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 | 出版社 | 原子能出版社 |
---|---|---|---|
页 数 | 298页 | 开 本 | 16 |
作 者 | 陈文振 于雷 | 出版日期 | 2013年6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ISBN | 7502259295 |
第一章 绪论
1.1 核能与反应堆发展概况
1.2 核反应堆动力装置简介
1.2.1 压水堆动力装置
1.2.2 重水堆动力装置
1.2.3 沸水堆动力装置
1.2.4 舰船核动力装置的特点
1.3 热工水力分析的目的和任务
1.3.1 热工水力分析的目的
1.3.2 热工水力分析任务与方法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堆芯材料和热源分布
2.1 核燃料
2.1.1 核燃料分类
2.1.2 核燃料U02
2.2 包壳
2.2.1 包壳的作用
2.2.2 包壳材料的选择
2.3 堆内其他结构
2.3.1 不锈钢
2.3.2 镍基合金
2.4 冷却剂和慢化剂
2.4.1 冷却剂和慢化剂的选择
2.4.2 水的物性
2.4.3 水物性查表计算
2.5 堆芯热源及其分布
2.5.1 裂变能释放的特点
2.5.2 堆内热功率计算
2.5.3 堆芯功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5.4 控制棒、慢化剂和结构材料热源强度
2.5.5 停堆后的释热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核动力装置传热学基础
3.1 导热
3.1.1 导热基本概念及定律
3.1.2 导热微分方程
3.1.3 定解条件
3.1.4 几种典型导热问题的解
3.2 单相对流换热
3.2.1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3.2.2 管道内强迫对流换热及换热系数
3.2.3 管道外强迫对流换热及换热系数
3.2.4 自然对流换热及换热系数
3.3 沸传热
3.3.1 大容积沸腾
3.3.2 流动沸腾
3.3.3 临界热流密度经验公式
3.4 凝结传热
3.4.1 层流膜状凝结
3.4.2 湍流膜状凝结
3.4.3 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反应堆内稳态传热分析
4.1 定热导率燃料元件导热
4.1.1 燃料芯块导热
4.1.2 气隙导热
4.1.3 包壳导热
4.1.4 包壳表面对流换热
4.1.5 元件径向总温降
4.2 变热导率燃料元件导热
4.2.1 影响二氧化铀热导率的因素
4.2.2 二氧化铀热导率的几个经验公式与比较
4.2.3 包壳与氦气隙的热导率
4.2.4 燃料芯块积分热导率
4.3 燃料元件与冷却剂温度场
4.3.1 冷却剂输热方程
4.3.2 冷却剂轴向温度场
4.3.3 燃料元件轴向温度场
4.4 燃料元件最高温度及其位置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蒸汽发生器与稳压器内热工分析
5.1 蒸汽发生器传热
5.1.1 传热模型
5.1.2 一次侧传热过程
5.1.3 二次侧传热过程
5.1.4 管壁热阻和污垢热阻
5.2 蒸汽发生器的稳态特性
5.2.1 不同运行方式的稳态特性
5.2.2 稳态特性计算方法
5.3 稳压器内热力分析
5.3.1 冷却剂体积变化的分析
5.3.2 稳压器内部的热力过程
5.3.3 稳压器容积计算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核动力装置水力学基础
6.1 单相流基本方程
6.1.1 连续性微分方程
6.1.2 流体运动微分方程
6.1.3 流体微小流束的伯努利方程式
6.1.4 总流的连续性方程式
6.1.5 总流的伯努利方程式
6.2 管内单相流压降计算
6.2.1 管内流动型态和流动阻力压降
6.2.2 沿程摩擦压降
6.2.3 局部压降
6.2.4 管中的水锤现象
6.2.5 气穴和汽蚀
6.3 两相流基本方程
6.3.1 基本概念
6.3.2 基本方程
6.4 两相流压降计算
6.4.1 摩擦压降
6.4.2 加速压降
6.4.3 提升压降
6.4.4 局部压降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核动力装置水力分析
7.1 反应堆内压降计算
7.1.1 摩擦压降
7.1.2 提升压降
7.1.3 加速压降
7.1.4 定位格架的局部压降
7.2 蒸汽发生器内压降计算
7.2.1 一回路侧阻力压降计算
7.2.2 二回路侧自然循环与水力计算
7.3 管路压降与泵功率
7.3.1 管路压降
7.3.2 泵功率
7.4 堆芯冷却剂流量的分配
7.4.1 堆芯流量分配的计算方法
7.4.2 堆芯流量分配分析
7.5 流动不稳定性
7.5.1 流动不稳定性概述
7.5.2 水动力学不稳定性分析
7.6 反应堆内自然循环
7.6.1 基本概念与方程
7.6.2 堆内水流量确定
7.7 自然循环下倒U形管内倒流分析
7.7.1 一维流动换热模型
7.7.2 对流换热计算公式
7.7.3 水力学计算模型
7.7.4 流体倒流分析
7.7.5 倒流影响因素分析
7.7.6 倒流流量与倒流管数计算简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反应堆稳态热工设计
8.1 热工设计准则
8.2 热管因子和热点因子
8.2.1 核热管因子和核热点因子
8.2.2 工程热管因子和工程热点因子
8.2.3 降低热管因子和热点因子的途径
8.3 单通道模型堆芯稳态热工设计
8.3.1 热工设计参数选择
8.3.2 热工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8.3.3 安全校核
8.4 子通道模型堆芯稳态热工设计
8.4.1 子通道的划分
8.4.2 基本方程
8.4.3 求解方法
8.4.4 常用子通道程序介绍
8.5 稳态热工设计与热工水力实验的关系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反应堆正常瞬态热工分析
9.1 集总参数法
9.2 瞬态传热问题的集总参数求解
9.3 燃料元件径向温度变化的解析求解
9.3.1 板状燃料元件
9.3.2 棒状燃料元件
9.4 棒状元件径向温度变化的数值求解
9.4.1 数值求解方法
9.4.2 功率按指数规律变化时元件径向温度
9.4.3 有温度反馈缓发超临界过程元件径向温度
9.5 动态温度场的集总参数法分析
9.5.1 棒状元件动态温度场
9.5.2 堆芯热管动态温度场
9.6 反应堆瞬态过程的快速仿真分析
9.6.1 有反馈的反应性变化过程仿真
9.6.2 负荷大幅变化时的仿真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海洋与机动条件下的流动与换热
10.1 海洋条件下船体运动的特点
10.2 摇摆时内部层流流动与对流换热
10.2.1 圆管
10.2.2 矩形通道
10.3 摇摆时内部湍流流动与对流换热
10.3.1 圆管
10.3.2 矩形通道
10.4 舰船运动对一回路自然循环的影响
10.4.1 水平加速直线运动
10.4.2 竖直加速直线运动
10.4.3 回旋
10.4.4 横倾
10.4.5 纵倾
10.4.6 摇摆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计算分析工具简介
11.1 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计算分析工具的发展
11.2 最佳估算程序
11.2.1 最佳估算程序的建模方式
11.2.2 计算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
11.2.3 最佳估算程序的验证
11.2.4 RELAP系列程序简介
11.2.5 CATHARE程序简介
11.2.6 TRAC程序简介
11.3 计算流体动力学程序
11.3.1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11.3.2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11.3.3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11.3.4 湍流模型
11.3.5 CFD计算的误差分析
11.3.6 FLUENT软件简介
11.4 核动力装置自然循环分析平台
11.4.1 反应堆时空中子动力学计算模块
11.4.2 反应堆及主冷却剂系统热工水力分析模块
11.4.3 一回路辅助系统及二回路系统流体网络计算模块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一些核燃料的热物性
附录Ⅱ 水和水蒸气的热物性
附录Ⅲ 氦气的热物性2100433B
陈文振等编著的《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选择压水堆核动力装置为主要讨论对象,对其他相关的堆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书在对反应堆热工水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讲述的基础上,对一回路重要设备的热工水力进行重点分析,并对船用核动力装置在海洋和机动性条件下的流动和换热探索性研究的初步结果进行了介绍。本书在内容的安排上既考虑到学习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又注重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既可以作为核动力工程专业热工水力课程的教材,又满足相关专业对热工水力基础知识的需求。
液压传动装置由于使用工作压力高的油性介质,因此机构输出力大,机械结构更紧凑,动作平稳可靠,易于调节,噪声较小,但要配置液压泵和油箱,当油液泄露时会污染环境。气动装置的气源容易获得,机床可以不必单独配置...
核动力,续航能力强
1 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安全、快速、准时、高效、节能、无污染和占地少的特点,能满足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实要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现...
针对我国现有核阀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谐波螺旋式阀门的设计,它可以提高核阀的传动性能和可靠性。
为满足工业仪表使用需要,研制一种动力装置压力开关。该压力开关具有耐高温、抗振动、高过载的特性。整机采用金属膜片式结构,设计和研制使用多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研制流程经过20多道工序,涉及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技术。主要应用于液压、气压系统的压力/电信号转换。其性能指标高于常规使用的产品,满足高过载、抗振动、耐高温的要求。
本书共分9章。第1~4章介绍核动力系统完整的建模与数值计算。第5、6章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两相流数值分析技术、热工水力关键现象的数值模拟。第7章介绍新方法在反应堆热工水力数值模拟方面的应用。第8章为先进反应堆系统热工水力分析。第9章系统地展现了作者所在单位关于运动条件下的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反应堆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1章冷却剂热工水力计算的基本模型
1.1稳态工况下的热工水力模型
1.1.1一维稳态单相流动的基本守恒方程
1.1.2一维稳态两相流动的基本守恒方程
1.2瞬态工况下的热工水力模型
1.2.1一维流动时的基本热工水力模型
1.2.2三维流动时的基本热工水力模型
参考文献
第2章相关传热及水力学模型
2.1对流换热模型
2.1.1单相液体对流传热
2.1.2欠热沸腾区传热
2.1.3饱和沸腾区传热
2.1.4稳定膜态沸腾区或缺液区对流传热
2.1.5单相蒸汽对流传热
2.1.6界限含汽量计算
2.1.7过渡沸腾传热
2.1.8作者在科研中所选公式汇总
2.1.9凝结换热
2.1.10管外壁与空气换热
2.2热传导模型
2.2.1燃料元件热传导方程
2.2.2包壳导热方程
2.2.3蒸汽发生器换热管管壁导热方程
2.3间隙导热
2.4阻力系数
2.4.1单相摩擦阻力系数关系式
2.4.2两相摩擦阻力系数关系式
2.4.3局部阻力系数关系式
参考文献
第3章辅助模型
3.1空泡份额模型
3.1.1饱和沸腾区的空泡份额
3.1.2欠热沸腾区的空泡份额
3.2临界热流密度及DNBR的计算
3.2.1qCHF计算关系式
3.2.2qCHF表
3.2.3qCHF及DNBR的计算结果比较及讨论
3.2.4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对qCHF的影响
3.2.5重水堆的qCHF与临界功率比
3.2.6临界热流密度的机理模型
3.3堆芯中子动力学方程
3.3.1堆芯中子动力学方程
3.3.2反应性反馈
参考文献
第4章核动力系统稳态与瞬态热工计算实例
4.1概述
4.2系统及设备数学物理模型
4.2.1反应堆数学物理模型
4.2.2蒸汽发生器数学物理模型
4.2.3稳压器数学物理模型
4.3主循环泵模型
4.3.1主循环泵及四象限特性
4.3.2主循环泵状态选择
4.3.3环路冷却剂流量模型
4.4非能动应急堆芯余热排出系统模型
4.5管道与腔室数学物理模型
4.6控制系统模型
4.6.1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模型
4.6.2反应堆短周期保护
4.6.3稳压器控制系统模型
4.6.4蒸汽发生器的控制系统模型
4.7辅助模型
4.8仿真系统简介
4.9MITARS程序
4.9.1MITARS程序的编制
4.9.2MITARS程序的验证及应用
4.10MITARS的后续开发
4.10.1MITARSSyTar软件的编制
4.10.2MITARSSyTar 软件的功能简介
4.10.3MITARSSyTar软件的界面简介
4.11稳态自然循环和程序MISARS
4.11.1MISARS程序的编制
4.11.2MISARS程序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两相流数值分析技术和商用程序简介
5.1两相流基本方程的闭合
5.2数值解法简介
5.3程序的输入、输出要求
5.4典型的程序结构
5.5当前开发的有关程序简介
5.5.1TRAC程序
5.5.2RELAP5程序
5.5.3RETRAN程序
5.5.4CATHARE程序
5.5.5COBRATRAC程序
5.5.6PHOENICS程序
5.5.7严重事故分析程序
5.5.8TEXASⅥ蒸汽爆炸分析程序
5.5.9其他程序
参考文献
第6章关键热工水力现象的基本模型
6.1临界流
6.1.1临界流的定义
6.1.2单相临界流
6.1.3两相临界流
6.1.4过热蒸汽临界流
6.2两相流动不稳定性
6.2.1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的分类
6.2.2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的判别准则
6.3超临界条件下流动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7章新方法在反应堆热工水力数值模拟方面的应用
7.1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的应用
7.1.1小波分析
7.1.2人工神经网络
7.1.3遗传算法
7.1.4遗传神经网络
7.1.5小波神经网络
7.2粒子法及其应用
7.2.1粒子法的提出
7.2.2移动粒子半隐式(MPS)方法
7.2.3MPS方法的应用举例
7.3核动力系统多尺度耦合的数值模拟计算
7.3.1多尺度模拟方法简介
7.3.2国内外研究现状
7.3.3物理热工耦合
7.3.4热工水力多尺度耦合
参考文献
第8章先进反应堆系统及其热工水力分析
8.1超临界水冷堆
8.1.1超临界水冷堆概况
8.1.2超临界水冷堆研究历史及现状
8.1.3超临界水冷堆的热工设计及安全分析
8.2钠冷快堆
8.2.1钠冷快堆概况
8.2.2钠冷快堆研究历史及现状
8.2.3钠冷快堆热工水力分析研究
8.3熔盐堆
8.3.1熔盐堆概况
8.3.2熔盐堆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8.3.3熔盐堆堆芯物理热工耦合及安全特性研究
8.4铅铋快堆
8.4.1铅铋快堆概况
8.4.2铅铋快堆研究历史及现状
8.4.3铅铋快堆热工水力分析及设计
8.5行波堆
8.5.1行波堆概况
8.5.2行波堆研究历史及现状
8.5.3钠冷行波堆热工水力设计及安全分析
8.6球床式水冷堆
8.6.1球床式水冷堆简介
8.6.2球床式水冷堆的热工水力模型
8.6.3球床式水冷堆热工水力分析
8.6.4球床堆燃料堆积床CFD模拟
8.7磁约束核聚变关键能量转换部件——实验包层
8.7.1ITER计划和实验包层概况
8.7.2氦冷固态陶瓷氚增殖剂实验包层概念(HCSB TBM)
8.7.3液态金属氚增殖剂实验包层概念(DFLLTBM)
8.7.4聚变裂变混合堆实验包层概念设计
8.8磁流体流动的数值计算
8.8.1磁流体流动的迎风无网格配点法
8.8.2数值求解
参考文献
第9章运动条件下核动力装置的热工水力特性
9.1运动条件下的运动条件附加力
9.1.1非惯性系动量方程[2]
9.1.2典型运动条件附加力模型
9.1.3耦合运动条件下的附加力模型
9.2绕x轴、y轴或z轴摆动对管内冷却剂流动与换热的影响
9.2.1绕x轴、y轴或z轴摆动对管内冷却剂流动特性的影响
9.2.2绕x轴、y轴或z轴摆动对管内冷却剂传热特性的影响
9.3运动条件对反应堆系统热工水力特性的影响
9.3.1绕x轴、y轴或z轴摆动对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9.3.2绕x轴、y轴或z轴摆动下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的非线性分析
9.4运动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特征
9.4.1运动条件下临界热流密度的修正
9.4.2运动条件下微液层蒸干机理模型
参考文献
附录A水及水蒸气的物性
附录B重水的物性
附录C钠的物性
附录D其他材料物性
附录E物性计算的子程序模块
附录FAECLUO qCHF表的数据2100433B
《核动力装置用泵》根据核动力装置用泵的特点和种类,有选择、有侧重地编著了本书。在详细介绍离心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核动力装置用的一回路主冷却剂泵、二回路给水泵、凝结水泵和循环水泵,并简要介绍了离心泵之外的其他类型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核动力装置用泵》可作为高等院校核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核动力工作的人员使用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