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筑业及土建类专业发展状况 1.1 建筑业发展状况 1.1.1 建筑业快速发展 1.1.2 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1.2 土建类专业发展状况 1.2.1 土建类专业发展速度迅猛 1.2.2 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2 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2.1 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特色 2.1.1 职业教育体系 2.1.2 教育模式 2.1.3 办学体制 2.1.4 教育理念 2.1.5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2.1.6 教学方法与手段 2.1.7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2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给我国的主要启示 2.2.1 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2.2.2 坚持以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2.3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2.2.4 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结合3 土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3.1 概述 3.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3.2.1 培养目标的描述 3.2.2 业务范围 3.2.3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3.2.4 职业岗位 3.3 工程监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3.3.1 职业岗位调查分析 3.3.2 培养目标描述 3.3.3 工程监理专业的业务范围 3.3.4 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3.3.5 毕业生能适应的职业岗位 3.4 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3.4.1 调查研究 3.4.2 培养目标描述 3.5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3.5.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5.2 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3.6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3.6.1 用人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 3.6.2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分析 3.6.3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3.6.4 毕业生的素质、职业能力、知识结构 3.7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3.7.1 培养目标描述 3.7.2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3.8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3.8.1 培养目标描述 3.8.2 业务范围 3.8.3 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3.8.4 毕业生适应的岗位群4 土建类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4.1 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原则与依据 4.1.1 构建思路 4.1.2 基本原则 4.1.3 主要依据 4.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4.2.1 突出能力本位的办学目标,构建适应专业岗位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系 4.2.2 适应职业教育特点,构建以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4.2.3 构建评价体系的思考 4.3 工程监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4.3.1 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4.3.2 构建能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体系 4.3.3 构建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 4.3.4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实施体系 4.4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4.4.1 研究思路 4.4.2 构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 4.4.3 构建工程造价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4.4.4 构建工程造价专业评价体系 4.4.5 构建工程造价专业实施体系 4.5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4.5.1 构建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4.5.2 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4.5.3 建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4.5.4 构建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4.5.5 构建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4.6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4.6.1 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4.6.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4.6.3 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4.6.4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4.6.5 教学实施体系的构建 4.7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4.7.1 构建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4.7.2 构建能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体系 4.7.3 构建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 4.7.4 构建符合国情的实施体系 4.8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4.8.1 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4.8.2 构建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5 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示例 5.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1.1 培养目标 5.1.2 招生对象及基本修业年限 5.1.3 人才培养规格 5.1.4 课程体系 5.1.5 教学时数分配 5.1.6 主干专业课程 5.1.7 编制说明 5.2 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2.1 培养目标 5.2.2 招生对象及基本修业年限 5.2.3 人才培养规格 5.2.4 课程体系 5.2.5 教学时数分配 5.2.6 主干专业课程 5.2.7 编制说明 5.3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3.1 培养目标 5.3.2 招生对象及基本修业年限 5.3.3 人才培养规格 5.3.4 课程体系 5.3.5 教学时数分配 5.3.6 主干专业课程 5.3.7 编制说明 5.4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4.1 培养目标 5.4.2 招生对象及基本修业年限 5.4.3 人才培养规格 5.4.4 课程体系 5.4.5 教学时数分配 5.4.6 主干专业课程 5.4.7 编制说明 5.5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5.5.1 培养目标 5.5.2 招生对象及基本修业年限 5.5.3 人才培养规格 5.5.4 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结构及其分解 5.5.5 课程体系 5.5.6 教学时数分配 5.5.7 主干专业课程 5.6 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5.6.1 培养目标 5.6.2 招生对象及基本修业年限 5.6.3 人才培养规格 5.6.4 课程体系 5.6.5 教学时数分配 5.6.6 主干专业课程 5.6.7 编制说明 5.7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7.1 培养目标 5.7.2 招生对象及基本修业年限 5.7.3 人才培养规格 5.7.4 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结构及其分解 5.7.5 课程体系 5.7.6 教学时数分配 5.7.7 课程基本要求附录 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目录参考文献
2100433B
杜国城等著的《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研
究》以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供热通
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7个土建类代表专
业为载体,以行业为背景,在研究、比较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对土
建类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进行了研
究,并制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可作为土
建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关系到培养质量和毕业生技能水平的高低。从土建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从土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能力导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块化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阐述高职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路径,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绿色建筑,基于绿色建筑的需求,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建设,必须紧跟国家房地产建设的大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方向,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创新性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和节能的意识,在我院示范办指导下,利用大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创新性制定基于绿色建筑人才培养模式,最后阐述了住房城市建设行指委应负责任和义务.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丛书:工程教育基础:工程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研究》是探究考察世界范围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部专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丛书:工程教育基础:工程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研究》运用一种有创意的系统方式,探讨工程教育的来龙去脉、周边环境,以及工程教育系统的目标设计、课程规划、教学运行和管理控制;从专业维度和教育维度两个视角,剖析作为高等教育一大门类的工程专业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丛书:工程教育基础:工程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研究》资料翔实、信息丰足、立论新颖,旨在开拓创新思路、解决现实问题,满足读者探索高教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之两方面需要。
内容简介
《高职高专教育:工程监理专业指导性教学文件(2010年版)》主要内容包括:随着工程监理行业和工程监理专业的快速发展,04版教学文件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之处。有鉴于此,从2006年4月开始,土建施工分指委结合建设部、教育部立项课题“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启动了工程监理专业新一轮教学文件的研究开发。课题组在充分的职业岗位调查的基础上,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高职高专教育工程监理专业指导性教学文件》。2100433B
第1章 引论:基本的方法和概念
1.1 为何研究工程教育
1.2 视为人工系统的工程教育
1.3 研究工程教育的系统方式
1.3.1 结构观念
1.3.2 功能观念
1.3.3 环境观念
1.3.4 层级观念
1.3.5 过程观念
1.3.6 五种观念的综合
1.4 预先说明的几个概念
1.4.1 工程中的技术和非技术
1.4.2 科学和工程
1.4.3 艺术和工程
1.5 小结
第2章 工程教育的历史
2.1 工程史略
2.1.1 古代工程
2.1.2 近代工程
2.1.3 现代工程
2.1.4 五大工程学科的形成
2.2 工程教育的开端
2.2.1 艺徒制的兴盛
2.2.2 艺徒制的衰微
2.3 工程教育的形成
2.3.1 大学的传统
2.3.2 在大学外崛起
2.3.3 大学的改革
2.3.4 在大学内确立
2.3.5 中国工程教育的缘起和成长
2.4 工程教育的发展
2.4.1 结构趋向合理
2.4.2 模式不断完善
2.4.3 内容日益丰富
2.4.4 职能逐步拓宽
2.5 工程教育未来展望
2.5.1 形势和挑战
2.5.2 未来的走向
2.6 小结
第3章 工程教育的环境
3.1 环境中的工程教育
3.2 科学环境和技术环境
3.2.1 科学和技术的分类体系
3.2.2 工程观点的科技结构
3.2.3 人工科学:工程的科学基础
3.2.4 “普通工程学”的探索
3.2.5 结论:要会考虑技术可行性
3.3 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3.3.1 历史性的抱怨
3.3.2 经济、管理及其教育
3.3.3 政治、文化及其教育
3.3.4 结论:要会考虑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
3.4 生态环境
3.4.1 人类新的觉悟
3.4.2 能源和环境的教育
3.4.3 结论:要会考虑生态可行性
3.5 小结
第4章 工程教育的专业维度
4.1 工程维:工程教育的基因之一
4.2 工程的领域
4.2.1 社会的观点之一:行业分类
4.2.2 社会的观点之二:职业分类
4.2.3 大学的观点之一:专业分类
4.2.4 大学的观点之二:学科分类
4.3 工程的活动
4.3.1 对象分析法
4.3.2 过程分析法
4.3.3 组织分析法
4.4 工程的方法
4.4.1 方法的一般概念
4.4.2 方法构成的三因素说
4.4.3 发想:方法的第四因素
4.4.4 问题的一般概念和分类
4.4.5 工程方法的几种定义
4.5 工程方法的新概念
4.5.1 设计:工程的基本方法
4.5.2 设计过程与模式
4.5.3 设计方法:一种流程图式
4.6 小结
第5章 工程教育的教育维度
5.1 教育维:工程教育的基因之二
5.2 教育、社会和人
5.2.1 教育与社会发展
5.2.2 教育与人的发展
5.2.3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教育的抉择与统合
5.3 教育的内在结构
5.3.1 教育范畴的发展
5.3.2 教育的基本要素
5.3.3 教育的基本关系
5.4 教育变革和发展
5.4.1 变革一:教育民主化
5.4.2 变革二:教育终身化
5.4.3 变革三:教育职能多元化
5.4.4 变革四:教育结构多样化
5.5 小结
第6章 工程教育的目标
6.1 作为“价值系统”的目标系统
6.1.1 目标逻辑结构
6.1.2 目标系统特性
6.1.3 目标系统悖论
6.2 区别于大学目标的教育目标
6.2.1 高等学校的多重目标
6.2.2 工科院校的教育目标
6.3 工程教育目标的外部考察
6.3.1 工程队伍的分层
6.3.2 工程师的定义和分类
6.3.3 研究、设计和开发
6.4 工程教育目标的内部考察
6.4.1 教育目标分类法
6.4.2 知识和技能的一般概念
6.4.3 “知识塔”:行为目标的空间性
6.4.4 “技能钟”:行为目标的时间性
6.4.5 作为行为动力的品性目标
6.5 工程教育目标的动态考察
6.5.1 “工程形成”的概念
6.5.2 预备教育阶段
6.5.3 大学教育阶段
6.5.4 继续教育阶段
6.6 小结
第7章 营造工程教育系统
7.1 课程设计的使命
7.2 工科课程:培养工程人才的“设计”
7.2.1 课程的一般概念
7.2.2 课程的单元类型和联系
7.2.3 课程的设计思想
7.2.4 工科课程单元及其配置
7.3 工科课程规划:“设计”的设计
7.3.1 泰勒模式
7.3.2 波比特模式
7.3.3 非模式的“模式‰
7.3.4 规划方法论的讨论
7.4 案例研究:工科课程方向
7.4.1 三明治课程
7.4.2 设计式课程
7.4.3 跨学科课程
7.5 小结
第8章 运行工程教育系统
8.1 教学运行的使命
8.2 教学和教学过程
8.2.1 教学的一般概念
8.2.2 教学系统
8.2.3 教学过程
8.3 学与教:活动与策略
8.3.1 学习和影响学习的因素
8.3.2 成功教学的标识和策略
8.3.3 学会学习和教师发展
8.4 教与学:方法与匹配
8.4.1 教学方法的层次和分类
8.4.2 常用教学方法举要
8.4.3 教学方法的选用
8.4.4 学法和教法的匹配
8.5 “教学一研究一生产”三结合
8.5.1 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8.5.2 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8.6 小结
第9章 控制工程教育系统
9.1 管理和控制的使命
9.2 教育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9.2.1 西方的管理运动
9.2.2 中国高教管理的进展
9.2.3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9.3 工程观点的教育管理
9.3.1 教育管理的控制论定义
9.3.2 人才培养的TQC
9.3.3 决策与评价
9.4 管理“迷宫”:组织/行为
9.4.1 组织理论的变迁
9.4.2 组织及其行为
9.4.3 杂烩还是拼盘"para" label-module="para">
9.5 小结
第10章 未完工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附录
《工程教育基础》(日文版)序言
《工程教育基础》(日文版)解说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