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外文名 |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
简 称 | 哈工大土木学院 | 创办时间 | 1920年 |
办学性质 | 公立大学 | 校 训 | 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 |
校 歌 | 《哈工大之歌》 | 现任校长 | 周玉 |
所属地区 | 哈尔滨 | 包含专业 | 土木工程和理论与应用力学 |
性 质 | 公立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有专任教师110人。从职称结构看,教授37 人(33%),副教授42人(38%),讲师31人(28%),助教1人;从年龄结构看,35周岁以下40人(36%),36-45周岁31人(28%),46-60周岁33人(32%),60周岁以上6人(5%)。已经形成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教学带头人2人。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确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方针是:充实、提高、创优。引进优秀人才,继续充实教师队伍;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保证现有队伍稳定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水平;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出名师,出教学带头人;注意现有教师队伍的提高,现有教师中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大部分在攻读博士学位,学院制定了具体措施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资助;严格把好“进人关”,对想调入或留校的每一个人都严格考察,并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由教授会决定是否留用。该院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
从学位结构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2人(84%),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人(7%),本科学历10人(9%)。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8人,比例为92%。
一、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
土木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按建筑工程方向和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招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创立的中俄工业学校铁道建筑科,1928年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1995年建筑工程专业首批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1998年国家本科专业目录调整,1999年哈尔滨建筑大学开始按土木工程专业招生。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并,新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土木工程专业列为学校重点发展和建设的专业,同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国家专业复评。200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再次以优异成绩通过复评。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专业从1952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所依托的学科力学学科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结构工程学科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结构工程学科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2002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学科和力学学科2003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全国第三。土木工程系统安全与防护科技创新平台2004年被国家“985工程”二期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风洞实验室(在建)、岩土与地下工程实验室、工程结构智能监测与光测实验室、国防抗爆实验室、土木工程低温实验室(在建)、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及防治实验室等七个实验室。
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其中:土木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专职教师84人。拥有王光远、沈世钊、谢礼立、欧进萍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跨世纪人才4人,博士生导师28人,学校教学带头人2人,教授35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人。
由于支撑学科力量强、专业传统深厚、有学术带头人高瞻远瞩地引领学科和专业发展、坚持教学与科研一元化思想,土木工程专业办学质量一直很高,学校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给予高度重视,面向全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招生,生源一直很好,招生主要省份平均入学成绩高出当地重点录取分数线50~60分,最高分高出重点线100分左右。几年来,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平均入学成绩均居全校前五位。毕业生研究生入学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也深受用户重视和欢迎。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和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主干课程有:工程数学、工程力学、计算机应用、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空间结构,桥梁结构和施工技术与管理。
建筑工程方向主要培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能在房屋建筑、桥梁隧道、地下建筑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主要培养掌握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能在岩土与地下工程结构、桥梁隧道、地下建筑等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除保送和考取硕士研究生外,可面向全国土木建筑行业的设计院、研究所、施工企业、管理部门等。
二、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
力学是研究物质宏观机械运动的学科,它与数、理、化、天、地、生并列为自然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同时,力学又与其它学科形成众多的交叉学科门类,如:工程力学、物理力学、化学动力学、天体力学、地质力学、生物力学等等。
力学是一门以工程技术为背景的应用基础学科,以理论、实验和计算机仿真为主要手段,研究工程技术中的普遍规律和共性问题,并直接为工程技术服务,涉及航空、航天、海洋、土木、机械、化工、汽车、造船、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钱学森指出:在21世纪,“力学加计算机将成为工程设计的主要手段”,力学将在空间技术、环境科学、材料工业、生命科学等现代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的总体办学思想是:全面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充分发挥工程力学与海洋工程学科组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向21世纪的综合性理、工类人才。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数学、力学和工程的背景知识,具备理论、实验的计算机仿真的综合分析能力。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是该院于1999年新成立的专业,在本科教育方面独具特色。经过4(5)年的本科培养,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运用能力。他们可以成为能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解决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土木工程学院免试推荐研究生政策,该专业约有20%的本科生有资格免试推荐直接攻读国内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研究生,约30%左右毕业生考取该院硕士研究生,其他毕业生进入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工业部门与高新技术领域从事与力学、工程科学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工作或学习。
毕业生可在大中型企业、设计研究院所等单位就业,从事工程材料的强度研究、结构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与计算,或者应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技术对结构及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工程力学及相关领域从事软件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同时还可继续深造报考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一、招生
因土木工程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土木工程学院的生源状况一直很好。2002年该院共招收本科生239人,平均分602.6。2003年该院共招收本科生141人,平均分559。2004年该院共招收本科生158人,平均分631。2005年该院共招收本科生152人,平均分625。2006年该院共招收本科生154人,平均分624。从2003年开始该院调整了本科生与研究生招生比例,本科生招生规模做了适度下调。
二、就业
就业工作是学校学生培养工作的最后环节。2003年以来,学院领导班子和负责学生就业的老师把学生就业当作头等大事列入学院工作的日程。从组织动员,到就业指导,从用人单位信息发布,到建立有效的学生就业渠道,系统地开展了全面、合理、有效的就业服务,学院主要领导、骨干教师都主动参与就业信息的征集工作,并及时将信息发布给学生,学生就业心态相对稳定,已经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就业机制。
本科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该院本科生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土木工程学院适应面广,专业性强,但同时也面临缺乏对口就业方向或对口方向行业整体形势不景气等问题。学生对薪酬、地域和工作性质的心理期望值高居不下,而同时由于整体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和高等教育扩招后的就业学生规模的激增,就业形势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该院一方面建立长期的学生就业需求信息调查制度,分阶段动态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在此基础上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好就业心态。另一方面,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院领导、教师的支持下,积极参加各种大型招聘会,先后出访北京、天津、广东、湖北等地,广泛利用校友、教学科研合作伙伴以及各类社会关系,争取更多的用人需求,同时,认真接待和处理用人单位来校、来电(函),积极推荐和动员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好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很好的保持了该院的学生就业渠道始终基本畅通。
2003年以来,本科生的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创立的中俄工业铁道建筑专业及1950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52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是全国首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异成绩首批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2000年6月和2005年6月分别以优异成绩通过5年一次的国家专业复评。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工程力学被评为国防重点学科,2003年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专业和力学专业均位居全国第三,2007年土木工程专业被教育部门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和理论与应用力学两个本科专业,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工程力学为博士点学科,固体力学为硕士点学科。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岩土与地下工程实验室、国防抗爆实验室、结构智能监测实验室、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及防治实验室和土木工程低温实验室等六个实验室,其中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实验室为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岩土与地下工程实验室、结构智能监测实验室为本科教学实验室。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大跨空间结构”、“高层建筑钢结构与轻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与组合结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配筋砌体结构”、“海洋平台结构”、“工程质量评定与加固改造”、“结构损伤与可靠度设计”、“结构振动控制”、“结构软设计理论”、“地震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等优势领域,近三年科研经费4610万元,获国家及省部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学术论文345篇,其中SCI 、TSTP、EI检索201篇。
土木工程学院一直坚持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并重的原则,2003年秋以来,有4位教师被评为省级或校级优秀教师,有2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有1门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有6门课程被评为校优秀课程。“结构力学立体化教材建设”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结构概念、体系和选型”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编著出版有重要影响高水平教材14本。
土木工程学院同国内外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日、俄、法、德、瑞士、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年著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合作关系。坚持“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能力强、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土木工程学院办学思路清晰、定位准确,正朝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一流土木工程学院迈进。
在河西新校区,现在的湖南工大正在崛起哦!详细地址是: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88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实力雄厚,数十年来都是全国顶尖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共有院士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凡是国内土木工程方面的重大项目均有哈工大参加,...
1.本科生全部在江宁九龙湖校区,研究生与博士生在四牌楼校区2..土木工程学院是在创立于1923年的土木工程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著名专家学者茅以升、金保帧、徐百川、梁治明、刘树勋、丁大钧、方福森、方...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之初。学院经过九十年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摘记如下:
1.1920年,成立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始建铁道建筑科。
2.1928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设有建筑工程系。
3.1950年,办学主权回归祖国,在土木系开设了我国最早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4.1952年,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首次在国内开设面向全国的建筑力学和结构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班。
5.1959年,在哈工大原土木系基础上扩大成立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民建专业隶属于建筑工程系。同年,开始招收导师制结构力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研究生。
6.1960年—1963年期间成立力学专业,并培养出一届毕业生。
7.1962年—1965年期间成立地下人防工程专业。
8.1977年,文革后恢复工民建专业本科,并恢复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同年,成立了结构力学教研室。
9.1977年—1978年期间恢复力学专业,培养了两届力学师资。
10.1977年—1988年期间恢复地下人防工程专业。
11.1978年,王光远教授完成的研究成果“建筑结构整体空间作用的计算理论”、地基基础教研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多年冻土桩基及季节性冻土浅基础的应用”同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2.1981年,王光远教授被聘为首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3.1981年,结构力学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结构工程学科被批准为首批硕士点。
14.1986年,结构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固体力学和实验力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5.1987年,在原结构动力学研究室的基础上扩大成立了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同年,获准建立力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16.1988年,王光远院士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结构模糊优化设计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7.1988年,“国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协会”正式成立,钟善桐教授当选首任主席。
18.1990年,刘季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不对称建筑抗震计算方法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1991年,沈世钊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0.1991年,获准建立土木、水利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1.1993年,张耀春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高层建筑钢结构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2.1993年,土木水利工程施工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3.1994年,王光远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24.1994年,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的要求,原工民建专业更名为建筑工程专业。
25.1995年,在建筑工程系和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建筑工程学院。
26.1995年,建筑工程专业开始实行学分制。
27.1995年,建筑工程专业首批通过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
28.1995年,钟善桐教授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钢管混凝土结构构件基本性能和计算理论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9.1996年,欧进萍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30.1997年,沈世钊教授主持完成的建设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悬索与网壳结构应用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1.1997年,刘季教授等完成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方法及其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2.1998年,卫纪德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问题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3.1998年,首批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34.1998年,与同济大学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设计理论”的研究工作。
35.1998年,王焕定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36.1999年,工程力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岩土工程被批准为建设部重点学科。
37.1999年,结构与抗震减振实验室被批准为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38.1999年,沈世钊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9.1999年,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的要求,原建筑工程专业停止招生,土木工程专业开始招生。同年,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双学位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40.2000年,哈尔滨建筑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并成立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
41.2000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复评。
43.2001年,何若全教授等完成的“面向21世纪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44.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获国家“985工程”一期建设资助。
45.2001年,欧进萍教授被聘为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
46.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47.2001年,张素梅教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48.2002年,“重大工程结构抗风抗震与安全防护”项目获得“211工程”二期建设资助。
49.2002年,工程力学学科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50.2002年,沈世钊院士获空间结构杰出成就奖(中国空间结构委员会颁发)。
51.2002年,欧进萍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海洋平台结构检测维修、安全评定与实时监测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52.2002年,张素梅教授入选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
53.2003年,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开始招生。
54.2003年,欧进萍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5.2003年,土木工程学科、力学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全国第三位。
56.2003年,1.5万平方米的土木工程学院新办公楼和风洞与浪槽实验室动工兴建。
57.2003年,沈世钊院士担任国际桥梁学会常委。
58.2003年,沈世钊院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跨空间结构抗风抗震关键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
59.2003年,李惠教授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培养计划。
60.2004年,“土木工程系统安全与防护”科技创新平台获“985工程”二期建设资助。
61.2004年,段忠东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62.2005年,李惠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63.2005年,欧进萍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
64.2005年,郑文忠教授、吴斌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65.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复评。
66.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67.2005年,结构力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68.2006年,李惠教授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
69.2006年,郑文忠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70.2006年,沈世钊院士、范峰教授等主持设计的“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获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71.2006年,李惠教授等主持完成的项目“国道205线滨州黄河公路大桥工程综合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72.2006年,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73.2007年,欧进萍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重大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集成系统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74.2007年,结构工程学科通过国家重点学科复评,再次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75.2007年,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76.2007年,土木工程、力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77.2007年,王焕定教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78.2007年,李惠教授带领的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80.2007年,张素梅教授主持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课程”获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81.2007年,范峰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82.2008年,土木工程学科、力学学科在全国第二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再次位居第三位。
83.2008年,“土木建筑防灾与交通安全”项目获得“211工程”三期建设资助。
84.2009年,建筑材料系归属土木工程学院,组建土木工程材料学科组。
85. 2009年,承办首届土木工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86.2009年,举办首届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三地研讨会。
87.2009年,范峰教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88.2009年,邹超英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89. 2009年,咸贵军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90.2010年,与黑龙江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寒区低碳建筑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92. 2010年,李惠教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93. 2010年,关新春、郭安薪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94. 2010年,举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创建90周年庆祝大会。
95. 2010年,沈世钊、范峰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500米口径球面望远镜FAST项目中作出卓越贡献,国家天文台报请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命名一颗小行星为“哈工大星”,为哈工大校9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96. 2010年,承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并获得唯一的特等奖。
97. 2011年,“寒区低碳建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
98. 2011年,“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教育部批准建设。
99. 2011年,“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获批,依托学科为土木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5个一级学科。
100. 2011年,哈工大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联合建设了HIT-UCSD海外学术基地。
101. 2011年,范峰教授等参加完成的项目“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2. 2011年,翟长海教授、韩宝国副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03. 2012年,沈世钊院士被国际空间结构协会授予Honorary Membership最高荣誉奖称号。
104. 2012年,“结构工程灾变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教育部专家论证。
105. 2012年,谢礼立院士主讲的视频公开课《地震灾害与建筑结构防震设计》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52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开始从事结构工程、地震工程、风工程等以及地下工程和防护工程的研究,是我国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单位之一。1981年力学学科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结构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被批准建立力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1年被批准建立土木、水利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包括:
1. 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2. 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3.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4. 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 结构工程 2. 岩土工程 3.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4. 工程力学 5. 固体力学
学院拥有博士生指导教师28名,硕士生指导教师51名,境外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1名。
土木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与地下结构 |
岩石与环境地质工程 |
大跨空间与高层结构 |
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
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结构 |
砌体结构与木结构 |
工程结构诊治与改造技术 |
桥梁结构与海洋平台结构 |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
地震工程与风工程 |
重大工程安全防护与城市防灾减灾 |
高性能混凝土、智能材料与结构 |
现代结构试验技术 |
力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结构振动、冲击与控制 |
结构损伤、可靠度与健康监测 |
计算结构力学与计算流体力学 |
土木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 |
土木工程结构与系统设计理论 |
学院具有良好的实验研究和计算条件,实验和计算条件包括:
1、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2、大气边界层风洞与浪槽模拟实验室 (在建)
3、结构智能监测实验室
4、岩土与地下工程实验室
5、国防抗爆与防护实验室
6、土木工程低温实验室
7、寒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实验室
8、高性能并行计算中心
学院长期以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工业界的科研项目,相继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工程结构系统优化与专家系统”课题,主持了“八五”重大项目“城市与工程系统减灾基础研究”,联合主持了“九五”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和设计理论研究”,参与规划和论证了“十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重大工程灾害与防治”,主持承担了若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批面上项目以及国家“86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
博士导师名单
学 科 导师类别 姓 名
结构工程 院士、博导 沈世钊
结构工程 博导 计学闰*
结构工程 博导 刘宗仁*
结构工程 博导 张素梅
结构工程 博导 郑文忠
结构工程 博导 武振宇
结构工程 博导 周广春
结构工程 博导 祝恩淳
结构工程 博导 范 峰
结构工程 博导 董毓利
结构工程 博导 武 岳
结构工程 博导 王玉银
岩土工程 博导 张克绪*
岩土工程 博导 徐学燕
岩土工程 博导 陶夏新
岩土工程 博导 凌贤长
岩土工程 博导 王幼青
岩土工程 博导 耿永常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院士、博导 谢礼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院士、博导 欧进萍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博导 陆钦年*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博导 李 惠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博导 田石柱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博导 吴 斌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博导 郭安薪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博导 翟长海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博导 汤爱萍
工程力学 院士、博导 王光远
工程力学 院士、博导 欧进萍
工程力学 博导 王焕定*
工程力学 博导 段忠东
工程力学 博导 王 伟
工程力学 博导 吕大刚
工程力学 博导 关新春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境外兼职博导 Farhad Ansari
注:带*号的为在编停止招生的博导。
硕士导师名单
学 科 导师类别 姓 名
结构工程 硕导 邵永松
结构工程 硕导 张有闻
结构工程 硕导张文元
结构工程 硕导 陈 昕
结构工程 硕导 邹超英
结构工程 硕导刘广义
结构工程 硕导王凤来
结构工程 硕导 王 力
结构工程 硕导 王震宇
结构工程 硕导 杨 华
结构工程 硕导 田玉滨
结构工程 硕导 胡 琼
结构工程 硕导 姜洪斌
结构工程 硕导 翟希梅
岩土工程 硕导 胡庆立
岩土工程 硕导 何 林
工程力学 硕导 李 强
◆大跨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高层与轻钢结构研究中心
◆金属与组合结构研究中心
◆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研究室
◆预应力与防护结构研究中心
◆建筑结构质量评价与加固处理事务所
◆岩土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
近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教师和学生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土木工程学院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构建了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形成了稳定的科研方向。
拥有一支学风严谨、工作踏实、勇于开拓创新的老中青搭配合理的高精尖的学术队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教授3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7名),副教授32名,具有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52名。
20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任职,其中包括:国际强地震学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协会(执行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结构振动控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等,4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召集人或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86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专家组成员等。
科研梯队中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主要骨干教师介绍如下:
1.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学科组
主任:郑文忠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员:计学闰教授、潘景龙教授、邹超英教授、原长庆教授、刘广义教授、王力教授、胡琼副教授、王英副教授、王震宇副教授、王凤来教授、姜洪斌副教授、金熙男副教授、翟希梅副教授、周威副教授
2. 钢结构与木结构学科组
主任:武振宇教授、博士生导师
院士:沈世钊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员:张耀春教授、张素梅教授、祝恩淳教授、范峰教授、邵永松教授、张友闻副教授、张连一副教授、杨斌副教授、张文元副教授、王玉银副教授、杨华副教授、郭兰惠副教授、支旭东副教授、孙瑛讲师、孙晓颖讲师
3.防灾减灾工程与桥梁工程学科组
主任:李惠
院士:谢礼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进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员:铃木祥之(境外兼职)、Yukio Tamura(境外兼职)、Farhad Ansari(境外兼职)、吴斌教授、武岳副教授、郭安新副教授、翟长海副教授、张春巍副教授、周文松副教授、李宏伟讲师、肖惠刚讲师、刘敏讲师
4.工程力学与海洋工程学科组
主任:段忠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院士:王光远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员:Billie F. Spencer, Jr. (境外兼职)、 王焕定教授、王伟教授、吴知丰教授、吕大刚教授、张金生教授、李强教授、马晓儒副教授、单宝华副教授、周道成讲师
5.岩土与土木工程施工学科组
主任:陶夏新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员:张克绪教授、徐学燕教授、刘宗仁教授、凌贤长教授、王幼青教授、汤爱平教授、姜庆远副教授、齐加连副教授、耿永常副教授、邱明国副教授、杨跃副教授、胡庆立副教授、何林副教授、王绍君副教授、耿建勋讲师
6.工程材料学科组
成员:关新春副教授、周智副教授、韩宝国副教授
7.力学与结构试验中心
主任:吴斌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员:田玉滨副教授、杨卫东高级工、丁孝发高级工、周大智工程师、张洪涛工程师、耿建华工程师、马云飞高级工2100433B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是在原机械工程系(建于1952年)的基础上,合并原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建于1955年)、仪器制造工艺专业(建于1956年)、工程机械专业(建于1956年)等单位组建而成的。这些系和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同类专
<正>哈尔滨工业大学木结构研究与教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原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卡冈(M.E.KAΓAH)教授作为苏联专家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他开设了木结构和木材学两门课程,并指导了一批研究生和国内有关院校选派的进修教师.由此形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木结构教学与研究团队.后因木材资源短缺,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逐渐停用木结构,木结构教学与研究也基本停滞.世纪之交,随着轻型木结构由北美引入中国,木结构在建筑工程中逐渐恢复使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5年9月 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永远跟党走大合唱比赛”
2007年9月 参加哈尔滨工大学青春乐章——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合唱比赛”
2009年7月 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铸魂合唱团成立仪式暨汇报演出
2010年元旦 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元旦晚会
2010年6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90周年校庆晚会
2010年6月 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90周年院庆晚会
2010年9月 参加哈工大基础学部军歌大赛营内选拔赛
2010年9月 参加哈工大基础学部军歌大赛
2010年9月 唱响青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庆教师节暨迎新晚会
2011元旦 忠诚进取,情满土木——2010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新年晚会
2011年6月 红歌献礼,乐动冰城——哈尔滨市第八届合唱艺术大赛
2011年6月 哈工大建党九十周年红歌会
2011年6月 黑龙江省建筑行业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型文艺演出
2011年6月 黑龙江省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
2012年元旦 忠诚进取,情满土木——2011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新年晚会
2012年6月 好歌大家唱——第二十三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铸魂合唱团原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合唱团,于2009年7月7日正式成立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铸魂合唱团。铸魂合唱团是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为目标下成立,合唱团配备专业教师进行严格规范的合唱训练,百余位团员全部来自土木工程学院,并经过相应的入团考核,有较强的音乐素质和理论修养,曲目涵盖中外民族、艺术及通俗歌曲等经典合唱作品,和声丰富,旋律优美,风格各异,是活跃在校园内的一支充满青春活力和丰富表现力的学生艺术团体。
铸魂合唱团以铸土木之魂,造国家栋梁为主旨,着力培养同学们对于音乐的广泛兴趣爱好,利用同学们的课余时间进行训练,演出,希望同学们能够走出寝室,远离网络危害,陶冶个人情操,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铸魂合唱团秉承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和演出,不放过任何的缺陷,力求完美。在这里,每一位喜欢歌唱的学生都得到了专业的指导,享受着音乐的乐趣。铸魂合唱团以其刻苦的训练、扎实的唱功、饱满的激情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与喜爱,成功参与、演出了多项活动,已经成为了土木学院的品牌社团和骄傲。
已经取得的骄人成绩不会让铸魂人停止前进的脚步,在不停地训练和演出中,铸魂合唱团像一颗雨后春笋,扎根于肥沃的土壤,吮吸着最富营养的甘露,势如破土又步步稳进,相信铸魂合唱团终有一天会成长为一片翠翠葱葱的竹林,用我们青春的激情唱出土木人的熠熠风采,唱出工大人的灿烂光辉,唱出时代的最强音。
2005年9月 荣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永远跟党走校级合唱比赛”金奖和最佳创意奖
2007年9月 荣获“哈尔滨工大学青春乐章——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合唱比赛”金奖
2010年10月 荣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学部军歌大赛一等奖
2010年12月 荣获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建设集团奖学金
2011年6月 荣获哈尔滨市第八届合唱艺术大赛青年组二等奖
2011年11月 荣获哈工大“十佳社团”称号
2012年6月 荣获黑龙江省首届高校校徽、校旗、校训展及校歌展演活动二等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