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果小檗(学名:Berberis atrocarpa)是小檗科小檗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湖南、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600米至2,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马尾松林下、常绿阔叶林缘、山坡灌丛中、云南松林下或岩石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中文名称 | 黑果小檗 | 别 称 | 刺黄柏、则热克(维名) |
---|---|---|---|
英 名 | blackfruit barberry | 门 |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海拔区间 | 1200-2900 | 界 | 植物界 |
目 | 毛茛目 Ranales | 科 | 小檗科Berberidaceae |
拉丁学名 | Berberis heteropoda Schtenk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
是否引种栽培 | 非人工引种栽培 | 是否中国特有 | 否 |
亚 纲 |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 属 | 小檗属Berberis |
产于四川、云南、湖南。生于山坡灌丛中、马尾松林下、云南松林下、常绿阔叶林缘或岩石上。海拔600-28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宝兴。
生于山地、低山山地、河谷两岸。
分布于中国的新疆;蒙古、俄罗斯阿尔泰地区; 前苏联中亚地区也有分布。
生境: 河边, 山坡生于低山和森林地带的河谷以及山坡灌木丛中。
黑果小檗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1-2米。枝棕灰色或棕黑色,具条棱或槽,散生黑色疣点;茎刺三分叉,长1-4厘米,淡黄色,腹面扁平。叶厚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3-7厘米,宽7-14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中脉凹陷,背面淡绿色,中脉明显隆起,两面侧脉和网脉微显,不被白粉;叶缘平展或微向背面反卷,每边具5-10刺齿,偶有近全缘;具短柄。花3-10朵簇生;花梗长5-10毫米,光滑无毛,带红色;花黄色;萼片2轮,外萼片长圆状倒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内萼片倒卵形,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花瓣倒卵形,长约6毫米,宽约4.5毫米,先端圆形,深锐裂,基部楔形,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4毫米;胚珠2枚,无柄或具短柄。浆果黑色,卵状,长约5毫米,直径约4毫米,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4月,果期5-8月。
落叶灌木,高1.5~2米,多分枝。根粗长,黄色。叶簇生于短枝;叶片倒卵形,全缘或有齿;小枝和短枝基部外侧常有三叉的一长两短的硬刺。总状花序;花小,黄色。浆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
以黑果小檗果实为实验材料提取红色素,并对色素中有害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对色素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黑果小檗红色素可能带入到饮料中的有害微量元素砷、铅、汞、铜均低于相关的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急性毒理实验表明,该色素属于无毒物。其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精子畸形试验均为阴性,未显示出致突变性。该色素可作为食用色素开发利用。
对紫叶小檗的绿枝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IBA)、生根粉(ABT)、吲哚乙酸(IAA)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紫叶小檗绿枝扦插的成活率、平均根数、平均根长的影响与清水(CK)处理间差异达0.01极显著水平,其中以IBA处理的效果为最好,促进作用最大,生根率最高,其他各项指标也较好。
黑果槟榔是槟榔中的一种,具有口感细腻、不烧口等特点,与其它槟榔的区别主要在于加工工艺上采用的卤水的不一样最后加工出来的槟榔的口味就不一样了。它肉质鲜嫩,回味悠长,久嚼不腻,它具有去温、解表、提神、解酒的作用。
产新疆北部,生于海拔2200-2500米落叶松-云杉林下,常成片。欧洲大部地区、亚洲北部自阿尔泰经贝加尔湖向东至堪察加有分布。果酸甜可食。
落叶灌木;植株矮小,高15-30(-60)厘米;有匍匐根茎。茎直立,多分枝,幼枝绿色,无毛,具锐棱。叶多数,散生枝上,叶片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2.8厘米,宽0.6-1.3厘米,顶端锐尖或钝圆,基部宽楔形至钝圆,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无毛,中脉、侧脉和网脉纤细,在叶面平坦,在背面突起;叶柄极短,长约1毫米。花1(-2)朵生于当年生枝的叶腋,下垂,花梗长2.5-3.5毫米,出自2鳞片状苞片之间,无毛;小苞片未见;萼筒无毛,口部近于不分裂,边缘波状或近于全缘,无毛;花冠淡绿色带淡红色晕,球状坛形,长4-6毫米,4-5浅裂,裂片反折;雄蕊8-10,花丝极短,无毛,向基部渐宽,药室背部有2钻状的距。浆果球形,直径6-10毫米,成熟时蓝黑色,外面被灰白色粉霜。花期6月,果熟期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