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淮河流域闸坝运行对河流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 | 作 者 | 蒋艳、栾震宇、赵长森 |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4年3月1日 |
ISBN | 9787517018308 [1] |
蒋艳,女,1974年生,江苏盐城人。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96年河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士,2002年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硕士,200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200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物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水动力与水质特征的模拟与分析,气候变化的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响应等,近年来致力于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与应用,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模拟与分析,水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的理论与估算,河流生态健康理论及评价体系,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及水库生态调度等水环境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先后负责承担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30余项科研及工程项目,取得了多项通过部门鉴定的创新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奖励,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6篇。
栾震宇,男,1978年10月生,汉族,江苏金湖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力学、防洪规划、防洪调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技术负责人或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EI收录7篇。
赵长森,男,汉族,1977年生于山东淄博,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讲师,致力于遥感水文、河流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迄今,撰写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 11篇),合作专著4部。主持参与项目17项,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淮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澳大利亚“Erkdeavour Australia Cheung Kong Research Fellowship”等奖励。先后完成多项遥感水文、河流生态与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第2章 流域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土壤植被
2.3 土地资源
2.4 气候特征
2.5 河流水系
2.6 水利设施
2.7 社会经济
第3章 流域环境变化分析与评价
3.1 河道水质现状评价
3.2 湖泊与水库水质现状评价
3.3 水质多年变化趋势
3.4 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3.5 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第4章 影响环境变化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4.1 气候因子
4.2 降水
4.3 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4.4 径流
4.5 蒸发
4.6 泥沙
4.7 水生态环境
4.8 生态需水
第5章 建立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数学模拟模型
5.1 模型范围
5.2 模块划分
5.3 模型算法
5.4 闸坝控制计算模式
5.5 模型率定与检验
5.6 淮河水污染联防调度的复演
第6章 水库和闸坝联合调度的模拟
6.1 闸坝群联合调度机制及技术途径
6.2 调度方案设计
6.3 联合调度方案计算
第7章 淮河流域闸坝管理水量水质调度系统
7.1 技术途径和功能需求
7.2 系统结构设计
7.3 系统运行流程
7.4 系统组成及其功能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主要从淮河流域水环境重点整治与生态可持续研究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流域水环境变化趋势,从流域的气候条件、水文要素和生态需水等各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河流水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本书旨在发挥水利工程在改善淮河流域水环境方面的作用,研制和开发适用于淮河流域洪水演进和水量水质联合调度的数学模型。本书的研究内容对淮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先要实地考察淮河的水质和水量现状,停止破坏淮河生态系统和导致淮河生态恶化的一系列人为活动;再选取适当的修复技术,实施修复计划,逐渐恢复淮河各方面的生态功能,恢复淮河的自然生态系统。1、河道补水与生态防...
从五里湖谈太湖水污染防治 口 朱喜 摘 要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生活、工业污水入湖,湖水被严重污染。近年来,无锡市为治理五里湖水污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生...
1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 2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 3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4青...
为探讨闸坝工程对河流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进行实地闸坝调控实验,监测河流水质指标在不同调控(0m^3/s、20 m^3/s、40 m^3/s和60 m^3/s)方式下的空间变化,并调查水生态指标,探析长期和短期的调控干扰对河流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60 m^3/s调控,有助于闸下污染物的氧化和分解,提高河流水体的自净作用;水体的强烈冲刷和扰动作用促进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转化,极易造成闸下区域水体的突发性二次污染;短期频繁地开闸调控对浮游动植物的密度分布影响显著;长期的调控干扰导致水生生物群落和结构单一,水生态环境显著恶化,闸上区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河流生态修护与可持续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河流生态与环境需水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河流生态与环境需水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潘轶敏等编著的《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环境影响研究》采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工程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重点关注了水环境、生态环境、河道疏浚底泥等的影响。同时,提出了适合本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和模式,包括设置环境管理机构,提出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管理计划、环境监测计划等。另外,本工程是一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流域治理工程,世界银行对使用其贷款的项目,要求按世界银行的相关政策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确保这些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本书亦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世界银行环境影响评价与国内环境影响评价的异同之处。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备受关注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南京大学牵头的“淮河流域闸坝型河流废水治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主要完成人是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李爱民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安树青教授等。
该项目针对淮河流域“基流匮乏、生境破坏、污染重、风险高”等特征 ,项目创新实践了基于“三级控制、三级标准、三级循环”的闸坝型河流治理模式,研发了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生态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工程示范及规模化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了淮河污染最重二级支流贾鲁河的水质达标和水生态系统健康恢复。项目在多个省/市建立73项推广工程,为我国闸坝型河流治理与水质改善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与示范。
2100433B
由于治理理念的偏差,作为城市重要水资源的河流在城市热气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直未被重视,现有研究严重不足。本项目提出定点观测和自行车移动测量相结合的一整套现场实测技术,研究城市河道内外水体和大气间热质动态平衡关系,考察实际状况下河流对城市热气候的影响范围;基于大气环境学和传热学边界层湍流换热理论,建立城市河流-大气局地热交换模型和河流对城市热气候影响评价方法;将建立的该模型分别与城市区域热气候预测模型和城市CFD计算模型进行耦合,采用数值仿真和感度分析研究不同规划条件下城市河流对热气候的调节能力。本项目结合城市气候学、传热学、大气和建筑环境学相关理论,重点研究城市河流对城市热气候的影响,为更好的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潜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成果为定量评估城市河流在解决高温化及热岛效应等城市热气候问题所起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对合理利用开发城市河流资源,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