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杨桃与七仙女有关
关于花地杨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芳村地区一代代地流传下来,谢老说,在他小时候,奶奶就给他讲过这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一天晚上,七位仙女下到凡间,在白鹅潭玩,被远远飘来浓郁的花香吸引到花地。却听到花丛中传来哭声,她们循声前行,来到一间茅屋,这是杨桃婶的家,杨桃婶正伏在家门,悲切地哭。七位仙女问她为何而哭。原来官府要求心灵手巧的杨桃婶,在七夕乞巧节前,采集茉莉、素馨、白兰等各式花朵,穿织成蝴蝶、鱼虾、彩灯等千件花饰,以打动巡抚大人的千金,并威胁杨桃婶说如果不能在限期内完成任务,则要严惩治罪。七位仙女非常同情杨桃婶的遭遇,于是借来天上的星星,挂在茅屋四周的树上,又到田里采集花朵,帮杨桃婶一起穿织花饰,终于在天将亮时把所有花朵穿成花饰。仙女们回到天上,留在树上的星星结成果子,又甜又爽,由于果子结在杨桃婶的周围,人们便都称之为“杨桃”。2100433B
“五敛子”出自晋代《南方草木状》
杨桃在中国古代,有过不少不同的名字。在有关杨桃的最早记载里,这种水果被称为“五敛子”,见晋代嵇含(嵇康之子)的《南方草木状》:“五敛子,大如木瓜,黄色……上有五棱,南人采棱为敛,故以为名。”
到明代,“杨桃”的称谓已经出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描述:“五敛子出岭南及闽中,闽人呼为杨桃。其大如拳,其色青黄润绿,形甚诡异。状如田家碌蝳(亦称碌轴,石制的圆柱形农具,用来轧谷场),上有棱,如刻起,作剑脊形,皮肉脆软。其味初酸久甘,其核如柰(苹果的一种,通称‘柰子’,也称‘花红’、‘沙果’)。”
而清代广东的文献普遍提及杨桃的出处,《广东新语》二十五卷进行术语解释:“羊桃,其种在大洋来。一曰洋桃。树高五六丈。大者数围。花红色,一蒂数子。七八月间熟。色如蜡。一名三敛子,亦曰山敛。敛,棱也。”
清代芳村花地及南海一带已大量种植杨桃,花地杨桃开始扬名,估计当时从东南亚引进了较甜的品种,“其种来自大洋”(《南越笔记》),“洋桃”之名得到普及。经过品种改良,粤人尤其是果农逐渐把山敛与杨桃区分为内涵不完全一致的两个概念,酸者被划归为山敛,又称“酸山稔”;称得上“杨桃“的,则被果农认为是正经的甜杨桃。
谢璋,《芳村文史》作者之一
谢老说,市面上买到的杨桃,味道与花地杨桃有着天壤之别,花地杨桃果心细,汁蜜肉爽,无涩味而且化渣,花地杨桃有一个别的杨桃所不具备的特质,把杨桃放进清水中,别的杨桃一般浮上水面,而含糖分足够高的花地杨桃,却无一例外地往下沉。
花地杨桃之所以特别甜,一得益于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二由于有效的栽培方法。谢老说,以前的“花地”,周围是水,土壤湿润疏松,土层下是礁石,方便排灌又有一定隔水作用,令供给果树的水分不至于过量,糖分因此得以大量保存。而花地一带日照充足,高温高湿,极适合杨桃生长。
花地的果农更是摸索出运用“纱窗热”的栽培方法,杨桃需要充足的日照,却又特别害怕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过多的阳光会令果实失去光泽,果皮呈现烧焦色而果形不雅,而得不到阳光照射的阴枝果,也同样黯淡无光,并且味淡多渣。
因而有经验的果农修剪枝叶,把遮挡阳光的斗枝清除,调整枝叶的疏密程度,为杨桃制造类似纱窗的照射效果,既不过量,亦不显阴暗。红果一般生长在枝杈中部,因为这部分枝叶的疏密较好控制,能通过修剪给杨桃制造合适的生长环境,贴近树身或长在树冠外的杨桃,比较难成“红果”之材。
是杨桃树上结的。杨桃为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2米。羽状复叶互生,由于叶子会对热和光产生反应,受到外力触碰会缓慢闭合,小叶5-13片,卵形至椭圆形,顶端渐尖,基部圆,一侧歪斜。花小,两性,花枝和花蕾深红色...
杨桃是一种较耐阴的果树,怕烈日,幼果最怕烈日,容易受灼伤。因此果园应适当荫蔽,可以合理密植或与高大的果树间种。 杨桃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严格,在瘠薄的山地,或者是肥沃的冲积平原,都可以开花结果,生长良好,...
杨桃原产于马来西亚,我国自汉代由马来西亚引入栽培。目前,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各国都有杨桃生产栽培,每年出口到欧美日等各地。 我国广东甜杨桃栽培历史悠久,优良品种有广州市猎德甜杨桃、潮安...
茂林园里 仅剩几棵花地杨桃树
花地杨桃
之前查阅资料,有个颇让人吃惊的发现,根据2000年的新闻报道,当时尚在芳村花地和茶滘生长且名正言顺的花地杨桃已是只剩七棵,不知时隔四年,这七棵正牌杨桃还是否健在,而令人深感不可置信的是,曾经名扬四海有口皆碑的岭南佳果“老字号”,怎么竟然衰落到如此地步?
打听到这绝无仅有的几棵杨桃树在余满本老伯的茂林园内,我们启程前往芳村。我一路想象“茂林园”是一片果园,绿树成荫,在余老伯的带领下,曲折绕过几重果树,到达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顺着老伯手指的方向,看到千条红雾绕、万道彩云飞,养在深闺的花地杨桃树,如同藏在万寿山五庄观深处的人参果树般,树上果实玲珑剔透,恍如神品。
事实全非如此。
我们在芳村龙溪大道一个住宅区前下车,余老伯在高楼后面的铁护栏上开了一个小门,从爬梯下去就是茂林园。如今的茂林园是一个数十平方米大小的小院落,周围摆满盆景,我们落脚处旁边有两棵树,约有一人半高,枝干并不显得粗壮,只是枝叶尚算繁密。那就是花地杨桃树,余老伯说。
走到树底下仔细瞧了瞧,果然,枝头缀满杨桃,大部分色泽青绿,有些成熟了,变成黄色,可个头全跟拇指相差无几。余老伯说,这杨桃树九成以上的果子里都长了虫子,风一吹就往下掉,这几年家里都没人愿意吃。言语间他捡起一个掉到地上的杨桃,用手掰开,果然,白白的肉虫子在已变成棕色的杨桃肉里探头探脑。
他把烂杨桃扔到地上,接着说,别看杨桃个小皮青,可糖分足,吃到口里绝不会感到苦涩。
这些杨桃树当年由余老伯的爷爷余老杰亲手种下,如今岁数也有一百好几了。花地剩下的甜杨桃树,基本就在这附近。
余老伯说,“那边有几棵,前面还有几棵,不过全都长虫了。”我们朝“那边”看去,两三棵杨桃树在村屋与住宅区围墙的夹道间努力地伸展枝丫,我们没有到“前面”去看,据余老伯说,这里全部杨桃树加起来也就十棵左右。
一年有四造 花地杨桃从未失收
荔枝有“大年”“小年”,可花地的杨桃,从没试过失收,并且一年有四“造”(意即成熟期)。谢老介绍说,第一造,在农历七八月,为庆“七姐诞”,人们买杨桃回家供奉和品尝,这里的杨桃,也叫“拜七姐果”;第二造,在农历九月后,重阳登高,也是“星君诞”,于是这一造的杨桃被称作“拜九果”;农历十月是杨桃的第三造,这里种地的农民纷纷下田秋收,同期成熟的果子也相应得名叫“割禾红”;杨桃树在冬天还结一次果,叫“雪稔”,不过岁晚的果子品质不及之前,一般不再采集上市,而让自己人随便摘来吃。
谢老说,那时的杨桃甜,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施“人肥”,第三造过后,果农便开始在杨桃树脚挖泥,挖一个大坑,倒进“人肥”,然后挖堑里的淤泥,铺满杨桃树脚,作为基肥,也保护树根不受严寒侵袭,使之安然过冬。
杨桃市集 花地区斗靓红果
清代诗人倪云癯有诗描写花地杨桃的上市情况:“全家生计在江乡,赶市朝朝下果忙。三稔一斤钱五百,黄云堆满石围塘。”可见清代花地杨桃的生产和销售就十分兴旺。
谢老说杨桃在民国时亦卖得好,一有“红果”上市,即人人抢购,拿到广州西关的银铺商行等地零售,能卖四角白银一斤,相当于当时一个火柴厂工人一整天的工作收入。由于杨桃生意好做,花地的“杨桃位”(种杨桃的田地)售价极高,而港澳台和南洋等地的华侨,则特别回来,再贵也要买一个“杨桃位”,因为当时种杨桃是绝对不会亏本的生意。
谢老回忆,“湘兰书墪”和“联桂北街”是花地的水果市场,果农都把杨桃担到那里叫卖。那时卖杨桃的歌谣人人懂唱:“花地甜杨桃,确系正式花地货。花地正斗靓红果,食落爽甜无渣播!花地正斗靓红果,新花唔似旧花果。食落好食,你要快手买多几个。有买就快手,好嘢剩下唔多啰。花地甜杨桃,确系正斗货!”
第一人物
爷爷种下了茂林园的杨桃树
余满本,芳村茂林园第三代主人
杨桃刀法 三刀最关键
余老伯说,削杨桃是讲究刀法的,可惜杨桃不主流,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刀法这回事了。他比划了一下,说以前用的水果刀很长,约有二三十厘米,没有,姑且用小刀来演示。首先是把杨桃的两头去掉,然后削去五条瘦长的“敛”,接下来是关键的三刀,头两刀,把杨桃分成两块两瓣和一块一瓣的三部分,用拇指顶住一瓣那块,往前推,裸露出杨桃的芯,第三刀把芯切除,用芯来拭擦果实表皮,清洁后,再把两瓣的部分从中间切开。如此杨桃成了完美无缺的五瓣,可以立即食用了。
品质最好的叫“旧花果”
余伯记得,每年六七月,杨桃快成熟的季节,糖分已令果实变得足够甜,因而偷吃的鸟儿很多,这时候是果园里最热闹的时候,从早到晚,花地与茶滘一带,鼎沸的铜锣声、人声不绝入耳,因为此时几乎是全民出动,当当地敲响锣钹,以吓跑贪食的鸟。因为这可是关系到这年收成好坏的大事。被鸟雀啄食过的杨桃表皮看得出焦褐色的疤痕,等级最次,称为“次果”,损伤面积较大的“大次”,痕迹很少,只留下不显眼小坑的叫“小次”。
挂在枝头上健康平安成长直至成熟的果实长成铁稔、青皮、红肉且有汁,这种青里透红的果实,个头较大的叫上果,小个的叫果仔。
而品质最好的果实,晚间受露水,日间接受适量的阳光照射,在皮上留下斑斑渍痕,熟后肉质爽脆,汁液饱满而鲜甜,刚熟即被摘下的果实叫“新花”;如果果身坚实能耐久,则被留在枝上多长几天,待到通体透红方摘下,称为“红果”,又叫“旧花果”,这也是花地杨桃得以扬名海外的代表作。
余伯说那时人人爱吃花地杨桃,自己小时候也不例外,常常爬树偷最好的果子吃,然而种杨桃的果农对每棵树上杨桃的分布情况了如指掌,发现哪些树不对劲,就知道有捣蛋鬼来拜访过了。余伯说为此少不了被父亲教训,而他头上至今留着一个疤,就是从杨桃树上摔下来时留下的。
作为岭南佳果之一,花地杨桃威名远播,清末和民国时期,它曾是岭南最盛行的水果之一,不少华侨慕名到广州购买,有的甚至宁可付极高的价钱,也要在花地买一个“杨桃位”,因为种杨桃是当时易赚钱而且没有风险的生意。
清代两广总督阮元,曾写诗盛赞花地杨桃:“荔枝生岭南,汉唐已名久。味艳性复炎,尤物岂无害。谁知五棱桃,清妙竟为最。诚告知味人,味在酸酣外。”花地杨桃有清甜可口、爽滑化渣的良好口碑,其中“红果”(旧花果)尤为出名,其红皮红肉的特质在所有杨桃中绝无仅有。当时在广州街头,常可听到小贩在叫卖中唱“杨桃赞”:“新花不似旧花,旧花食落无渣”。
花地杨桃曾主要在芳村花地、茶滘一带栽种,后来引种到芳村的葵蓬、天河的猎德、海珠的小洲、仑头、土华等地,除了在海珠区还保留有成片的杨桃树外,花地杨桃已经所剩无几,保留下来的杨桃树,亦主要出于维护生态环境的考虑,而基本不计较其经济利益。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的关伟耀教授(现已退休)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广州重新从台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引进杨桃品种,果树研究所大量栽培“大果杨桃”,该品种的杨桃个头比花地杨桃大,也甜,但做不到像花地杨桃那样含蜜味的甜。
杨桃在今天并不是让人感觉特别美味的水果,但人们仍保留了中秋佳节吃杨桃的传统,因为它有酷似星星的美丽横切面,赏月时应景,也因为只有在那时,我们才可能在市面上见到有杨桃出售,以前花地杨桃一年四造的盛况已经成为过去,皮色红润香甜化渣的“旧花果”,我们亦无缘品尝了,有过卖四角白银一斤光荣历史的花地杨桃,在新一代的广州人心里,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模糊的光环,但花地杨桃,依然是值得广州人怀念的曾经辉煌。
花地杨桃
老人家说,花地杨桃的极品称“红果”,通体透红,以青边红肉,果芯细,清甜化渣而著称,味道与市面上买到的杨桃有天壤之别。民国时期,“红果”卖到四角白银一市斤,相当于一个火柴厂工人一整日的收入。花地一带曾遍植杨桃,当年的华侨,再贵也要在花地买一个杨桃位,因为花地杨桃从未失收,并且一年四造,人称要发财就种杨桃。如今在花地的纯种老杨桃树,已剩不过十来棵了。
花地杨桃
杨桃又名“五敛子”、“羊桃”。常绿或半常绿乔木,高达12米。羽状复叶,小叶5~11片,卵圆形至椭圆形。夏季开花,花小,白色或紫红色。浆果椭圆形,有五棱,熟时黄色。分布于热带亚洲,我国华南地区常栽培。果生食或供药用。
杨桃果实形状特殊,颜色呈翠绿鹅黄色,皮薄如膜,肉脆滑汁多,甜酸可口。除含糖10%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
成分:性温凉,含丰富维他命B1、B2、糖分。
功能:生津止渴,治喉咙和利尿。外敷肿毒,散热止痛。
杨桃溪水库大坝评定为三类,采用坝体冲抓套井回填、 坝基与坝肩帷幕灌浆、 平整上游护坡、 重建排水棱体等措施除险加固.以大坝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水库大坝加固后校核洪水位、 校核洪水位降至死水位两种工况下进行渗流稳定分析,并利用摩根斯顿-普赖斯法计算抗滑稳定系数.结果表明:加固后浸润线位置明显降低、 渗流量减少、 逸出点水力坡降小于允许坡降,且上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大于规范要求值,坝体满足渗流稳定和抗滑稳定要求,除险加固措施效果显著.
通过对2x、3x、4x杨桃的叶片相对电渗率、光合作用速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表明,3x杨桃的抗寒性显著强于4x和2x杨桃,而2x、4x杨桃的耐热性较强且差异不大;2x杨桃光合作用速率最低,其次为3x杨桃,4x杨桃相对最高;3x杨桃的叶绿素含量最高,2x杨桃的含量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