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海底管线 | 组 成 | 由钢管、保温组成 |
---|---|---|---|
用 以 | 联通平台、单点和陆上油库 | 类 型 | 管线 |
海底管线的埋设 为防止海流冲刷、保证管线的稳定、船舶抛锚和渔船捕鱼对管线造成的损害,需将管线埋入泥面以下三倍管径或2m深处。常用的方法是用骑在管子上的水下挖沟机以高压水冲开管线下的泥土,靠管子自重下入沟内,再用高压水冲泥回填埋上。有时就靠海流冲刷自然埋填。2100433B
海底管线投产后不受水深、地形条件限制,可连续输送油气,效率高。海底管线使用技术条件与陆地上相同。由于修理困难,在设计时要考虑原油性质,并根据管线周围的气象、海况、地形、地质等资料,合理选择管线的走向、规格和结构,以确保安全使用。
海底管线的铺设方法 有三种:①海底拖曳法。管线在陆上预制后下水,沿管线布置一定数量的浮筒,使管线浮离海底,再用绞车或拖船把管线拖到铺设位置。此法适用于铺设浅海短管线及穿越狭窄水道的管线。如北海一些油田用这种方法铺设平台与平台间的管线。②漂浮法。管子先在陆地焊成许多长管串,用浮筒拖到海上铺设位置,用驳船接长后撤掉浮筒,使管线下沉到预定位置。优点是拖力小,设备简单。但受气候影响太大,而且一旦开始工作就无法中断,只能用于铺设工期短、规模小的管线。③铺管船铺设。船上设有锚泊系统、焊接站、探伤站、张紧器及托管架等设备。铺管时船按铺设线路就位并抛锚定位。预制好的管段在船上接长后从托管架上进入水中,铺管船靠锚泊系统逐步前移,焊完一段前进一段。这是目前通行的铺管方法。截至1982年止世界上约有70艘铺管船,最大铺管水深可达200m,能铺直径1120mm的管子。
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与日俱增,海洋石油资源得到了迅猛地开发与利用,海底管道挖沟已经成为海洋石油工程施工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本文以BZ19-4项目为例,简要介绍海底管道挖沟的有关方法和技术问题,并针对挖沟机使用作出简要分析。
根据我国南海深海管线用钢管的技术要求,开发出了厚壁X70钢级φ765.2mm×31.8mm海底管线钢管。通过对钢管进行检测:钢管管体纵向和横向屈服强度≥550MPa,抗拉强度≥660MPa,屈强比最低达到0.81,焊缝抗拉强度达695MPa,均匀延伸率达到了7.6%,断后伸长率达到54%;在-20℃下管体冲击功平均值为340J,焊接接头冲击功平均值最低为168J;在0℃下管体CTOD特征值δm最高达到0.688mm,焊接接头最小为0.222mm,热影响区最小为0.280mm。钢管管体母材、热影响区、焊缝部位的抗氢致开裂、硫化物应力腐蚀及盐雾腐蚀性能良好。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X70钢管具有优良的强塑性、低温韧性、断裂韧性及耐腐蚀性能,适用于海洋服役环境的油气输送。
波浪及地震引起的海床液化和滑动是海底管线灾变的主要原因,合理的海底管线安全评价方法建立在对海床液化及海床滑动准确预估的基础之上。本项目主要采用空心圆柱试验模拟复杂应力路径下的粉砂土的液化全过程,反映流动液化和反复流动的性态,并采用统一的本构关系数值模拟海床液化和后液化位移情况。在此基础上建模分析液化砂土中海底管线运动规律(上抬或下沉),以及粘塑性流滑海床中海底管线运动规律(滑移),并最终完善液化及流滑砂土的粘塑性模型及其参数测试技术。研究海底管线TDR监测系统中同轴电缆的规格和埋入方式,探讨TDR系统的布线和监测方法,研究同轴电缆的反射波性状和管道损伤、海床滑移量的相关关系,提出工程监控的预警指标及其确定方法。本项目研究成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2100433B
批准号 |
50479045 |
项目名称 |
海底管线灾变机理及TDR监控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905 |
项目负责人 |
王立忠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浙江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5-01-01 至 2007-12-31 |
支持经费 |
25(万元) |
批准号 |
59279388 |
项目名称 |
海底管线与土的相互作用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905 |
项目负责人 |
闫澍旺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天津大学 |
研究期限 |
1993-01-01 至 1994-12-31 |
支持经费 |
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