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及其对工程地质灾害的控制研究 | 成果登记号 | 19910020[04350] |
---|---|---|---|
第一完成单位 | 西安地质学院 | 项目类别 | 科研项目 |
本课题全面系统地实地调查研究了关中盆地22条活断层。发现关中盆地活动断层在有明显的分带性和分区性、时间演化上具有显著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几Y 型”组合和阶梯状为特征,活动方式以伸展拉伸、掀斜倾滑和枢纽征。首次在关中盆地开展了活动断层破碎物的电镜)形貌特征的研究,确定出本区断层多数以粘滑活动为主同为灾害活首次在关中盆地开活动断层年代学研究,进行了热释光测年、冲沟袭点测年、断层陡坎测剖面进行了扩散方程的测年计算,从而定出了该区活动断层的相对活动确定该区更新统黄土的扩散系数为K=1.25平方米/千年。发现关中盆地活动断层具有特殊的活动规律,即活动断层构、新生代沉积、地貌单元、水系、地热温泉和现代地形变化。首次在关中盆地开展了活动断层滑动数据力场的研究 ,发现关中盆地的中地壳存在—低速 — 高导层,认为盆动断层向下延伸均消失在低速—高导层上,并转为韧性剪切带,提出了层为铲式正断层的新思想。突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关中盆地是在隆起背景下的“拉张陷落”成盆渭河断裂、铁炉子—余下断裂、秦岭北缘断裂等三条断裂的伸展拉伸对重要意义。在地幔上隆、中地壳低速—高导层的水平流展以及近南北向作用下,上述三条断裂形成了盆地,并牵动了盆地北部反向正断层的生总结了活动断层与地规律,指出活动断层控制着地质灾害的成带性、区域性、时空迁移和强 2100433B
成果登记号 |
19910020[04350] |
项目名称 |
关中盆地活动断裂及其对工程地质灾害的控制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西安地质学院 |
主要完成人 |
刘国昌、彭建兵、何恢亚 |
主题词 |
活动断层;地质灾害;渭河盆地 |
工程地质灾害:指由于工程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就这样回答吧:该项目地处地质灾害易发区.所以投标报价时要考虑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费用.满意吗?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
GPS的卫星定位现在已被广泛使用在各个专业,其具有周转性优良、精确度较高、即时性高、全时段、适合比较恶劣的生产环境的特征,可以大面积应用在实际生活及时检测与发现矿山地质有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事故问题。基于此,提出基于GPS的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检测研究,具体包括GPS布点、灾害数据的组织与管理、精密单点定位灾害频发位置。
克孜尔水库位于新疆渭干河上游,拜城县克孜尔(黑孜尔)乡南8km,木扎提河与克孜尔河汇合处。为渭干河流域控制性工程,坝顶高程1154.6m,总库容6.4亿m~3,主坝最大坝高44m,坝顶长920.6m。付坝最大坝高34m,坝顶长1288m,坝型为粘土心墙砂砾壳坝,为灌溉、防洪、兼顾发电、养殖的综合利用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枢纽布置见图1。
作用的发生与地球历史中特定地质时期、特定构造部位的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聚煤盆地则是上述四种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区域地质背景着眼研究和分析含煤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揭示聚煤规律和进行能源预测的有效途径。在这四种因素中,古植物、古气候条件提供了聚煤作用的物质基础。自从地球上出现了陆生植物,便有了成煤的物质条件,早古生代煤主要是内滨海一浅海藻菌类为主的低等生物所形成的,是一种高变质的腐泥煤;而此后的聚煤作用形成的则是以高等植物残骸为物质条件的腐植煤。而古地理和古构造则是具体聚煤盆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外部控制因素。
潜伏活动断裂(potential active fault)
在地表不见明显断裂形迹的活动断裂。它们不如活动断裂那样证据肯定,但是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极可能是具有活动性的隐伏断裂。它们同样可以产生强震并对重大的工程,如核电站、高坝、长隧道和地下大跨度厂房具有不能忽视的潜在危害性。对这类断层应当做一定时期的系统地质构造研究、地球物理观测和地应力测量等工作,加以论证和评价。
沉积盆地作为大地构造当中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对于地球的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盆地内部含有丰富的油气、煤炭、矿产等资源,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盆山系统耦合的研究,使单一的造山带和单一的盆地研究成为一个系统。通过盆地的研究分析,包括盆地所在区域及内部的构造、沉积层序、地层格架及演化史的分析,为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沉积盆地的研究成为一个焦点问题盆地的沉降是指由于地壳垂直运动,使顺重力方向、高程降低的方向运动。地壳的沉降作用是形成盆地的直接原因,没有沉降就没有盆地[1]。而盆地沉降史研究,就是将盆地在各个时期沉降的量进行求解,编绘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曲线、盆地基底沉降曲线以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述。因此,分析盆地的沉降史是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内容,是整个盆地系统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对于整个盆地的构造、热历史及演化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析盆地的沉降,一般可用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两个参数。沉降量(或沉降幅度)是最直观、最简便的表示方法,表示某地质时期一个地区的累计的沉降幅度的大小。沉降速率是盆地某一构造面在单位地质时期内相对于某一基准参照面(海平面或湖平面)下降的幅度,它能反映盆地构造动力学的某些信息。通常可以用图示方法直观地反映观测点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在盆地沉降史分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均衡代偿理论。它是盆地分析的基础,用来描述地壳的状态和运动。自十八世纪提出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经过大地测量学与力学等学科的发展,逐渐形成今天的均衡代偿理论。它阐明的是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运用地壳均衡学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如上地幔的起伏;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学中研究大地水准面形状,推估重力异常和计算垂线偏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