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碳(BrC)作为气溶胶中有机碳的重要组成,由于其吸光效应明显,其分布、来源和环境气候效应是当前国际气溶胶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关中地区是我国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碳气溶胶浓度较高。本项目通过对关中地区气溶胶进行为期2年的观测研究,采用先进的7波段DRI 2015碳分析仪结合水溶性有机碳吸光性实验测定环境空气中BrC的浓度分布和光学特征。开展取暖燃烧源(秸秆和煤)棕碳排放谱研究,获得不同排放源BrC的粒径分布和光学特征,定量评估不同排放源BrC的排放量。结合环境和源排放样品化学组成数据,准确评估关中地区BrC的分布和来源,探讨正常天气和重霾天气BrC的形成和对能见度的影响。
棕碳气溶胶因其特殊的光学性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项目开展了关中城市西安PM2.5中水提取和甲醇提取棕碳光学性质的季节变化和来源研究,结果显示,babs值具有显著地季节差异,即冬季高夏低。对比水提取和甲醇提取的babs365值,可以得出水提取的BrC被低估了1/3以上。棕碳babs与生物质燃烧源示踪指标水溶性K 和左旋葡聚糖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表明生物质燃烧是西安PM2.5中棕碳的重要来源。冬季二次有机碳中的棕碳明显高于夏季,且冬季二次有机棕碳主要来源于液相反应产生的新鲜二次有机碳,而夏季二次有机棕碳主要是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有机碳老化后的产物。揭示西安PM2.5中棕碳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燃煤排放及其二次有机碳。关中农村生物质燃烧源棕碳研究表明,BrC主要为生物质的低温燃烧的产物,传统火炕,babs365,methanol,MAC365,methanol,钾离子(K )以及OC呈现单峰分布:babs365,methanol,MAC365,methanol与钾离子(K )的峰值出现在小于0.4 µm的粒径段,OC出现在0.4-0.7µm粒径段。对于清洁炉灶,babs365,methanol与MAC365,methanol呈现双峰特征,其中一个与传统火炕相同,另外一个峰出现在4.7-5.8µm粒径段。西安冬夏季霾和正常天气下棕碳研究揭示,棕碳的吸光数值在冬、夏季灰霾中较为稳定,但日内变化差异大,说明棕碳的来源较为复杂。结合PM2.5中特征化学示踪物及气体前体物等变化及相关分析,揭示在高湿度和低氧化性环境下液相反应是冬季二次棕碳形成的主要机制,而夏季棕碳则主要形成于人为源前体物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在二次棕碳气溶胶形成机制及光学性质变化方面,指出白天异戊二烯的主要反应模式是与OH反应,O3则在白天夜晚都有参与反应。异戊二烯通过OH 和O3氧化生成荃、酮、酸类物质,且该反应过程是一个“光漂白”过程。NO3主要在夜间参与异戊二烯的氧化反应,终产物往往是亚硝酸或硝酸酯类物质。硝酸酯类物质的吸收峰在会红移到300-450nm左右,产物具有明显的可见光吸光效应,即“棕炭化”过程。转化过程出现的“光漂白”和“棕碳化”两种不同的效应。
所谓溶胶就是胶体溶液,是由分散质的细小粒子分散在介质中形成的分散物系。溶胶的分类由分散介质来决定(也就是溶液中的溶剂),如果是气态介质,就是气溶胶;液态介质,就是液溶胶;固态介质,就是固溶胶;大部分溶...
1;气溶胶(aerosol)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0.001~100微米,分散介质为气体。天空中的云、雾、尘...
回答后没有得分,太郁闷了,不过还要告诉你,江西新余做气溶胶的最多
西藏南木林县折无地区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KAr年龄为93.4Ma,侵入到石炭系砂岩中。二云母花岗岩中SiO2、Al2O3和K2O质量分数高,A/CNK值大于1.11,并且标准矿物计算的刚玉质量分数均大于2.6%。Rb和Th的富集程度较强,K、Ba、Ta、Nb、Ce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Hf、Zr、Sm、Y、Yb相对亏损。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属于同碰撞花岗岩类。该区晚白垩世的二云母花岗岩是产生在陆-陆碰撞环境下的过铝质花岗岩。
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和祁漫塔格-东昆仑造山带的过渡带的昆北断阶带。钻探揭示第三系盆地基底广泛分布花岗岩基岩。岩石学特征表明属二长花岗岩类,副矿物以锆石为主。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具较高含量的SiO2和Al2O3,属过铝的钙碱性系列。岩石中强不相容元素Rb、Ba、Zr等强烈富集,Ta、Ce、Nb、Sr、Th等中等不相容元素富集中等;弱不相容元素Y富集。岩石稀土总含量大多在194.41~231.63μg/g之间;LREE/HREE比值为2.31~2.4;岩石属轻稀土富集型。岩石中Eu负异常明显,中等亏损;Ce略有亏损;Eu/Sm值在0.15~0.16间。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物质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熔融,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样品投影于同碰撞期的区间,岩石是同碰撞构造环境下形成,为早古生代洋陆转换时的岩浆活动,属于加里东期造山旋回时期产物。
黑碳气溶胶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火山爆发、森林大火等自然现象可以造成部分黑碳气溶胶排放,但由于此类自然现象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偶然性,在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其对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的长期背景值变化贡献不大,相反,人为源排放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出于农业目的的生物焚烧也大大增加,进而造成黑碳气溶胶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另外由汽车尾气带来的黑碳气溶胶排放也成为大气中尤其是城市区域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重要来源。
黑碳气溶胶在大气中浓度较低,在大气气溶胶成分中所占比例也比较小,一般占百分之几或十几,在全球的浓度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情况下,黑碳气溶胶浓度城市地区高于乡村地区,大陆区域高于海洋区域,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地区。
气溶胶粒子具有分布不均匀、变化尺度小、复杂性的特点,多集中于大气的底层,对云的凝结核、雨滴、冰晶形成,进而对降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气溶胶甚至可以改变云的存在时间,能够在云的表面产生化学反应,决定降雨量的多少,影响大气成分。
通过对密封装置的加压,可从各种各样的物质中产生气溶胶,其中包括杀虫剂、油漆、喷发定型剂等。这些物质与另一种易于液化的气体混合(往往是加入微量氟化物或氯化物的碳氢化合物),一旦释压,后者会产生推进作用。人们普遍担心,由于加入氟化物的碳氢化合物比空气轻,因而会在大气层中引起一系列反应,从而破坏臭氧层。因臭氧层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辐射,因此制定了一些措施,禁止在气溶胶中使用加入氟化物的碳氢化合物。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这里的干尘粒指的是干气溶胶粒子。一般情况下,当能见度在1~10公里时可能既有干气溶胶的影响(即霾的影响),也可能有水滴的贡献(即轻雾的贡献),且不易区分,所以就被称为“雾-霾”现象。由于在实际的大气中没有气溶胶粒子作为云雾的凝结核(或冰核),无法形成雾,所以雾和霾的背后都与气溶胶粒子有关。
造成大气污染的空气气溶胶有烟雾、硫酸雾及光化学烟雾等。微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加工过程、各种锅炉或炉灶排出的烟尘以及汽车排出的污染物及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因此,应该通过改进燃烧方式,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能源,提高除尘器效率以及植树造林等措施,加强对微粒的控制。
黑碳气溶胶具有较为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黑碳气溶胶具有多孔性,粒径约在(0. 01~1) μm。在化学成分上非常接近于石墨,,在温度高于400 ℃时才可以发生氧化。黑碳气溶胶对可见光和部分红外光谱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它在大气中的各种化学和光化学反应、非均相反应以及气粒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