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01年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之前,研究生部设有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3个专业,高坝结构可靠度分析、非线性科学及其在水工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泄水建筑物水力学、计算水力学、节水灌溉新技术、工程建设标准化、水利水电工程经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新技术开发、水力发电装置的运行与管理等近20个研究方向。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两个专业具有单独考试培养工程硕士的资格 。
目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8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 074人,以工学为主干,工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和农学等6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培养研究生上百名,培养出水利部部长陈雷、水利部科教司司长高波、北京市水科所所长李其军和国家节水灌溉中心主任张玉欣等优秀人才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是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工科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单位。她位于首都北京的科学教育城──海淀区,附近有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紫竹院公园,有全国藏书量最大的北京图书馆,有馆藏国内外珍贵文献的中国科学科技情报所,是理想的读书、治学、科研的园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有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原农田水利工程和水力发电工程两硕士专业按国家教委新专业目录从1999年起合并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我部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教职工中,有教授、副教授70余名。截至2001年,研究生部有31位教师被评为教授职称,还有的老师在不同的领域也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其中有10余人担任了国际和全国性学会、研究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理事。该部知名的教授有陈肇和、田园、王正宏、施钧亮、窦以松、段昌国、黎宝昆、徐慰祖、南新旭。他们均具有10年以上指导研究生的丰富经验,在学科建设,国家、省、市重点科研课题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十几年来,导师与研究生合作发表论文170余篇,分别刊登在国内外30多种刊物上,近几年来,取得科研成果98项,6项获国家级关,17项获部级奖、8项获省级奖,其它奖30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拥有藏书9万余册的图书馆,并有国内外现刊1万册。校内设有土力学、激光、水力机械、水泵、电测、机器──地面系统力学、掘进机、计算中心、语言中心等九个实验室。各种实验设备先进,为研究生论文实验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食堂大楼、教学培训楼和学生公寓,为学生们提供了幽雅的就餐、娱乐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十几年来,我部为水利行业培养了500余名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研究生全部分配到满意的单位和地区,80%分配到北京各科研、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亦有一部分分开开放城市,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工作。他们有的已成为业务骨干及各级领导岗位的负责人,在水利战线上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许多已用于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学术界很高评价 。
截止到2001年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之前,北京的研究生部一共招收了333名研究生,另外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招了一百多名学生,都是水科院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其主要目的是充实水科院自身的科研力量。
截止到2001年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之前,北京的研究生部一共招收了333名研究生,另外水利科学研究院主招了一百多名学生,都是水科院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其主要目的是充实水科院自身的科研力量 。
在科研方面,与北京工业大学合并前,已经有五十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别奖励有六项。带研究生和搞科研的同时,也锻炼了所有教职工的教学水平。截至2001年,研究生部有31位教师被评为教授职称,还有的老师在不同的领域也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研究生部知名的教授有陈肇和、田园、王正宏、施钧亮、窦以松、段昌国、黎宝昆、徐慰祖、南新旭。
有几个专业是一本,其他的是二本,也有少数的三本和专科的专业
2014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三本录取专业:1、汉语国际教育2、英语3、汉语国际教育4、俄语学院简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简称"华水")坐落于黄河之滨的河南省省会郑州市,是...
华水的专业,看怎么说吧。其实很多过来华水学水或者电的,都是水利或者电力机构的子女。这些人,无可厚非,工作什么的根本无所谓。再有,真心想考华水的,我给几个建议。 水工,确实是好专业,水工大学四年没有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自1965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学校曾三次搬迁,四易校址,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研究生部,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双重领导。2001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体并入北京工业大学,同年成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处。 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国家首批具有推荐并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政务院(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
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水利部管理。
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汪胡桢先生担任学校校长。
1965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
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省,先后在岳城水库和邯郸市办学。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西郊花园村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旧址成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双重领导 。
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研究生部。
197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招生,并于9月开学。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83年12月,根据水利电力部指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划归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对外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3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水利电力部干部进修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水电部电力科学研究院动能经济研究所,并抽调华北电力学院部分人员合并组建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
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
1992年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参与合并组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搬出后,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水电学校、动能经济研究所三个组成单位分别脱离学院的体系。
1992年5月经水利部批准,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和中共水利部直属机关党校的基础上成立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
2000年10月,教育部批准学校硕士研究生单独考试权资格。学校成为河南省惟一一所、全国159所之一的具有该项资格的高校。
2000年,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1年,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成立北京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分部(现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均为学校的异地办学机构。
2001年6月15日,学校宣布成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处 。
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成为河南省第三所省部共建院校。
2009年11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成为博士点立项单位 。
2013年1月,学校八个一级学科获高等学校副教授评审权。
2013年4月18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批通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获批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研究生部知名的教授有陈肇和、田园、王正宏、姚汉源、施钧亮、窦以松、段昌国、黎宝昆、徐慰祖、南新旭。
陈肇和(1929-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北京市人。1951年北洋大学水利系毕业。曾任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田园(1926- ),河北获鹿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1951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水利系。毕业后一直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及其前身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执教。曾任河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第四届人大代表、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地下水情报网顾问。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姚汉源(1913-),山东巨野人,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教授。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任清华大学助教、重庆大学助教、四川大学讲师。1949年任江西南昌农业专科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教授兼水利科主任。1953-1963年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1963年起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副院长。1982年起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1982-1990年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1987年退休后至1992年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1990年后任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
王正宏(1925- ),江苏镇江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1948年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先后在镇江专员公署、江苏水利厅、南京中央水利实验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从事岩土工程研究。60年代初,调入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执教,后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兼水工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土工合工程协会副主任、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协会中国分会秘书长和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等5种期刊的编委。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茅承觉,1932年生,江苏海门人,教授,1955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涂天亮(1932- ),湖南南县人,教授。1954年考人武汉大学数学系学习,1958年该系复变函数研究生毕业。曾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焦作工学院、黄河大学,1990年调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作。1983年任焦作矿业学院基础部主任,1985年任焦作矿业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晋升为教授,1987-1992年,连续担任河南省教委高职评委会数学与计算机学科成员。
南新旭(1933- ),山西赵城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1957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任教,创办水利工程机械专业。历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机电系副主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研究生部主任、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窦以松(1937-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湖南安仁人。1960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1987-1988年赴前苏联莫斯科水利土壤改良学院进行学术访问。现任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任《水利高等教育》杂志、《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主编。
段昌国(1938-),安徽合肥人,教授。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助教;1971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1987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北京水利电力经管学院研究生部水力机械教研室主任现任国际水力机械研究协调中心主任、水利部中小水电设备研究及技术监督中心主任。
黎保琨(1930- ),安徽当涂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研究生)。系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可靠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岩石、混凝土断裂力学信息网顾问。
原北京校址(北京西外花园村):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今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100433B
为适应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的需要,我们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程监理中心基础上,经水利部批准,于1995年成立“河南华北水电工程监理中心”,于1999年取得水利部甲级监理单位资质。为适应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经学校研究决定,于2008年8月将“河南华北水电工程监理中心”变更为“河南华北水电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并相继取得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丙级、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监理资质。
中心具有各层次、各专业监理人员近300人,其中总监理工程师52人,监理工程师226人,监理员96人。这些同志具有扎实的水利水电工程监理理论和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程监理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监理教学培训与工程监理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坚持“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水利厅(局)和各大流域机构培训监理人员,截止2012年6月,共举办了476期“全国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培训班”,培训监理人员近5万余人。期间还举办了8期“全国水利建设总监理工程师培训班”,1期“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研讨班”,1期“国际工程评估研讨班”,2期“水库移民监理工程师培训班”,5期“水利工程招标投标培训班”、1期“水利工程建设环境监理培训班”。我们的培训工作得到了全国水利系统的广泛好评,多次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建设系统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水利学院现有本科生2900多人,硕士研究生 360余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第一大学院的地位,是体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特色的主干学院之一。水利学院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荟萃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与教授,学术梯队合理,师资力量,拥有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科研与教师队伍,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大量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包括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科技计划、“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南水北调重大工程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等,为我国乃至世界水电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我国水利水电教育事业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反映水利水电科研成果为主。其宗旨和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关于水电工作的要求,及时报道和传递院内外科研成果、科技新动态,推动水利水电开发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刊物内容包括学术论著、学术讨论、新技术等。
目前主要栏目有: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等。此外,还吸收与上述专业有关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的优秀成果。
刊 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主 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
周 期:双月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创刊时间:1980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5634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249/TV
河南省一级期刊
河南省高校学报评估优秀期刊
全国高校优秀编辑质量科技期刊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全文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全文收录期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类学术性期刊。目前主要栏目有: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等。此外,与上述专业有关的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的优秀研究成果也可酌情刊登。已正式启用网络采编系统,系统内可显示稿件的处理环节及状态。投稿时,须先注册为用户,然后登录采编系统进行网上在线投稿!
1.文题: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的最主要内容,用语应标准化,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摘要:论文要点摘录,是论文要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一篇完整的陈述性短文,具有很强的自含性和独立性。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要求文字精炼、重点突出、内容客观全面;字数200~300字。
3.关键词: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规范词汇;要求3~8个。
4.英文翻译: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及关键词等的英文翻译。
5.作者简介:标准格式如下
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籍贯,职称,学历,主要从事???方面的研究.
6.基金项目:项目来源和类别,批准的正式名称(编号),多方资助应依次列出。基金项目中析出的论文优先录用及发表。
7.正文部分:要求有创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字准确可靠,论证严格,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文字精炼(包括图、表),行文通畅,不得口语化。
1)标题层次的划分。一般为3级,第1级标题为1,第2级标题为1.1,第3级标题为1.1.1。各级标题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左起顶格书写。
2)图。由绘图软件绘制,图线及文字要清晰,注释要明确,图中符号要与正文完全一致(包括大小写、正斜体、上下标等格式)。函数图的纵横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要注出中文名称、代表符号及法定计量单位(与坐标位置平行写出),例如:速度v/(m/s)。各图均应写出图号(全文连续编号,如图1,图2,……)及图名。
3)表格。务必使表格科学简洁、自明。使用三线表(可加横向辅助线),物理量的中文名称、代表符号及法定计量单位要注录齐全,如:压强P/kPa,并与文中一致。
4)数据单位及符号。必须采用国际制单位及符号,单位符号为正体。
5)变量符号为斜体,表示向量、矩阵的变量符号用加粗斜体。某些容易混淆的英文(大、小写)与希腊文符号要区分清楚,如英文S与s,希腊文γ与r,希腊文ω与w等。
8.参考文献:正文中所标注的参考文献序号应按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置于方括号中,一般为上标格式。文后参考文献列表的内容及格式如下。
1)专著:作者或编者.书名[M].(翻译作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期刊:作者.文题[J].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学位论文:作者.文题[D].地名:毕业学校,年份.
4)论文集:文章主要责任者.文题[C]∥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5)研究报告:作者(或成果所有者).文题[R].地名:颁布单位,年份.
6)标准及手册:编著者.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7)专利: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后两项仅限于网上资源时注录)
8)报纸:作者.题目[N].报纸名称,出版日(第几版).
9)网页内容:作者.题名[EB/OL].[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作者一律姓在前,名在后;作者个数在3名以内全部列出,3名以上列出前3名后加“,等”。
9.稿件内容在政治、学术、保密等方面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文责自负。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技术和文字方面的修改。
10.确认投稿前,请认真参阅投稿须知,并使用投稿模板对论文排版及规范格式。投稿时交纸质版1份,电子版发至电子邮箱,同时附作者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通信地址等。由于编辑部人力有限,来稿一律不退,作者自留底稿,请勿一稿多投。
11.本刊已加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全文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这些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
12.作者应保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不得全篇抄袭或摘录他人或他刊文章。合作论文署名须征得作者同意,若因著作权引起争议本刊不承担责任。
13.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的文稿,不属于一稿多投。但已收入论文集正式出版的,本刊不再重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