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云生,王东,张晶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0-1
版 次:1页 数:204字 数:280000
印刷时间:2007-10-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I S B N:9787802096387包 装:平装
“十一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背景下,如何从淮河流域长期水污染防治的总体战略出发,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利用有限的五年时间,抓住主要矛盾,提高治污效率,解决突出的水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水污染治理的成效,成为国家制定《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基本准则。
在制定《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规划编制组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淮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教训,综合分析了大量淮河流域相关领域的资料。编辑出版本书,旨在为政府、公众和相关研究机构提供规划制定的参考材料。
第一章 淮河流域水污染规划编制背景
第一节 规划编制背景
第二节 淮河流域政策框架评估
第三节 规划编制制原则的确定
第四节 研究报告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
第一节 自然状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节 重点城市
第三章 水资源分析
第一节 水资源特点
第二节 淮河流域整体概况
第三节 水资源量
第四节 开发利用现状
第四章 水环境分析
第一节 水环境功能区别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节 排污现状分析
第四节 水环境问题判断
第五章 规划指标与目标的确定
第一节 规划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规划目标的确定
第六章 规划重点任务及方案设计
第一节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第二节 工业污染防治研究
第三节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研究
第四节 农业面源治理
第五节 应急方案
第七章 规划投资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投资汇总
第二节 效益分析
第八章 规划可达性和风险分析
第一节 可达性分析
第二节 风险分析
附录 规划图集
参考文献2100433B
从五里湖谈太湖水污染防治 口 朱喜 摘 要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生活、工业污水入湖,湖水被严重污染。近年来,无锡市为治理五里湖水污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生...
水污染防治的核心是 建立和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完善水污染事故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建立和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开拓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水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水污染税制度。 采取防治措...
先要实地考察淮河的水质和水量现状,停止破坏淮河生态系统和导致淮河生态恶化的一系列人为活动;再选取适当的修复技术,实施修复计划,逐渐恢复淮河各方面的生态功能,恢复淮河的自然生态系统。1、河道补水与生态防...
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沂南县导播词 (2010年 1 月 26日) (播放歌曲 1、《好日子》约 30秒,开始播音)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男:大家好。沂河情悠水清清,诸葛故里绿家园。热诚欢迎省考核组 的各位领导,莅临诸葛亮故里、红嫂家乡 ——沂南县检查指导工作。 女:各位领导在隆冬腊月时节,不畏严寒、不辞劳苦,前来检查指导 工作,充分体现了领导们对迎淮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基层工作的关 心、支持和厚爱。我们将全力为各位领导搞好服务。 男: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在沂南期间心情愉快、工作顺利。希望这次检 查指导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女:各位领导,现在我们是行驶在沂河滨河大道上。滨河大道沂南段 全长46公里,这条道路紧靠沂河、贯通南北,不仅对沂河防洪防汛起到更 加稳固的作用,更有利于沂河 “水生态和水文化 ”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沂南重 要的旅游带和经济带。 男:这条道路是临沂市委、 市政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要有新的突破——淮河流域东临黄海,西、南及东北部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和沂蒙山,山海之间为广阔的淮河平原。平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2/3,地势平缓,水系复杂,各类矛盾多,治理难度大。特殊的地形条件及复杂的水系关系,决定了淮河...
《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报告》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
本书归纳和整理了近30年或更长一段时期里国内外在水污染防治规划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基本方法学和技术路线,并对水污染防治的适用技术进行了评述和推介。
本书将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归纳为八章,较全面地论述了规划的原理、方法和过程,包括总论、功能区划、环境容量、污染源解析、水质模型、水污染防治方案、情景与决策分析、规划实施与案例;在理论探讨和方法学研究的同时,还引用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规划与管理学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规划及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水质,保障人体健康和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第四条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有关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并行使国务院授予的其他职权。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第五条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以下简称四省)人民政府各对本省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负责,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任务分解到有关市(地)、县,签订目标责任书,限期完成,并将该项工作作为考核有关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行政区域内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第七条国家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第八条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妥善做好淮河流域关、停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
第九条国家对淮河流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下简称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计划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商四省人民政府,根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拟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经由领导小组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十二条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应当包括确定的排污总量控制区域、排污总量、排污削减量和削减时限要求,以及应当实行重点排污控制的区域和重点排污控制区域外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单等内容。
第十三条向淮河流域水体排污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凡纳入排污总量控制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同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排污申报量,确定其排污总量控制指标。
排污单位的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削减量以及削减时限要求,由下达指标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商同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核定。
超过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治理。
第十四条在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确定的重点排污控制区域内的排污单位和重点排污控制区域外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并在排污口安装污水排放计量器具。
第十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控制计划以及四省的经济技术条件,制定淮河流域省界水质标准,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
第十六条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负责监测四省省界水质,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领导小组。
第十七条淮河流域重点排污单位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的,责令限期治理。
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决定。中央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
限期治理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四省人民政府拟订,经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公布。
第十八条自1998年1月1日起,禁止一切工业企业向淮河流域水体超标排放水污染物。
第十九条淮河流域排污单位必须采取措施按期完成污染治理任务,保证水污染物的排放符合国家制定的和地方制定的排放标准;持有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应当保证其排污总量不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污总量控制指标。
未按期完成污染治理任务的排污单位,应当集中资金尽快完成治理任务;完成治理任务前,不得建设扩大生产规模的项目。
第二十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征收的排污费,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全部用于污染治理,不得挪作他用。
审计部门应当对排污费的使用情况依法进行审计,并由四省人民政府审计部门将审计结果报领导小组。
第二十一条在淮河流域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管理范围内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的,必须依法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二条禁止在淮河流域新建化学制浆造纸企业。
禁止在淮河流域新建制革、化工、印染、电镀、酿造等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
严格限制在淮河流域新建前款所列大中型项目或者其他污染严重的项目;建设该类项目的,必须事先征得有关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禁止和严格限制的产业、产品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拟订,经领导小组审核同意,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时,不得突破本行政区域排污总量控制指标。
第二十四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第二十五条淮河流域水闸应当在保证防汛、抗旱的前提下,兼顾上游下游水质,制定防污调控方案,避免闸控河道蓄积的污水集中下泄。
领导小组确定的重要水闸,由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有关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防污调控方案,报领导小组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六条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组织四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等采取下列措施,开展枯水期水污染联合防治工作:
(一)加强对主要河道、湖泊、水库的水质、水情的动态监测,并及时通报监测资料;
(二)根据枯水期的水环境最大容量,商四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各省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总量,由四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逐级分解到排污单位,使其按照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方案限量排污;
(三)根据水闸防污调控方案,调度水闸。
第二十七条淮河流域发生水污染事故时,必须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事故报告时起24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并向相邻上游和下游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应急措施,消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
第二十八条淮河流域省际水污染纠纷,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调查、监测,提出解决方案,报领导小组协调处理。
第二十九条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的授权,可以组织四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等检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第三十条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或者停业:
(一)造成严重污染,又没有治理价值的;
(二)自1998年1月1日起,工业企业仍然超标排污的。
第三十一条在限期治理期限内,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量排污,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或者停业。
第三十二条擅自在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管理范围内设置或者扩大排污口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纠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新建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和制革、化工、印染、电镀、酿造等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或者未经批准建设属于严格限制的项目的,由有关县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关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处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超过本行政区域的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方案超量排污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纠正,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或者停业;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本条例规定的责令企业事业单位停止建设或者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责令中央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停止建设或者停业、关闭,须报国务院批准。
第三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的罚款额,以不超过1万元为限;超过1万元的,应当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的罚款额,以不超过5万元为限;超过5万元的,应当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八条违反水闸防污调控方案调度水闸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纠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因发生水污染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人员伤亡,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拒绝、阻碍承担本条例规定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违反治安管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承担本条例规定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拒不履行义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四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分别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三条本条例自1995年8月8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