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是世界建筑学科发展前沿、特别是我国当今城市发展建设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研究基于对国际间产业类历史建筑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所进行的系统而有明确针对性的研究总结,旨在揭示中国城市发展更新、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功能置换前提下的产业类历史建筑保护性改造再利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澄清当今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保护性改造再利用的概念和学术意义;提出保护性改造再利 2100433B
批准号 |
50578040 |
项目名称 |
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01 |
项目负责人 |
王建国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东南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6-01-01 至 2008-12-31 |
支持经费 |
25(万元) |
有些专业是国家规定的不少于这个年限的,包括建筑学类,城乡规划类,五年制医学类等等。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属于建筑学类的。还有一些是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所以教学计划安排这么长就要上这么长。就全国范围内看,...
第一,什么是后工业时代?当然,后工业时代并不是反工业时代,并不是重新回到农业时代。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
后工业时代的特点(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 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
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是我国当今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内外该领域近年的发展前沿动向和实践的回顾,探讨了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再利用的必要性和科学意义,分析列举了在中国实施保护和改造再利用研究的基本内容,指出经由对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实践层面上的实证研究,提出具有现实技术针对性的改造设计方法、评估原则和技术规范要点为中国当前之必须。
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今天正在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讨论了当今城市更新中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性再利用的概念和意义,阐述了保护性再利用的主要途径,最后还分析了保护与再利用的关系。
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城市发展转型与产业历史建筑遗产
一、工业革命影响下的城市建设
二、世纪之交世界城市发展的转型
三、产业类历史建筑和产业景观
四、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研究的意义
五、相关宪章、文件和研究成果研究概述
六、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保护改造的现状
第二章 城市更新中“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之改造再利用
一、城市更新
二、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再开发
三、再开发模式
四、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再利用的产生与发展
五、产业建筑的分析评估及再利用
第三章 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设计
一、产业类历史建筑的分类
二、产业历史建筑的价值评定标准
三、建筑改扩建的空间形态
四、建筑改扩建方式技术性分析
五、建筑改扩建的形式
六、产业建筑改扩建过程之图解分析
第四章 产业类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改造再利用
一、城市“棕色地段”的整治和再利用
二、产业类历史地段的保护改造类型
三、产业类历史地段的景观处理方式
四、产业类历史地段保护改造与城市设计
第五章 产业类建筑及地段保护和改造再利用的运作实施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二、政府主导,法规保障
三、社会参与,凝聚共识
第六章 结语
一、重新认识产业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意义
二、努力缩小国内外在产业遗产保护认识和实践方面的差距
三、发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先导作用
四、选择恰当的改造策略和技术路线
五、有效的机构组织和必要的财务支持
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
图录
后记2100433B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产业更新的加速,使城市中传统的制造行业比重下降,大量的城市旧区地段面临更新改造,而其中产业用地往往是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由国内城市设计著名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教授撰写,主要针对产业建筑保护更新这一目前建筑界、规划界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廓清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和再利用的内涵意义和价值;提出产业建筑价值评定及分析的界定和分类标准;对产业类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实施策略、具体方法、技术手段和效益等进行系统分类,并做出明确针对性的研究总结,对我国的著名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具体的改造设计手法;构建产业建筑保护理论与方法。
全书包括绪论,多维视野下的历史建筑及其价值,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历史与理念,历史建筑再利用及其新旧关联模式,新旧空间关联及其相关建筑理论研究,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研究等。
本书可供广大建筑师,规划师,建筑历史与理论工作者以及建筑院校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