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环境下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出发,以围岩的变形为核心研究受隧道施工影响的围岩变形机理及其传播规律,建立围岩失稳机理力学模型同时给出破坏判据,同时对围岩的稳定性进行预测与评价;基于隧道围岩的变形及破坏特征,提出3种海底隧道施工下典型的突水模式,建立突水危险性与围岩变形的动态关系,揭示出典型灾害的演化机理,形成3种灾害预测方法;从海底隧道的安全施工出发,提出围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及相应的控制标准,由此确定隧道围岩加固圈的合理厚度及合理的顶板厚度等施工指标,针对加固体的变形特点及突水机理,建立动态调控和精细化过程控制系统理论;鉴于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特殊要求,基于复合式衬砌的理念,在围岩与初期支护结构耦合作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海底隧道渗流量的预测模型。 2100433B
施工过程中突涌水事故和运营期间排水量的控制是钻爆法修建海底隧道的核心问题,而且在不良地质段的表现尤为突出。为此本课题从水环境下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出发,研究受隧道施工影响的围岩变形机理及其传播规律,揭示隧道围岩及上覆地层的分区破坏特征;针对不同的地层条件和隧道围岩变形特点,建立围岩失稳机理力学模型,给出相应的破坏判据;基于隧道围岩变形及破坏特点,提出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突水模式,建立突水危险性与围岩变形的动态关系,揭示出典型灾害的演化机理,由此形成安全事故与灾害预测方法;从海底隧道工程安全的本质特征出发,提出了围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控制标准以及对地层加固的稳定性要求,由此确定出隧道围岩加固圈的厚度和密实度等指标要求;针对加固体的变形特性和突水机制,建立起动态调控和精细化过程控制系统理论;鉴于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特殊要求,在围岩与初期支护结构耦合作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海底隧道渗流量预测模型。
共拓岩土的加固方法是:木支架、钢支撑、管棚钢支架、混凝土衬砌、挂网、锚杆、预制件支护、喷射砼、联合支护。
可参考岩溶或采空区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评价,顶板岩层厚度只有2-4m,而跨度是7米,只要岩层有裂隙开挖后就会不稳定 隧道围岩分级中隐含了顶板稳定性问题,如:IV级围岩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断层的影响程度与断层本身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断层如果宽大,角度不理想,而且含水量大,可定位5级;如果影响不是很大,甚至可以保留3级。3级与5级之间可过渡,也可不必过渡。
结合熊渡隧道的工程实践,通过拱顶沉降、锚杆应力的现场监控量测和数值计算工作,研究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岩溶隧道全断面爆破开挖时围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熊渡隧道Ⅴ级围岩段的破碎带采用现有的施工工艺和支护参数是可行的,围岩变形可控,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显著,围岩基本稳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的方法呈现出各种各样。文章通过资料的查阅,总结了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以后的发展趋势。
批准号 |
50374065 |
项目名称 |
综放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405 |
项目负责人 |
张东升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中国矿业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4-01-01 至 2006-12-31 |
支持经费 |
20(万元) |
基于巷内充填沿空留巷新技术方案,针对综放沿空留巷的特点和难点,综合运用现代力学理论和采矿原理,合理利用先进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方法,首次将关键层理论引入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性控制,建立综合考虑充填体、煤帮及顶煤变形协调的综放沿空留巷围岩结构力学模型,定量计算充填体稳定所需的强度和变形量、顶煤的应力分布及变形特征,分析综放沿空留巷围岩大变形机理,并提出合理的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可应用于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也可应用于中厚煤层工作面;不仅适用于高瓦斯煤层工作面,也适用于低瓦斯高产高效工作面;还可为沿空掘巷和工作面端头稳定性控制提供借鉴。该项研究可为拓宽关键层理论的应用领域、深化锚杆支护机理的认识和推广沿空留巷技术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100433B
批准号 |
91015013 |
项目名称 |
基于能量分析的大跨度桥梁自激振动及其控制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 |
重大研究计划 |
申请代码 |
E0810 |
项目负责人 |
杨詠昕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同济大学 |
研究期限 |
2010-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经费 |
5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