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横断山区的地理生态环境第1章 地貌轮廓与经济社会现状 1.1 位置与范围 1.2 地形地势与山脉河流 1.2.1 牟尼茫起山—大雪山—锦屏山 1.2.2 沙鲁里山—玉龙雪山—衰牢山 1.2.3 宁静山—云岭—无量山 1.2.4 他念他翁山—怒山—碧罗雪山 1.2.5 伯舒拉岭—高黎贡山 1.3 天气气候特征 1.3.1 环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1.3.2 影响横断山区的季风 1.3.3 主要天气系统 1.3.4 基本气候特点 1.4 主要森林植被类型 1.4.1 热带北缘山地雨林季雨林 1.4.2 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4.3 硬叶常绿栎林 1.4.4 松林 1.4.5 暗针叶林 1.4.6 高山灌丛草甸 1.5 特色资源 1.5.1 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 1.5.2 森林资源 1.5.3 草地和沼泽湿地资源 1.5.4 水力资源 1.5.5 旅游资源 1.6 民族人口和生产概况 1.6.1 民族和人口 1.6.2 生产概况 1.7 工农业总产值 1.8 区内生产总值 1.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编 横断山区的垂直气候第2章 卧龙—四姑娘山的垂直气候 2.1 自然地理环境综述 2.2 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2.2.1 年平均气温 2.2.2 月平均气温 2.2.3 各级界限温度的初终期、持续日数和积温 2.2.4 气温日较差 2.2.5 四季及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2.6 气候大陆度 2.3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2.3.1 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分布 2.3.2 降水的月际变化 2.3.3 降水日数与降水强度 2.3.4 降水的日变化与夜雨 2.4 湿度与蒸发 2.4.1 湿度 2.4.2 蒸发 2.5 云量与日照 2.5.1 总云量和低云量 2.5.2 年日照时数和百分率 2.6 风 2.6.1 周年各月各风向频率 2.6.2 各风向平均风速及其月际变化 2.6.3 大风日数及定时最大风速 2.7 地温与冻土 2.7.1 地面温度 2.7.2 冻土 2.8 大熊猫生态分布中心气候条件评价 2.8.1 大熊猫生态分布中心的气候条件 2.8.2 大熊猫主食竹与气候 2.9 小结 参考文献第3章 折多山的垂直气候 3.1 概况 3.2 气候要素的分布 3.2.1 温度 3.2.2 降水 3.2.3 云和天气现象 3.2.4 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3.2.5 湿度 3.2.6 风 3.3 垂直气候带 3.3.1 划带的指标与标准 3.3.2 划带结果与分带描述 3.4 垂直气候带资源的利用 3.4.1 太阳能的利用 3.4.2 风能利用 3.5 小结 参考文献第4章 白马雪山的垂直气候 4.1 剖面概述 4.1.1 剖面和测站的地理位置 4.1.2 观测研究方案 4.1.3 仪器鉴定与检修 4.2 温度的垂直分布 4.2.1 平均气温 4.2.2 极端气温 4.3 降水的垂直变化 4.3.1 降水量随高度变化 4.3.2 降水强度随高度变化 4.3.3 降水形态与海拔高度 4.3.4 关于风对降水影响试验的初步结果 4.4 其他气候要素的垂直变化 4.4.1 湿度 4.4.2 蒸发量 4.4.3 气压 4.4.4 风 4.4.5 谷风的垂直分布 4.4.6 天气现象日数 4.5 垂直气候带及其利用 4.5.1 垂直气候带及其划分 4.5.2 气候资源的立体结构 4.5.3 分带利用评价 4.6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第5章 高黎贡山的垂直气候 5.1 剖面概述 5.1.1 剖面地理环境概况 5.1.2 站点布设及观测项目 5.2 气温分布特征 5.2.1 年平均气温分布 5.2.2 年最高、最低气温分布 5.2.3 气温月际变化 5.2.4 不同季节月平均气温分布 5.2.5 不同季节月平均气温递减率分布 5.2.6 四季分布 5.2.7 气温日较差分布 5.2.8 气温年较差及大陆度 5.2.9 各界限温度初终期、持续日数及积温 5.2.10 山地逆温及焚风 5.3 降水分布特征 5.3.1 年降水量的垂直变化及坡向分布 5.3.2 降水量的季节分布 5.3.3 降水量的月际变化 5.3.4 降水日数分布 5.3.5 一日最大降水量 5.3.6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和夜雨百分率 5.4 年平均总云量和日照时数 5.4.1 年平均总云量 5.4.2 年日照时数 5.4.3 日照百分率 5.5 湿度分布 5.5.1 年平均水汽压分布 5.5.2 年平均相对湿度 5.6 风的分布 5.6.1 盛行风向 5.6.2 平均风速 5.6.3 山谷风 5.7 几种天气日数的分布 5.7.1 大风日 5.7.2 雾 日 5.7.3 雷暴日 5.7.4 霜 日 5.7.5 降雪和积雪日 5.7.6 冰雹日 5.8 垂直气候带划分与保护利用 5.8.1 垂直气候带的划分标准 5.8.2 垂直气候带的分布 5.8.3 垂直气候带资源的保护利用 5.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编 横断山区的森林气候第6章 横断山的森林区植被与气候 6.1 横断山区森林分布的特征 6.2 横断山区垂直气候带与森林分布 6.3 白马雪山山地垂直带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分析 6.4 青藏高原亚高山林线的热量条件 6.4.1 青藏高原林线温度指数的地理分异特征 6.4.2 青藏高原林线温度条件的分区 6.4.3 青藏高原亚高山林线不同类群水分条件比较 6.5 小结 参考文献第7章 小中旬林区的小气候 7.1 研究横断山区森林小气候的重要意义 7.2 横断山区森林气候的基本特点 7.3 横断山气候对森林分布的影响 7.4 小中甸林区林内外气候特征 7.4.1 光照 7.4.2 温度 7.4.3 水分 7.4.4 风 7.5 森林采伐对气候的影响 7.6 森林采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7.6.1 温度变化 7.6.2 降水变化 7.7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横断山区的垂直气候及其对森林分布的影响》在四年多对横断山区实地考察和在卧龙一四姑娘山、折多山、白马雪山、高黎贡山和小中甸林区海拔755~4500m之间建立35个气候剖面观测站点取得第一手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参考当地相关资料编写而成。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生产主管部门、科研教育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和旅游探险部门查阅参考。
《便衣警察》 《死于青春》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海岩文集》 《永不瞑目》 《海岩散文》 《玉观音》 《海岩中篇选》 《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海岩长篇经典全集》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煽》 ...
徐韦华,在台湾很有影响力的著名拼布作家,从事 拼布材料包 设计多年,经验非常丰富。《一缝就成的拼布小物》是一本实用的拼布书,以面纸套、手机袋、卡片夹、零钱包、笔袋、相机包等非常实用的拼布小物的制作讲解...
前言第1章 概述1.1 传统的图解展开法1.2 程编计算公式法展开放样1.3 计算器的程编计算应用第2章 圆柱面构件的展开2.1 被平面斜截后的圆柱管构件2.2 被圆柱面截切后的圆柱管构件2.3 被椭...
以大连市中山区的遥感和建筑数据为基础,利用单窗算法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2007年、2017年研究区的地表温度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地表温度与建筑高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2017年研究区最低温度由22.497℃增长到29.015℃,最高温度由36.091℃增长到43.213℃。研究区北部、解放路和中南路沿线、青泥洼-天津街商贸集聚区附近温度明显增高。2007年、2017年,研究区区域内建筑都有所增高,中山区北部和青泥洼-天津街商贸集聚区附近建筑明显增高,研究区建筑有向南蔓延的趋势。2007年、2017年,地表温度与建筑高度呈现低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46、0.331。
由于人口剧增,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大,在过去100年全球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常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由森林转变为农业用地。森林砍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生物量大大减少,砍伐后作农业用地,降低了植被生产力,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输入,增强了腐殖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分解速率增加,有机碳贮量随之降低,从而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使大量碳元素释放到大气中,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另一个常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这一过程可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从而减缓大气CO2体积分数的上升。
1.绪论
1.1气候变化事实及其研究进展
1.1.1全球的气候变化事实
1.1.2中国的气候变化事实
1.1.3甘肃省气候变化事实
1.1.4祁连山区气候变化事实
1.1.5选取祁连山区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1.2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及成果
1.2.1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及成果
1.2.2国内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及成果
2.祁连山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2地形地貌
2.3气候特征及地域分布
2.4水文及水系分布特征
2.5主要河流概况
2.5.1苏干湖水系
2.5.2疏勒河水系
2.5.3黑河水系
2.5.4石羊河水系
2.6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2.7土壤植被特征
2.8冰川分布特征
2.9社会经济
3.水文、气候要素资料说明及研究方法
3.1资料说明
3.1.1气温、降水、蒸发资料
3.1.2径流资料
3.1.3极端流量资料
3.2主要研究方法
3.2.1Cv和Cs计算
3.2.2累积滤波器法
3.2.3M—K趋势检验
3.2.4坎德尔秩次相关
3.2.5斯波曼秩次相关
3.2.6均值跳跃性检验
3.2.7极端水情分析
4.祁连山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4.1气温cv、Cs计算
4.2气温年代演变趋势
4.2.1疏勒河流域代表站年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4.2.2黑河流域代表站年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4.2.3石羊河代表站年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4.3气温年际演变趋势检验
4.4气温年际M—K趋势检验
4.4.1疏勒河流域代表站MK检验
4.4.2黑河流域代表站M—K检验
4.4.3石羊河流域代表站M—K检验
4.5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5.祁连山区水文循环演变趋势分析
5.1降水演变趋势分析
5.1.1降水年内分配
5.1.2降水Cv、Cs计算
5.1.3降水年代演变趋势
5.1.4降水年际演变趋势检验
5.1.5降水年际M—K趋势检验
5.1.6降水演变趋势小结
5.2蒸发演变趋势分析
5.2.1蒸发Cv、cs计算
5.2.2蒸发年代演变趋势
5.2.3蒸发年际演变趋势检验
5.2.4蒸发年际M—K趋势检验
5.2.5蒸发变化趋势小结
5.3径流演变趋势分析
5.3.1径流年内分配
5.3.2径流cv和Cs计算
5.3.3径流年代变化趋势
5.3.4径流年际变化趋势检验
5.3.5径流年际变化M—K检验
5.3.6径流演变趋势小结
6.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冰雪资源的影响
6.1祁连山区冰雪资源量及其分布
6.1.1冰雪资源现状
6.1.2冰雪资源分布格局
6.2近50年来祁连山区冰雪资源动态
6.2.1整体变化趋势概述
6.2.2典型冰川变化特征
6.2.3祁连山不同区域的积雪变化
6.3祁连山区冰雪资源预测
6.3.1冰川面积的变化趋势
6.3.2冰川物质平衡变化趋势
6.3.3冰川径流变化预测
6.4冰雪资源动态对出山口径流的影响
6.4.1冰川融水变化
6.4.2融雪径流变化
6.4.3气候变化背景下冰雪资源对出山口径流的影响
6.5小结
7.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植被生态水文功能的影响
7.1祁连山植被资源及其分布格局
7.1.1植被资源及区域分布规律
7.1.2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特征
7.1.3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
7.2祁连山区典型植被生态水文功能
7.2.1植被冠层生态水文功能分析
7.2.2地被物层生态水文功能分析
7.2.3地表土壤生态水文功能分析
7.3祁连山植被对水量平衡要素的影响
7.3.1植被对区域降水特征的影响
7.3.2植被对大气降水的影响
7.3.3植被对积雪分布的影响
7.3.4植被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7.3.5植被对土壤蒸散的影响
7.3.6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7.3.7植被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7.4近50年来祁连山区植被动态分析
7.4.1祁连山区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7.4.2植被覆盖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7.5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被水流关系
7.5.1流域尺度上的植被水流关系
7.5.2区域尺度上的植被水流关系
7.6小结
8.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极端水情影响
8.1疏勒河极端水情分析
8.2黑河极端水情分析
8.3石羊河极端水情分析
8.4小结
9.祁连山区径流变化趋势预测
9.1变化趋势预测方法介绍
9.1.1趋势成分分析法
9.1.2周期波均值外延叠加模型
9.1.3谐波分析模型
9.1.4逐步回归分析模型
9.1.5预测模型精度评定
9.2径流变化趋势预测
9.2.1疏勒河径流变化趋势预测
9.2.2黑河径流变化趋势预测
9.2.3石羊河径流变化趋势预测
9.3小结
10.结论与建议
10.1结论
10.1.1气象要素分析结论
10.1.2水循环要素分析结论
10.1.3气候变化对冰雪资源的影响
10.1.4植被水文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0.1.5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灾害水情影响
10.1.6径流预测
10.2建议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水文循环的影响研究》从绪论、祁连山区概况、水文、气候要素资料说明及研究方法、祁连山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等十方面进行了阐述。气候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五大圈层组成,气候变化不仅是大气本身状态的一种表现,而且是与大气有紧密相互作用的海洋、陆面、冰雪圈以及生物圈所组成的复杂系统的总体状态的表现。
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如:热带水果与温带水果的差异;
影响农作物熟制的分布,如: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之分;
影响工作方式,如:旱地、水田、绿洲等;
影响农产品产量,如:风调雨顺则收成较高,否则收成低或绝收。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中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为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衣:各地区传统服饰差异较大,如中国南方傣族衣着简单凉爽,而藏族服装则宽大厚实;
食:各地饮食有很大差异,如中国西南地区湿气较重而喜辣味;
住:传统民居在建筑结构上很注重与当地气候相适应,如傣族的竹楼,注重通风散热,而北方居民则注重防寒保暖;
行:天气好坏影响出行,如雾气影响交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