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环境监测技术(第二版) | 作 者 | 李弘 |
---|---|---|---|
ISBN | 978-7-122-18225-8 | 页 数 | 279页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4年1月 |
装 帧 | 平装 | 开 本 | 16K 787×1092 1/16 |
绪论1
01环境监测1
011环境监测的概念1
012环境监测的目的1
013环境监测的分类2
014环境监测的原则和要求2
015环境监测技术3
02环境标准简介4
021环境质量标准5
022污染物排放标准6
03环境监测学习指南7
1.水体监测9
11概述9
111水体和水体污染9
112水质和水质标准10
113水质监测的目的和项目12
1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17
121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定17
122地下水监测方案的制定20
123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21
1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22
131水样的采集23
132流量的测定27
133水样的运输和保存29
134水样的预处理30
14水体物理性质的测定33
141水温的监测33
142色度的测定33
143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34
144浊度的测定34
145电导率的测定35
146透明度的测定35
15水中无机物的测定36
151金属化合物的测定37
152非金属元素无机物的测定41
16水中有机化合物的测定48
161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48
162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48
163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49
164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的测定51
165挥发酚的测定52
*166矿物油类测定52
17水质污染的生物监测53
171概述53
172生物群落法54
173细菌学检验法56
18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57
181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项目和方法58
182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58
183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的仪器和装置59
19实验64
191水样的采集、色度的测定64
192浊度的测定66
193六价铬的测定67
194砷的测定70
*195汞的测定72
196亚硝酸盐氮的测定75
197氨氮的测定77
198COD的测定79
*199BOD的测定81
1910酚的测定85
1911阴离子洗涤剂的测定87
*1912污水中油的测定89
2.大气和废气监测93
21大气和空气污染93
211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93
212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形式94
213大气污染源96
214大气污染与大气扩散96
2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98
221基础资料的收集98
222监测项目的确定99
223采样点的布设100
224采样时间和频率102
23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104
231采样方法104
232采样仪器108
233采样效率及评价110
234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和气体体积计算111
235采样记录112
24污染源监测114
241固定污染源监测114
242流动污染源监测120
25空气污染物的测定123
251粒子状污染物的测定123
252分子状污染物的测定125
26空气污染生物监测法135
261概述135
262植物受害过程监测依据136
263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及受害症状136
264空气污染监测方法138
27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140
271监测项目140
272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141
273空气污染自动监测仪器145
28实验151
281TSP的测定(小流量采样)151
282烟道尘的测定152
*283降尘的测定153
*284汽车尾气中NOx的测定154
285SO2的测定156
286氮氧化物的测定158
287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159
3噪声监测163
31噪声及声学基础163
311噪声的定义163
312噪声的分类和来源163
313噪声的特征164
314噪声的频率、波长和声速165
315噪声的物理量度166
32噪声的主观评价及评价参数172
321主观评价172
322噪声的评价参数174
33噪声测量仪器与噪声监测176
331声级计176
332其他噪声测量仪器179
333噪声的监测179
34环境噪声监测实验184
*4固体废物监测188
41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及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188
411固体废物的概念188
412固体废物的种类、特性和危害188
413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191
42有害物质的监测方法195
421水分的测定195
422pH值的测定195
423总汞的测定196
424铬的测定197
425氰化物的测定199
426固体废物遇水反应性试验201
427固体废物渗漏模拟试验201
428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202
5土壤污染监测204
51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特点204
511土壤的组成204
512土壤污染源和污染物204
513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危害206
52土壤污染物的测定209
521监测项目209
522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209
523土壤污染物的测定211
53实验:土壤中铜的测定215
6生物污染监测219
6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219
611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219
612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219
62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220
621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220
622生物样品的预处理224
63生物样品监测方法227
631光谱分析法227
632色谱分析法227
633测定实例227
7放射性污染监测230
71基本概念230
711放射性及其来源230
712放射性污染的危害231
713放射性污染度量单位232
714放射性监测对象和内容234
72放射性监测方法234
721放射性监测仪器234
722放射性监测方法237
8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243
81数据处理和结果的表述243
811误差与偏差243
812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245
813可疑数据的取舍246
814回归分析法在工作曲线上的应用249
815测定结果的表述251
816监测结果的统计检验251
82实验室质量保证255
821名词解释255
822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图256
83环境标准物质261
831环境标准物质及分类261
832标准物质的制备263
84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263
841质量保证检查单263
842环境质量图265
附录272
附录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272
附录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274
附录3水样常用保存技术276
参考文献279 2100433B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环境标准和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突出环境监测的特点,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强调实践,注重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配合教材内容选编了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本书为中等职业学校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教材,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环境类及其他专业的教学用书,或作为环境保护科技人员、管理干部、环保职工培训教材及参考书。
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周??群英,汪师份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第二版) 环境毒理学孔之命南京大学新闻俱乐部第四版
你好:这是广联达内部的,卖的资料是不会有电子版外露的。只有书籍现在可以到网上去定购有优惠活动。 每个分支客服那里都有,可以与你们当地的联系一下。
一般来讲,环境监测机构是由同一级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设立,比如说国家环境保护部,下设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总站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工作上受环保部领导,所以环保部为方便管理,在部内设立监测司,管理和指导...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但德忠 (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 :本文基于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 , 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取得的成绩 、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全 面系统的总结 , 并根据我国环境监测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 、自身发展与环境管理要求的技术支撑能力 的不相适应 , 指出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监测技术 ;中国 ;综述 中图分类号 :X 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984(2005) 0520001205 Status and trends for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China DAN De2zhong ( Departmen
1 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1.1 概述 环境监测网络:国家、省、市、县四级。 据 2012中国环境公报,中国环境监测网络有: 覆盖 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 1436个点位组成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 覆盖 423条河流和 62座湖泊(水库)的 972个断面(点位)组成的国家 地表水环境监测网; 覆盖 487个城市(区、县)的 1000余个点位组成的国家酸沉降监测网; 覆盖 113个环保重点城市 38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监 测网; 覆盖全国近岸海域的 301个监测点位组成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 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近 8万个点位组成的城市声环境监测网等。 1.2 环境监测及监测仪器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由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 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 的监测方向发展; 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 由单纯的
《环境监测技术》以“减理论、重实践”为原则,以“必需、够用”为标准进行编写。
全书分为九章,以水、气、固废、土壤、物理污染为主线,介绍了各种主要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及数据处理技术,同时还对简易快速监测技术与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进行了介绍。结合职业技能培训特点,实践部分将单项基本技能与综合实训结合,提供了考核模板以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环境监测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环保、工业分析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资料及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参考书。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第二节 环境标准
第三节 环境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
第二章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结果评价
第一节 监测数据的处理
第二节 监测结果的统计与评价
第三节 回归分析与统计图表
第三章 水和污水监测技术
第一节 水和污染水监测概述
第二节 监测水体特点及组成
第三节 水质监测方案制定
第四节 水样采集运输保存
第五节 水样预处理技术
第六节 水体理化指标监测技术
第七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监测技术
第八节 水中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
第九节 水质污染生物监测技术
第十节 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技术
第四章 大气与废气监测技术
第一节 大气与废气监测概述
第二节 大气监测方案制定
第三节 大气采样方法和技术
第四节 气态污染物监测技术
第五节 颗粒状污染物监测技术
第六节 污染源监测技术
第七节 室内空气污染及其监测技术
第八节 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第五章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
第一节 固体废物监测概述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第三节 固体废物监测
第四节 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
第六章 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第一节 土壤污染概述
第二节 土壤污染监测
第七章 物理污染监测技术
第一节 物理污染概述
第二节 噪声污染监测
第三节 电磁污染监测
第四节 热污染监测
第八章 简易快速监测技术与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
第一节 简易快速监测方法
第二节 水中污染物快速监测技术
第三节 便携仪器监测技术
第四节 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第九章 环境监测实验与职业技能实训
第一节 环境监测实验的一般常识
第二节 环境监测实验基本技能
第三节 环境监测常用分析仪器
第四节 环境监测实验
第五节 综合设计实训
第六节 环境监测职业技能考核
附录 有关环境监测的资料
附录一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附录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分析方法
附录三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
附录四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
附录五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分析方法
附录六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分析方法
附录七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附录八 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制
附录九 土壤环境保护标准目录
附录十 环境噪声与振动标准目录
附录十一 水样保存及容器洗涤方法
参考文献
《水环境监测技术问答》采用问答的形式,从实用的角度着手,汇总了水环境监测中的各项技术内容。既包括基本知识、水质标准、监测方案的设计,也包括水样的采集、储运、预处理,水样物理性质、非金属无机物、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还包括生物监测、底质监测、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等综合性监测,最后还介绍了常用水质监测仪器的操作方法。
《水环境监测技术问答》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查阅性强。可供从事水质保护和监测的环保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作为在职人员培训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