后章节选编了一些本校历年来学生的优秀作品作为参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此外,本书最后部分附有构成运用范例及题型练习,可供自考学生参考。本...
本书从招贴的起源、发展到现代招贴设计的运用,阐述了招贴的分类、功能及设计形式等基本知识。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招贴设计中。全文内容基础,表述深度恰当,以简单的理论知识引领...
前言
课程目的
1 前期
前期课程构成
前期照片集锦
作业过程示例
2 后期
后期课程构成
小组成果展示
设计过程
最终方案
金属连接件
材料选购
设计建模
财务预算
展览宣传
组装试验
声光设计
安装说明
现场组装
幕布设计
构建实景
3 后记
教师讨论
学生感言
成员介绍
作者介绍2100433B
<正>本书主编王双亭,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主要从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信息提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所面临的问题;第二章介绍了摄影像片的获取原理与技术;第三章介绍了中心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教学、科研经验及工程实践,较系统地介绍了地下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帮助读者提高分析和解决地下工程领域测绘的能力。本修订版在传统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新增测绘新技术元素,操作适用性更强,新的地铁工程测量一章更具有针对性。全书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反映了地下工程测量最新技术及其应用。
建构主要应用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的分析上,有建立的意思 。
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
从建筑设计到建成过程中,既符合力学规律,又遵循结构特征;同时也符合从艺术审美角度去审视其自身所应具有的美学法则;加之能在建造实施过程中保持其以上特征的过程。
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内容,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个全过程的综合反映。2100433B
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上的使用,建构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
因此,建构既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亦不是阅读文本的唯一定案,而是一种从文本间找到的系统。
与建构相对的是解构,解构着重在对各文本间的剖析、阅读,建构着重在系统的建立。
建构一词是对英文“tectonic”的中文翻译。在西方如德国、意大利、希腊和美国等国,“tectonic”一词历经产生和发展变化,它强调建造的过程,注重技术、结构、材料和表现形式等。
建构是对结构(力的传递关系)和建造(构件的相应布置)逻辑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