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产品优越、质量可靠、技术成熟,1999年云南省建设厅下达了"关于在抗震设防区优先采用我省生产的隔震橡胶支座的通知"文件(云建科[1999]第667号),并在省建设厅"十五"计划中要求:在高设防烈度区,应用隔震技术的新建建筑要达到总新建建筑的10%。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隔震橡胶支座的应用也作了具体规定。
从隔震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实际效果来看,对于8度及其以上抗震设防区的高于六层建筑,应用隔震技术后,设防烈度可降低2度,从而可以节约投资成本,10000平方米左右的9层建筑仅钢筋就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投资;同样按规范设计的建筑,应用隔震技术房屋设防目标高,安全性明显提高;对于政府首脑机关、高层商品房住宅、生命线工程、容易产生次生灾害的重要建设工程,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安全性;对于设有地下室的建筑,应用隔震技术,其投资/效益比更加提高。
作为成熟的工程应用技术,隔震技术已在国内外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世界最大的隔震建筑是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云南生产的隔震橡胶支座几年来在云南建筑上已有44栋建筑物使用。用户反映良好,在其附近地区发生地震时震感比周围建筑明显减少,没有任何一个支座出现异常现象。丽江东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建的丽江市".COM国际公寓"(雪山中路移动公司大楼北侧)建设项目中也准备应用隔震橡胶支座技术。该技术由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
在我国,云南省是地震频发的省份,也是建筑隔震技术运用最为广泛的省份。
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02号
《云南省隔震减震建筑工程促进规定》已经2016年8月2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实例1:1994年洛杉矶6.7级地震,31座医院严重破坏,9座医院局部破坏而疏散,USC University 医院为地下1层,地上7层的隔震结构,地震中丝毫未损,没有一个花瓶摔下,医院周围建筑物普遍严重破坏,医院屋内人员竟然未意识到发生了强烈地震,各种设备未损坏,医院功能得到维持,成为救灾中心,对震后紧急救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距离1公里外的洛杉矶中心医院造成损失达3.89亿美元。
实例2: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地震中,有2幢隔震结构建筑取得了地震观测记录。西部邮政大楼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6层,是日本最大的隔震建筑。地震记录观测地面1层水平方向的最大加速度只有基础的1/3-1/4,该建筑震后完好,设备无损,在救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隔震效果得到了充分发挥。Matsumura-Gumi 研究所大楼为3层隔震楼,该大楼和毗邻的管理大楼为3层非隔震楼,两栋都得到了地震观测记录。隔震楼1层最大加速度值比基础减小,而非隔震楼屋面最大加速度比隔震楼大2-5倍。
实例三:1994年台湾集集7.3级地震,汕头市烈度为6度,种类房屋摇晃厉害,居民惊慌失措,水桶里的水溅出了1/3左右,而陵海路隔震楼上的人无震感,不知道地震发生。
实例四:1995年云南武定6.5级地震,地震发生时,大理震感强烈,而橡胶垫隔震建筑-大理州交通指挥中心大楼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感觉,不知道地震发生。
实例五:1996年,云南丽江发生7级强烈地震。西昌市国税局宿舍楼为六层隔震楼。在楼上居住的职工,只是感到轻微的晃动,而相邻的一幢常规抗震楼只有四层高,楼上居住的人摇晃十分厉害,惊慌失措往外逃跑。
实例六: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以后,采用隔震技术修建的芦山县人民医院外观完整且受损较小引起人们关注,已然成为“楼坚强”的代言人,它的秘密在于地基部分的“弹簧缓冲”。
由于我省地震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灾害重,地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倍,灾害损失约占全国的一半。1993年8月,和志强省长率省政府代表团出访马来西亚,与马方签定合作意向书,联合开发防震技术和材料。12月,"隔震橡胶支座开发研究"被列入云南省政府重点"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由云南省橡胶制品研究所、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省设计院、云南工业大学组成课题组进行攻关研究。
"隔震橡胶支座开发研究"项目于1998年通过了省科委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9年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课题组被评为建设部科技进步先进集体。橡胶支座具有1、竖向承载能力大,竖向极限承载力分别是甲、乙、丙三类建筑竖向平均压应力限值的10、12、14倍。支座破坏后其承载力仍可达极限承载力的58%。2、水平刚度大,控制位移能力强,解决高烈度区应用难题。3、支座屈服刚度大,支座整体位移因竖向压力导致的时变形较小。4、支座的耐老化性能好,使用寿命长,80年使用后仍可继续使用。
基础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这间采用柔性连接,设置足够安全的隔震系统,由于隔震层的"隔震"、"吸震"作用,地震时上部结构作近似平动,结构反应急仅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1/8(强震观测结果可达1/2-1/16),从而"隔离"了地震,通俗地说:使用隔震技术的房屋经历8级地震的震动仅相当于5.5级地不仅达到了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造成损坏的目的,而且建筑装修及室内设备也得到有效保护。在诸多隔震系统中,隔震橡胶支座是世界研究和应用的主流,在美国、日本等多震国家广泛应用,云南省的昆明市、思茅、临沧、版纳等市州的部分高层建筑推广应用。
国内外所有使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房屋,经过多次强烈地震的考验,隔震效果良好,抗震性能显著。
在7月5日闭幕的2001国际纳米材料高层论坛上,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负责人马燕合介绍,针对我国纳米科技发展现状,近期将公布由科技部主持起草的《中国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其宗旨是根据我国国情,国...
这项技术是上世纪初在美国研制并开始应用,但开始并不普及。直到八十年代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冰蓄冷的节能优势才被世人所瞩目,而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日本能源贫乏,冰蓄冷的市场颇好。该项技术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
在当今社会中,电视俨然已经成为了最大众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全国人民正是依靠着电视,才可以时刻了解汶川大地震的最新进展,很难想象没有了电视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没有电视的生活实在是不可想像的。而电视的发展也...
国内最大隔震建筑——北京新机场
北京新机场的地下是快捷的轨道交通。飞速驶过的列车,会对航站楼造成影响。
北京新机场航站楼采用先进的组合隔震技术,设置1232个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大幅度提高航站楼结构的抗震性能。
新技术将有效降低底部轨道震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解决超大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技术难题。
国内外隔震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隔震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重点介绍了被动控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 并说明了隔震结构区别于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的特点, 最后提出隔震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介绍了砂垫层隔震技术的隔震机理及其优越性,总结了近几年国内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了建议,指出砂垫层隔震技术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减轻地震灾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1 基础隔震技术的早期阶段
基础隔震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河合浩藏于1881年提出的,认为先在地基上纵横交错放置几层圆木,圆木上做混凝土基础,再在混凝土基础上盖房,以削弱地震传递的能量.
1909年,美国的J.A.卡兰特伦茨提出了另外一种隔震方案,即在基础与上部建筑物之间铺一层滑石或云母,这样地震时建筑物会发生滑动,以达到隔离地震的目的.
1921年,美国工程师F.L.莱特在设计日本东京帝国饭店时,有意用密集的短桩穿过表层硬土,直接插到软泥土层底部,利用软泥土层作为隔震层.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附近同类建筑毁坏严重,但这个建筑却保持完好.
1924年,日本的鬼头健三郎提出了在建筑物的柱脚与基础之间插入轴承的隔震方案.1927年,日本的中村太郎论述了加装阻尼器吸能装置,在隔震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这一阶段,虽然有了清晰的隔震概念和一定的隔震理论基础,但限于当时的水平与条件,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未被很好地研究与开发.
1.2 基础隔震技术的现代阶段
随着地震工程理论的逐步建立以及实际地震对结构工程的进一步考验,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由于采用大量的强震记录仪对地震进行观测,使人们较快地积累了有关隔震及非隔震结构工作性能的定量化经验,从而对早期提出的一些隔震方法进行了淘汰与升华.其中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被认为是隔震技术迈向实用化最卓有成效的体系.
1984年新西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幢以铅芯叠层橡胶垫作为隔震元件的4层建筑物.1985年美国建成第一座4层的叠层橡胶垫隔震大楼加州·圣丁司法事务中心.1986年日本又建成一幢5层高技术中心楼,采用铅芯橡胶垫.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0多个国家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项技术已被应用在桥梁、建筑,甚至是核设施上.截止目前,世界上大约已建成了3100多幢基础隔震建筑,其中80%以上采用的是叠层橡胶垫隔震系统[1].
80年代以来,基础隔震研究开始在我国得到重视,国内不少学者对国际上流行的基础隔震体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在,我国已建造了2000余幢各类基础隔震体系的建筑物,有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砂垫层滑移摩擦体系、石墨砂浆滑移体系、悬挂隔震结构体系等,其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粘结型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现代隔震技术经历了30年的历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隔震技术的应用程度在日本等国家,已经成为建筑的主导;我国将在2008年(在应用面积上)首次超过日本。
2 叠层橡胶垫体系的隔震原理
对建筑物地震反应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结构的周期,一个是阻尼比.普通非隔震中低层建筑物的刚度大、周期短,其基本周期正好在地震输入能量最大的频段上.因此相应的加速度反应比地面运动放大得多,而位移反应却较小,如图中A点所示.如果延长建筑物的周期,而保持阻尼不变,则加速度反应被大大降低,但位移反应却有所增加,如图中B点所示.如果继续加大结构的阻尼,加速度反应则继续减弱,且位移反应也得到明显降低,如图中C点.这就是说,通过延长结构的周期并给予较大的阻尼,就可使结构上的加速度反应大大降低.同时,对结构产生的较大位移可由上部结构底部和基础顶部之间设置的隔震层来提供,而不由上部结构自身的相对位移来承担.这样,上部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就会发生接近平移的运动,大大提高了上部结构的安全度.
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的隔震层是由若干个隔震器所组成.隔震器包括叠层橡胶垫和阻尼器,分普通叠层橡胶垫、铅芯橡胶垫和高阻尼橡胶垫.这种隔震体系的周期长、阻尼比大,隔震效果明显.尤其采用后两种隔震器,不需再另外附加阻尼器,便于施工.
3 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的性能评价
在诸多基础隔震体系中,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根据国际上对隔震体系的评价标准,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有下面一些性能优势:
1) 该体系的竖向承载力大.一般单个的隔震器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达数千吨,极限承载力可达上万吨.
2) 该体系的隔震层具有稳定的弹性复位功能,能在多次地震中自动瞬时复位.这是摩擦滑移隔震体系所完全不能相比的.
3) 隔震器的耐久性好,抗低周疲劳性能、抗热空气老化、抗臭氧老化、耐酸性、耐水性均较好.通过对产品试件的各类性能测试,其使用寿命在60~80年[2].最近日本曾将一幢使用了10年之久的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楼中的隔震器更换下来进行各类性能测试,结果发现,其各类指标与1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4) 隔震效果明显,其加速度反应大大低于非隔震结构,且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如日本东京一幢22.8 m高的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楼,在1987年12月17日千叶近海发生的6.7级地震中,实测地面加速度为43.8 cm/s2,而楼顶的最大加速度仅为11.9 cm/s2.在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4种不同类型结构隔震体系的分析与计算,可看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若采用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上部结构的设防烈度可降低1~2度,且有较大的安全储量.
5) 与其它隔震体系相比,隔震器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且构造简单、安装方便,传力方式简单明确.
尽管叠层橡胶垫隔震结构有诸多明显的优点,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该体系在动力性能方面要求相当严格,不论从设计还是到施工,都与传统的非隔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了保证分析与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别采用4条途径分析了不同类型的4种结构体系的动力响应,发现:
1) 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不但随结构体系的类型不同而变化,而且与隔震器安装位置的不同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设计时不但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概念设计,而且应从多角度进行动力分析,合理、准确地把握其动力响应,才能保证做出安全、可靠的设计.
2) 在隔震结构中,为了真正实现上部结构与地面的"隔离",还需注意一些关键部位的构造处理.如底层楼梯与主体结构的隔离处理,上下水、煤气、供暖及配电管道穿越隔震层时的柔性化问题等,有一方面疏忽都会在地震中带来巨大的灾难.
3) 除此之外,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的隔震层对施工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隔震层的位移不能受任何原因的干扰和约束,施工时不能损伤隔震器及其附件,并要求隔震器安置有较高的水平度,以确保地震时隔震层能发生水平位移并瞬时复位.
4 结论
1) 由于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具有竖向承载力大、弹性复位功能强、隔震效果明显等性能优势,因此在设计中,对传统楼房的高度限值和安全距离等限制条件均可适当放宽.
2) 研究结果表明,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上部结构的设防烈度可降低1~2度,且仍有较大的安全储量.
3) 虽然隔震体系要增加一层隔震层,似乎造价有所增高.但随上部结构设防烈度的降低而节约的造价,可用于建造隔震层.因此,对整个隔震建筑的工程造价来说,和同类非隔震建筑相比,造价会在-5~+5之间浮动.如果把建筑物全寿命及地震时建筑结构的破坏、内部财产的损失、人员伤亡以及建筑物损坏造成的停工停产所带来的损失加起来,该基础隔震体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巨大,是一种极具推广和应用的新技术.
回到顶部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汶川地震后,很多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地区开始提高新建房屋抗震设防等级,新的减隔震技术开始推广应用。记者在第十个国家减灾日之前采访发现,建筑减隔震技术应用还任重而道远。
汶川地震后减隔震技术在学校广泛应用
2008年汶川地震使汉中市勉县晏家湾小学和原中心小学老校区遭受重创,3500平方米教学用房顷刻间成为危房,学校建筑多处倒塌、倾斜,受损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震后,当地政府将两所学校合并,新建成汉中市勉县温泉镇小学。记者今年5月7日看到,新建成的这所小学采用欧式建筑风格,在西部农村出现这样造型别致的建筑,让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学校新建校舍全部采用抗震建筑材料,抗震等级达到8级。
汉中市勉县温泉镇小学
记者5月6日在渭南市大荔县洛滨小学校园内看到,8栋教学楼主体建筑下共安装了282个直径为600毫米的圆柱型隔震设备。据介绍,这些隔震设备的原材料为天然橡胶和钢板。生产厂家告诉记者:“像洛滨小学这样的隔震房屋采用增加隔震支座这种"柔性隔震"方法,能够削减80%以上的地震破坏能量,从而达到地震时"地动房不塌"的效果。”
2013年四川省芦山“4·20”地震中,安装了隔震设备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经历7.0级强震后只出现了少许墙面乳胶漆层脱落,建筑内部梁柱和墙构件未出现任何裂纹。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是我国第一个真正经历地震的隔震建筑,被网友誉为“楼坚强”。
渭南市大荔县洛滨小学教学楼承重柱下的隔震设备
减小地震危害,强化建筑物是核心
记者从陕西省地震局了解到,汶川地震后,各市对地震应急演练重视度不断提高,陕西省每年开展各类应急疏散演练1万多场次,全省各类学校实现了应急疏散演练常态化。
专家介绍,建筑物防震、抗震的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和传统建筑比较优势也非常明显,但因为公众认知度欠缺、建设方重视度不够,导致实际推广、发展不尽如人意。西安市地震局震防处吴保明说:“目前,减隔震技术由于产品的研发单位不多,社会各界对减隔震技术重视不够,部分建筑设计人员还不十分熟悉这方面的技术和产品等因素,它的推广、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任重道远。”
由橡胶和钢板加工制成的隔震支座侧切立面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鼓励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国内不少建筑工程也在尝试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目前,西安市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设工程也只有35个。
减隔震技术符合建筑抗震科技发展的方向,技术、产品的应用宣传氛围目前尚未成熟。减隔震技术要实现广泛的普及、应用离不开建设单位主动应用,全社会的宣传、倡议、鼓励也很重要,减隔震技术大批量、深层次应用才能寓抗灾、救灾于防灾、减灾之中。(作者:央广网陕西频道)
1 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1.1 基础隔震技术的早期阶段
1909年,美国的J.A.卡兰特伦茨提出了另外一种隔震方案,即在基础与上部建筑物之间铺一层滑石或云母,这样地震时建筑物会发生滑动,以达到隔离地震的目的.
1921年,美国工程师F.L.莱特在设计日本东京帝国饭店时,有意用密集的短桩穿过表层硬土,直接插到软泥土层底部,利用软泥土层作为隔震层.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附近同类建筑毁坏严重,但这个建筑却保持完好.
1924年,日本的鬼头健三郎提出了在建筑物的柱脚与基础之间插入轴承的隔震方案.1927年,日本的中村太郎论述了加装阻尼器吸能装置,在隔震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这一阶段,虽然有了清晰的隔震概念和一定的隔震理论基础,但限于当时的水平与条件,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未被很好地研究与开发.
1.2 基础隔震技术的现代阶段
随着地震工程理论的逐步建立以及实际地震对结构工程的进一步考验,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由于采用大量的强震记录仪对地震进行观测,使人们较快地积累了有关隔震及非隔震结构工作性能的定量化经验,从而对早期提出的一些隔震方法进行了淘汰与升华.其中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被认为是隔震技术迈向实用化最卓有成效的体系.
1984年新西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幢以铅芯叠层橡胶垫作为隔震元件的4层建筑物.1985年美国建成第一座4层的叠层橡胶垫隔震大楼加州·圣丁司法事务中心.1986年日本又建成一幢5层高技术中心楼,采用铅芯橡胶垫.世界上大约有30多个国家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项技术已被应用在桥梁、建筑,甚至是核设施上.世界上大约已建成了3100多幢基础隔震建筑,其中80%以上采用的是叠层橡胶垫隔震系统[1].
80年代以来,基础隔震研究开始在我国得到重视,国内不少学者对国际上流行的基础隔震体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在,我国已建造了2000余幢各类基础隔震体系的建筑物,有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砂垫层滑移摩擦体系、石墨砂浆滑移体系、悬挂隔震结构体系等,其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粘结型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现代隔震技术经历了30年的历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隔震技术的应用程度在日本等国家,已经成为建筑的主导;我国将在2008年(在应用面积上)首次超过日本。
2 叠层橡胶垫体系的隔震原理
对建筑物地震反应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结构的周期,一个是阻尼比.普通非隔震中低层建筑物的刚度大、周期短,其基本周期正好在地震输入能量最大的频段上.因此相应的加速度反应比地面运动放大得多,而位移反应却较小.如果延长建筑物的周期,而保持阻尼不变,则加速度反应被大大降低,但位移反应却有所增加.如果继续加大结构的阻尼,加速度反应则继续减弱,且位移反应也得到明显降低.这就是说,通过延长结构的周期并给予较大的阻尼,就可使结构上的加速度反应大大降低.同时,对结构产生的较大位移可由上部结构底部和基础顶部之间设置的隔震层来提供,而不由上部结构自身的相对位移来承担.这样,上部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就会发生接近平移的运动,大大提高了上部结构的安全度.
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的隔震层是由若干个隔震器所组成.隔震器包括叠层橡胶垫和阻尼器,分普通叠层橡胶垫、铅芯橡胶垫和高阻尼橡胶垫.这种隔震体系的周期长、阻尼比大,隔震效果明显.尤其采用后两种隔震器,不需再另外附加阻尼器,便于施工.
3 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的性能评价
在诸多基础隔震体系中,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根据国际上对隔震体系的评价标准,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有下面一些性能优势:
1) 该体系的竖向承载力大.一般单个的隔震器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达数千吨,极限承载力可达上万吨.
2) 该体系的隔震层具有稳定的弹性复位功能,能在多次地震中自动瞬时复位.这是摩擦滑移隔震体系所完全不能相比的.
3) 隔震器的耐久性好,抗低周疲劳性能、抗热空气老化、抗臭氧老化、耐酸性、耐水性均较好.通过对产品试件的各类性能测试,其使用寿命在60~80年[2].最近日本曾将一幢使用了10年之久的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楼中的隔震器更换下来进行各类性能测试,结果发现,其各类指标与1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4) 隔震效果明显,其加速度反应大大低于非隔震结构,且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如日本东京一幢22.8 m高的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楼,在1987年12月17日千叶近海发生的6.7级地震中,实测地面加速度为43.8 cm/s2,而楼顶的最大加速度仅为11.9 cm/s2.在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4种不同类型结构隔震体系的分析与计算,可看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若采用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上部结构的设防烈度可降低1~2度,且有较大的安全储量.
5) 与其它隔震体系相比,隔震器受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且构造简单、安装方便,传力方式简单明确.
尽管叠层橡胶垫隔震结构有诸多明显的优点,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该体系在动力性能方面要求相当严格,不论从设计还是到施工,都与传统的非隔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了保证分析与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别采用4条途径分析了不同类型的4种结构体系的动力响应,发现:
1) 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不但随结构体系的类型不同而变化,而且与隔震器安装位置的不同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设计时不但要对其进行专门的概念设计,而且应从多角度进行动力分析,合理、准确地把握其动力响应,才能保证做出安全、可靠的设计.
2) 在隔震结构中,为了真正实现上部结构与地面的“隔离”,还需注意一些关键部位的构造处理.如底层楼梯与主体结构的隔离处理,上下水、煤气、供暖及配电管道穿越隔震层时的柔性化问题等,有一方面疏忽都会在地震中带来巨大的灾难.
3) 除此之外,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的隔震层对施工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隔震层的位移不能受任何原因的干扰和约束,施工时不能损伤隔震器及其附件,并要求隔震器安置有较高的水平度,以确保地震时隔震层能发生水平位移并瞬时复位.
4 结论
1) 由于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具有竖向承载力大、弹性复位功能强、隔震效果明显等性能优势,因此在设计中,对传统楼房的高度限值和安全距离等限制条件均可适当放宽.
2) 研究结果表明,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体系上部结构的设防烈度可降低1~2度,且仍有较大的安全储量.
3) 虽然隔震体系要增加一层隔震层,似乎造价有所增高.但随上部结构设防烈度的降低而节约的造价,可用于建造隔震层.因此,对整个隔震建筑的工程造价来说,和同类非隔震建筑相比,造价会在—5~ 5之间浮动.如果把建筑物全寿命及地震时建筑结构的破坏、内部财产的损失、人员伤亡以及建筑物损坏造成的停工停产所带来的损失加起来,该基础隔震体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巨大,是一种极具推广和应用的新技术.
回到顶部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