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凭借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模式、实验室开放模式和邯郸学院“启航书院”模式(三模式),依托四个专业、五个科研平台、六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四五六工程)打造集教书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七育人”协同育人平台。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国家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河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河北省高校教育创新高地-电子信息教育创新高地
河北省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邯郸市重点学科-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
邯郸市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邯郸市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
邯郸市重点实验室-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实验室
楼上那个是师院的网站这个是师院信工的http://cie.fync.edu.cn/教务系统在页面右下角,很容易找到
现在是二本。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是民。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Fuyang Teachers' College)始创于2003年...
河北省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光电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邯郸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系、电子工程系、网络工程系、物流工程系
实习实训教研室
信息工程学院是邯郸学院的二级教学单位,现有教职工49人,本科生1032人,主要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物流工程4个本科专业教学教育工作,承担全校学生计算机、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信息工程学院组织机构
一、领导班子
党总支书记:赵燕
副院长:房宝玲、王旭辉、刘永进
二、信息工程学院有关人员工作安排
(一)计算机系 (负责人:韩东霞 何月梅)
教师人员:韩东霞、何月梅、刘永进、王迎文、陈建春、石磊娜 赵文革、陈卓夷、王亚楠、李晨、司玲玲、解慧中、徐贵军、丁万宁、李慧、李涛、张志刚、周明姬
(二)电子工程系 (负责人:郭红俊 陈肇基)
教师人员:郭红俊、陈肇基、王志安、王旭辉、张志来、贾素梅、刘国栋、王薇、姜绍军、王杨、王苗苗、李娜、王洁丽
(三)教育技术系 (负责人: 李淑英 张岩甫)
教师人员:李淑英、张岩甫、房宝玲、李莹、梁波、梁彦峰、张运坤、张勇强、石彦君
(四)实验中心
主任:刘永进(兼)
实验室管理人员:郑卫华、陈俊霞、李宏、姜绍军
实验室评估秘书:李芳萍
(五)院团委、学工办
院团委书记(兼学工办主任):周志宇
学工办秘书:丁万宁 王杨
专职辅导员:周志宇、田旭叶、丁万宁、李娜、王杨、李宏
(六)培训部
负责人:郑卫华
成员:张志刚 田旭叶 李娜
(七)嵌入式系统重点实验室
主任:王旭辉(兼)
成员:姜绍军、郭红俊、张志刚、王薇、刘国栋
秘书:姜绍军(专职)
(八)信息工程学院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
负责人:石磊娜 田旭叶
行政秘书:李娜 教学科研秘书:王苗苗
评建办秘书:李慧
(九)信息工程学院网络领导小组
组长:王志安
成员:石磊娜 周志宇
网络管理员:石磊娜、李慧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坚实的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通信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信息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传输、存储、交换、处理、监视与显示等技术和系统,研究现代通信、各种媒体处理、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具备对通信设备、系统和通信网络等电子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
1、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处理器与微计算机系统、现代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息论、移动通信、天线原理与设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通信网、光通信和射频电路设计等。
3、双语教学课程:现代交换原理
主要创新教学环节
1、实验: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处理器与微计算机系统、现代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等。
2、上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技术等。
3、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设计、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集成电路综合设计等。
4、实习实训:工程设计项目I、II(一级项目)、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坚实的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通信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信息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传输、存储、交换、处理、监视与显示等技术和系统,研究现代通信、各种媒体处理、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具备对通信设备、系统和通信网络等电子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
1、主干学科:电子信息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2、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处理器与微计算机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微电子器件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电路设计、集成电路CAD、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工艺、IC版图设计等。
3、双语教学课程:集成电路CAD
主要创新教学环节
1、实验: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电子器件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IC版图设计等。
2、上机:信号与系统、Verilog HDL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技术等。
3、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设计、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集成电路综合设计等。
4、实习实训:工程设计项目I、II(一级项目)、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为“学院”)成立于2005年,源于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批准创建的长春水利发电工程学校的电力类专业。此后,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先后更名为“电力系”、“电气工程系”;2005年,学校将电气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合并,组建了“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并延续至今。
学院内设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工电子基础教学部、电气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等机构;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余人;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4人,高级实验师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是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电工学》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是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建有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35个,建筑面积61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200余万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是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15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其中国电双辽发电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基地被评为吉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学院有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1个、校级重点一级学科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学院依托科研平台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尤其在吉林省经济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政府科技项目112项,累计获得研究经费1200余万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等项目53项,累计获得成果转化及研究开发经费600余万元;在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9件,获得科技奖励12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学院以培养电气信息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持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曾主持获得近三届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建成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优秀课8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吉林省特色专业、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吉林省校企合作综合改革项目实施专业。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5年来,学院学生在吉林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等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有404人次学生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13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5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4项;省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42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9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University)、美国德州A&M 大学(TexasA&M University)以及国内具有相关专业的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同时,与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加盟欧盟Erasmus计划INSPIRE项目,同欧盟8所大学联合培养电气工程硕士研究生。
学院党建工作深入扎实,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高,成为学院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坚强政治保障。2016年4月,学院党委被校党委推荐上报为吉林省先进基层党委。
学院十分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三育人”活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和谐、创新、进取的工作氛围。2012年和2015年,学院先后两次被评为长春市“高校文明杯”竞赛活动先进单位。学院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师生参与意识强,参与面广,师生在学校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竞赛和评比中屡获佳绩,连续在校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成绩前两名和精神文明奖。学院的工会、妇委会、团委、学生会尽职尽责,广泛开展活动。工会是校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团委是学校红旗团委,学生会是学校先进单位。学院有社团11个,群团组织活跃,积极健康,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和广泛的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团队,多次受到省、市和学校的表彰和奖励。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继续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速推进转型发展和“新工科”建设,不断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持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力争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