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高压电网继电保护运行与设计 | 作 者 | 王梅义 |
---|---|---|---|
ISBN | 9787508348872 | 页 数 | 233页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7-02-01 |
装 帧 | 平装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介绍高压电网继电保护运行与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书。在长期的实践中,这些经验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此外《高压电网继电保护运行与设计》从继电保护观点对世界上几次著名的大停电事故分析进行了评价,进一步说明了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高压电网继电保护运行与设计》可作为电力系统中高压电网继电保护的运行、设计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的学生的参考书。2100433B
我也是搞电力工程的,不过是22万及以下的,去年11万线路,今年11万变电站,我给你说点我经历的,不知道你用不用得着。 1、协调费用(特别重要),这个也是搞工程的核心,现在我们这边还有个22万的变电站所...
监狱高压电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247-2000《监所周界高压电网装置》作为技术范范。功能主要是通过低压配电柜供电,经一个升压变压器逆变器传输的而输出高压电流,达成防止犯人越狱脱管的问...
电网是与监狱围墙配套建设的隔离设施。一般安装在围墙的上部或铁刺网的中、上部,其高度不低于1米、电压不低于1万伏,两线间距离不应大于20CM,控制开头安装在监狱总控室。安装电网目的在于防止和制止罪犯逃跑...
为保证系统运行稳定,分析了220kV高压电网线路采用双光纤通道保护方案:配置1套光纤电流差动和1套光纤距离(方向)保护。考虑电网结构、系统稳定、供电可靠等诸多因素,以分相电流差动保护与纵联距离保护作为两套主保护,以三段式接地距离和相间距离保护与零序电流保护作为后备保护,基本达到了工程要求。
简述了开发继电保护监督管理系统的必要性,针对继电保护现场工作的需要,提出了开发系统功能的构思,结合实际工作流程对软件的结构流程进行了优化设计,给出继电保护监督管理系统的构成、主要功能、特点、采取的安全机制和使用效果。
本书在《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第二版)的基础上,根据继电保护的技术发展对部分内容作了调整修改而成的。书中淘汰了传统式机械型和模拟式继电保护的内容(中阻式母线比率差动保护例外),但在介绍微机型继电保护时说明了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过程,指出了微机型保护的优越性之所在,有助于读者在研究开发新微机型保护时把握正确的方向;补充了作为保护基础的电流电压保护,新设立了一章纵联差动保护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便于读者全面掌握各种电气设备的差动保护并比较它们的特点。作为本书的最大特色,作者除了在各章节中阐述这些问题外,还单独设立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科学性与工程技巧”一章,集中提出了近20个问题,便于读者阅读。
全书共分为十四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科学性与工程技巧、电力系统不对称性故障的计算、高压远距离输电线路短路的暂态过程、微机保护、继电器实现的基本方法、电流电压保护、距离继电器、电压相量图法、距离继电器动作行为的解析分析、故障分量继电器、距离保护的振荡闭锁、方向纵联保护与距离纵联保护、输电线路的微机型距离保护系统、纵联差动保护原理及应用。
《交流特高压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运行技术》共分六章,从特高压输变电一次系统入手,系统地介绍了本工程继电保护的特点、性能、配置、整定计算和运行管理,以及特高压调试启动过程中实际运行与系统事故情况下保护装置的动作分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的电气特征、设备性能、网架结构和系统稳定要求等内容知识;第二章、第三章针对一次电气系统等一次系统结构及其特征,介绍本工程继电保护的技术要求和配置原则;第四章详细叙述了特高压系统参数和设备参数计算方法、继电保护的整定原则和整定方法,整定计算报告书的编制;第五章着重提出了淮沪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的继电保护运行管理要求,二次设备操作管理规定;第六章收集了特高压系统在启动调试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和异常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总结了运行和事故经验教训,有助于对一、二次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工艺等方面的改进与提升,有助于电网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继电保护运行与调试”是一门与现场职业工种——继电保护工对应的职业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王敏等编著的《继电保护运行与调试》根据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对教学改革的要求联合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旨在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在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检修;h-面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在从事的相应岗位工作中,具备扎实的岗位技能。教材内容的选取满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继电保护工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电.力系统主要设备为载体由浅入深、由单一到整体再到系统的渐进秩序,分配到5个学习情境的工作过程中,每个学习情境工作过程分为2~5个项目任务,满足教学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