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环境法体系的正向构建 | 趋 势 | 从“负向构建”向“正向构建 |
---|---|---|---|
地 点 | 中国 | 作 用 | 重视“谁污染,谁付费”的运用, |
针对环境法体系偏重“负向构建”的体系性缺陷,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其出路之一,就是重视发挥“生态生产力”的作用,特别是重视其中的自然生产力及其与社会生产力的协调,重视抑制负外部性制度建设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加强促进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公共物品供给和激励正外部性行为的制度体系建设,即进行所谓的环境法制体系的“正向构建”。这与生态生产力(特别是其中的自然生产力)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特征,其“产品”通常为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相吻合的。
从我国当前的环境法规范内容上看,我国环境法制更多关注的是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内部化问题,重视“谁污染,谁付费”的运用,对正外部性的关注非常欠缺,忽视“谁受益,谁补偿”的运用,形成了外部性理论的非对称性应用问题;更多关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消费”,忽视其“生产和供给”。这种对外部性理论的非对称性应用以及对环境公共物品供给的忽视,造成了环境法体系呈现“缺失”——绝大多数规范涉及负外部性和资源开发利用,关于正外部性和资源供给的规范严重匮乏。环境法的体系性“缺失”,反映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就是重污染防治、轻生态建设,重污染收费、轻生态补偿,重环境损益的防止、轻环境增益的添加;反映在生态现实中,就是森林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江河源头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恶果。我们称这种关注负外部性的环境法制体系状况为环境法体系的负向构建。
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其构成、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及其管理制度??急急急
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具体包括:
26. 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1、行为的违法性。即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2、行为人的过错。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也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3、行为的危害后果4、...
1、(1)正确。造成渔业污染的,有渔业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处理。《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
环境法规与标准 课程论文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指导教师 二 O 一二 年 五 月 十五 日 环境法规与标准的近现代发展 摘要:一个事物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 而当事物发展到一定过程时就必须寻求 法律的保护。环境法律与法规就是在需求中诞生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不断 被更新完善,逐步形成一个体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 关键字: 环境法律与法规;现行措施;历史;意义 0、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致力于发展国家经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我国为了能够 进一步的发展, 着力于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 而由于我国的大量人力、 财力的投入,我国的 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国的工农业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人民 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改善。 不得不说,科技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我国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使得中华儿女扬眉吐气。
从可持续发展看环境资源法价值定位 摘要: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资源立法在各国兴 起,并且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可持续发展也随之被提上议事日程,已逐渐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尤为重要的 研究课题。可持续发展成为环境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施也促使环境资源法律 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环境资源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推动着可持续发展沿着更为健康的轨 道前行。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改造着人类社会,使其向着更高文明层次的方向前进,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 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方面,更体现出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 位在于促使人类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良好的保护,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处于 和谐统一的进程中而不致于遭受破坏而损害其平衡态势。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目的则是为了在保护自然 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环境法体系,是指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以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依据,以环境保护基本法为基础,以单行环境法律、法规为主体,以国际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地方环境法规和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等为补充,所组成的内容和谐一致、形式完整统一的环境法律规范的有机整体。
环境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的保护对象是一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的人的生存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包括土地、大气、水、森林、草原、矿藏、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风景游览区和各种自然景观等,也包括人们用劳动创造的生存环境,即人为的环境,如运河、水库、人造林木、名胜古迹、城市及其他居民点等。2100433B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产业层次较低、质量效益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发展不平衡,累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保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破解这些难题,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必须加快构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将经济发展转变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上来。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现实需要。现代化进程首先体现为科技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的产业发展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区域和城市竞相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着力点。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央及时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牢牢把握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规律,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战略选择。现代产业体系是体现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预警评价指标能敏感地反映危险状态及存在问题的指标,是预警体系开展识别、诊断、预控等活动的前提,也是预警管理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构建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一般包括:
1)预警评价指标的确定:一般可分为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标,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指标,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指标以及机(物)安全可靠性指标等。
2)预警准则的确定:预警准则指一套判别标准或原则,用来决定在不同预警级别情况下,是否应当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
3)预警方法的确定:包括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误警和漏警等方法。
4)预警阈值的确定:预警阈值确定原则上既要防止误报又要避免漏报,若采用指标预警,一般可根据具体规程设定报警阈值,或者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报警阈值。若为综合预警,一般根据经验和理论来确定预警阈值(即综合指标临界值),如综合指标值接近或达到这个阈值时,意味着将有事故出现,可以将此时的综合预警指标值确定为报警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