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工业污染防治 | 主要因素 | 废水、废气、废渣 |
---|---|---|---|
污染案例 | 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 | 本 质 | 对工业发展有害方面有利的转化 |
①树立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工业污染防治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②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制,把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③大家动手,分工协作,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④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化害为利”的方针,从“三废”搬家、隔离堆存、限量排放、对症治理逐步向资源转化发展;
⑤建立工业生产和建设的环境评价制度,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的经济责任制中;
⑥通过技术改造,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2100433B
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和滥用自然资源造成的环境破坏、人体危害所作的治理、预防和变害为利的转化。
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是当今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它严重污染河流、土壤、地下水、大气,破坏环境,损害建筑物和设备,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存。早在手工业时代,就已引起人们警觉,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工业污染加剧。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一些国家就陆续制定防治污染的法规。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工业生产和其他方面排放的有害物质,大大超过自然净化能力,环境恶化,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公害事件(如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50年代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等),这才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业污染防治是一个关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公告 2012年 第 18号 2012-03-07实施 一、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防治环境污染 ,保障 生 态安全和人体健康 ,促进制药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 ,制定本技术政 策。 (二本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 ,供各有关单位在建设项目和现有企业的管理、设 计、 建设、生产、科研等工作中参照采用 ;本技术政策适用于制药工业 (包括兽 药 。 (三鼓励制药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提高产业集中度 ,减少制药企业数量。鼓 励 中小企业向 “专、精、特、新 ”的方向发展。 (四 要防止化学原料药生产向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地区转移 ; 鼓励制药工业园区 创建国 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新 (改、 扩 建制药企业选址应符合当地规划和 环境功能区划 , 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敏感区域的方位 ,确定适宜的厂址。 (五
5月24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13]31号文件)(以下简称《技术政策》)。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水泥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供各有关单位在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中参照采用。本技术政策提出了水泥工业污染防治可采取的技术路线、原则和方法,包括源头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利用水泥生产设施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其他污染物排放控制、研发新技术和新材料等内容。
(三)本技术政策所称的水泥工业是指开采水泥原料和水泥生产的过程。
(四)水泥工业污染防治宜采取源头控制与污染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工艺运行的稳定性和污染控制的有效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五)水泥工业污染防治遵循的原则:
1.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淘汰能效低、排放强度高的落后工艺,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量;
2.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配套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加强运行管理,实现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3.有效利用石灰石、粘土、煤炭、电力等资源和能源,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渣、余热等进行回收利用;
4.水泥生产设施运行过程中应确保环境安全。
(六)水泥工业污染防治目标:到2015年水泥工业重点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其中NOx排放量控制在150万吨以下,颗粒物排放量(含无组织排放量)控制在200万吨以下;到2020年水泥工业污染物排放得到全面控制,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程中心利用东华大学纺织特色优势,针对纺织工业中产生的废水、废渣以及废气分别设立研究室进行相关研究。工程中心对纺织工业污染防治提出了织物变性涂料连续染色新技术、印染废水处理大通量回用技术、空气污染控制及节能减排技术等,同时承担纺织行业废物排放、资源再利用、清洁生产指标体系等项目及标准制定等工作。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防治环境污染,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铅锌冶炼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供各有关单位在建设项目和现有企业的管理、设计、建设、生产、科研等工作中参照采用;本技术政策适用于铅锌冶炼工业,包括以铅锌原生矿为原料的冶炼业和以废旧金属为原料的铅锌再生业。
(三)铅锌冶炼业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的力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淘汰低水平落后产能,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
(四)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区、蔬菜基地、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养殖基地、城镇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及其防护区内,要严格限制新(改、扩)建铅锌冶炼和再生项目;区域内存在现有企业的,应适时调整规划,促使其治理、转产或迁出。
(五)铅锌冶炼业新建、扩建项目应优先采用一级标准或更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改建项目的生产工艺不宜低于二级清洁生产标准。企业排放污染物应稳定达标,重点区域内企业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中铅、砷、镉等重金属量应明显减少,到2015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置)率要达到100%。
(六)铅锌冶炼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要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行以清洁生产为核心、以重金属污染物减排为重点、以可行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为支撑、以风险防范为保障的综合防治技术路线。
(七)鼓励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要求,采取铅锌联合冶炼、配套综合回收、产品关联延伸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量。
(八)废铅酸蓄电池的拆解,应按照《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要求进行。
(九)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铅锌冶炼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和健康风险。对新(改、扩)建企业和现有企业,应根据企业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敏感区域的方位,科学地设置防护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