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李亚江 | 出版社 | 冶金工业 |
---|---|---|---|
出版时间 | 2010年4月 | 页 数 | 272 页 |
定 价 | 48 元 | ISBN | 9787502451851 |
1 概述 1.1 高硬度材料的分类和性能特点 1.1.1 高硬度材料的分类 1.1.2 高硬度材料的性能特点 1.2 高硬度材料的应用 1.2.1 先进陶瓷 1.2.2 金属间化合物 1.2.3 难熔金属及合金 1.2.4 硬质合金 1.2.5 高硬度耐磨钢2 先进陶瓷材料的焊接 2.1 陶瓷的分类及性能 2.1.1 陶瓷的分类 2.1.2 结构陶瓷的性能特点 2.1.3 几种常用的结构陶瓷 2.2 陶瓷与金属的连接方法及适用材料 2.2.1 陶瓷与金属连接的基本要求 2.2.2 陶瓷与金属连接存在的问题 2.2.3 陶瓷与金属的连接方法 2.3 陶瓷与金属的焊接性分析 2.3.1 焊接应力和裂纹 2.3.2 界面润湿性差 2.3.3 界面反应和结合强度 2.4 陶瓷—金属异种材料的钎焊 2.4.1 陶瓷表面的金属化 2.4.2 陶瓷钎焊的钎料 2.4.3 陶瓷金属化钎焊工艺 2.4.4 陶瓷—金属的活性金属化法钎焊 2.4.5 陶瓷与金属钎焊结构应用实例 2.5 陶瓷与金属的扩散焊 2.5.1 陶瓷与金属扩散焊的特点 2.5.2 扩散焊的主要工艺参数 2.5.3 陶瓷与金属扩散焊的应用实例 2.6 陶瓷与金属的电子束焊接 2.6.1 陶瓷与金属电子束焊的特点 2.6.2 陶瓷与金属电子束焊的工艺过程 2.6.3 陶瓷与金属电子束焊应用实例3 硬质合金与钢的焊接 3.1 硬质合金的分类、性能及用途 3.1.1 硬质合金的分类及用途 3.1.2 硬质合金的性能 3.2 硬质合金的焊接特点 3.2.1 一般焊接性特点 3.2.2 基体材料的选择和槽形设计 3.3 硬质合金与钢的钎焊 3.3.1 硬质合金与钢的钎焊特点 3.3.2 硬质合金用钎料与钎剂 3.3.3 硬质合金与钢的钎焊工艺特点 3.3.4 钎焊硬质合金的缺陷及防止措施 3.3.5 硬质合金与钢的真空钎焊技术 3.4 硬质合金与钢的焊接实例 3.4.1 YTl5合金与40钢的火焰钎焊 3.4.2 YT05硬质合金与40Cr钢的真空钎焊 3.4.3 CW50钢结硬质合金与45钢的焊接 3.4.4 YG8硬质合金与OCrl3不锈钢的真空钎焊 3.4.5 YG8硬质合金与42CrMo钢的真空钎焊连接 3.4.6 Cu基微晶钎料高频钎焊OCrl8Ni9Nb钢与YG6硬质合金4 金属间化合物的焊接 4.1 金属间化合物的分类及特性 4.1.1 金属间化合物的分类 4.1.2 金属间化合物的特性 4.2 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焊接 4.2.1 TiAl同种材料的焊接 4.2.2 TiAl与40Cr钢的焊接 4.2.3 TiAl与SiC陶瓷的焊接 4.2.4 Ti3Al合金的扩散焊 4.3 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焊接 4.3.1 NiAl合金的瞬时液相扩散焊 4.3.2 Ni3Al合金的熔焊 4.3.3 Ni3Al与碳钢的焊接 4.3.4 Ni3Al与不锈钢的焊接 4.3.5 Ni3Al与工具钢的焊接 4.4 Fe-Al金属问化合物的焊接 4.4.1 Fe3A1金属间化合物的熔焊 4.4.2 Fe3Al填丝TIG接头的剪切强度 4.4.3 Fe3Al堆焊及焊条电弧焊 4.4.4 Fe3Al金属间化合物的固相焊 4.4.5 Fe3Al连接的其他方法5 难熔金属及合金的焊接 5.1 难熔金属的性能特点 5.1.1 难熔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5.1.2 难熔金属的化学成分 5.2 难熔金属的焊接性特点 5.2.1 钨、钼及其合金的焊接性特点 5.2.2 铌及其合金的焊接性特点 5.2.3 钢与W、Mo、Nb焊接的特点 5.3 难熔金属及其合金的焊接工艺特点 5.3.1 钨、钼及其合金的焊接 5.3.2 铌及其合金的焊接 5.3.3 钨与钢的焊接 5.3.4 钼与钢的焊接 5.3.5 铌与钢的焊接 5.3.6 钨、钼、铌异种金属的焊接6 铸铁材料的焊接 6.1 铸铁的种类和性能 6.1.1 铸铁的分类及特点 6.1.2 影响铸铁性能的因素 6.1.3 铸铁焊接的应用 6.2 灰铸铁的焊接 6.2.1 灰铸铁的焊接特点 6.2.2 灰铸铁的焊接工艺特点 6.3 球墨铸铁的焊接 6.3.1 球墨铸铁的焊接特点 6.3.2 球墨铸铁的焊接工艺特点 6.4 白口及其他铸铁的焊补 6.4.1 白口铸铁的焊接 6.4.2 可锻铸铁的焊接 6.4.3 蠕墨铸铁的焊接 6.4.4 变质铸铁的焊补 6.5 铸铁与钢的焊接 6.5.1 灰铸铁与碳钢的焊接 6.5.2 可锻铸铁与碳钢的焊接 6.5.3 球墨铸铁与碳钢的焊接 6.6 铸铁材料焊接的实例 6.6.1 灰铸铁电机底座的焊接 6.6.2 灰铸铁与碳钢的焊接实例 6.6.3 柴油机球墨铸铁机体的焊接 6.6.4 球墨铸铁与碳钢的焊接实例 6.6.5 铸铁与不锈钢的焊接7 二次硬化高强钢的焊接 7.1 二次硬化高强钢的分类及性能 7.1.1 二次硬化高强钢的分类 7.1.2 二次硬化高强钢的性能特点 7.2 马氏体时效钢的焊接 7.2.1 马氏体时效钢的焊接性特点 7.2.2 马氏体时效钢的焊接工艺 7.2.3 马氏体时效钢的焊接实例 7.3 Ni-Co系超高强度钢的焊接 7.3.1 Ni-Co系超高强度钢的性能和用途 7.3.2 Ni-Co系超高强度钢的焊接特点 7.3.3 Ni-Co系超高强度钢的焊接工艺特点 7.3.4 Ni-Co系超高强度钢的焊接实例8 高硬度耐磨钢(合金)的焊接 8.1 高硬度耐磨钢(合金)的种类及性能 8.1.1 高硬度耐磨钢(合金)的种类 8.1.2 高硬度耐磨钢(合金)的性能特点 8.2 高硬度耐磨钢(合金)的焊接性特点 8.2.1 耐磨高锰钢的焊接性特点 8.2.2 耐磨合金的焊接性特点 8.3 高硬度耐磨钢(合金)的焊接工艺特点 8.3.1 高硬度耐磨钢的焊接方法 8.3.2 焊接材料的选用 8.3.3 焊接工艺操作要求 8.4 高硬度耐磨钢(合金)的焊接实例 8.4.1 耐磨高锰钢辙又的焊接 8.4.2 阀门的高硬度耐磨层堆焊 8.4.3 挖掘机铲斗的焊接 8.4.4 刮板运输机构件的焊接 8.4.5 辙叉与钢轨的焊接参考文献
2100433B
在工程中这类高硬度材料是经常遇到的,而且焊接中出现问题较多。书中分析了这些高硬度材料的焊接特点,给出了相关焊接技术数据及针对一些典型工程结构的焊接应用实例。《高硬度材料的焊接》内容涉及的是科研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高硬度材料的焊接难题,解决这类材料焊接难题需采用的新工艺和成功地经验,力求突出新颖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等特色。
像你说的有的车几百个,有的只能车几十个这种情况,如果在切削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只能说明是你们采购的CBN质量很不稳定。另外问下:你用的是整体CBN刀片还是焊接一个或者两个刀尖的CBN焊接刀片呢?你那个衬...
一、高锰钢系列:如高锰钢(ZGMn13)、 高锰合金(ZGMn13Cr2MoRe)、超高锰合金ZGMn18Cr2MoRe)等;二、抗磨铬铸铁系列:如高、中、低铬合金铸铁(如Cr15MOZCu);三、耐...
一:金属材料的激光焊接铝合金的激光焊接 铝及其铝合至激光焊接的主要困难是它对10. 8pon波长的Co2激光束的反射率高。铝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高密度的自由电子使它成为光的良好反射体,起始表面反射率...
高硬度马氏体时效堆焊焊条的研究——研制成功的Co、Mn、W、V马氏体时效钢堆焊焊条,解决了堆焊高硬度焊接材料时,硬度均匀性差及机械加工困难的问题,提高了耐磨工件的使用寿命及其修复时的生产效率,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刘家峡水轮机转轮止漏环焊接性试验研究 ,选择出合适的焊接材料 ,制定了可行的焊接工艺方案 ,并在实际焊接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解决了高硬度不锈钢焊接难点 ,保证了止漏环拼焊质量 ,延长了使用寿命
焊接热影响区(HAZ)最高硬度
是评价钢种焊接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比碳当量更为准确。采用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作为一个因子来评价金属焊接性(包括冷裂纹敏感性),不仅反映钢钟化学成分的作用,还反映了焊接工艺参数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组织形态的作用。
因为硬度与强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强度高,对应的硬度也高。因此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也反映了焊接热影响区的强度,而焊接热影响区的强度超高,会导致其塑性降低,从而易形成裂纹或裂纹易于扩展。另外,不同的组织形态的硬度值也不一样,在钢中,高碳马氏体(孪晶马氏体)的硬度值最高,且高碳马氏体的塑性、韧性最差,所以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也可以间接反映接头的性能。
焊接热影响区的最高硬度值的数值越高,其对就的强度就越高,韧性、塑性就越差。除此之外,在如汽轮机转子等焊接件中,由于不能对工件进行破坏,因而性能检测的方法有限。而硬度作为一种便捷可靠地检测手段,优势显著。因些,重要结构中,对焊接热影响区最高硬度有一定的限制,并作为评价指标之一。2100433B
摘要:通过丁腈橡胶与大用量炭黑(喷雾炭黑和炭黑N330)共混,或与三元尼龙(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共聚物)、酚醛树脂和不饱和羧酸盐等分别共混,制备了高硬度丁腈橡胶材料。结果表明,喷雾炭黑相同用量时,采用复合硫化体系的硫化胶具有最佳综合性能,采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的硫化胶具有最好弹性;丁腈橡胶/三元尼龙复合材料的焦烧时间最短,硫化速度最快,综合性能最好;随着酚醛树脂用量的增大,胶料的硬度、压缩模量和撕裂强度增大,拉伸强度先增大并在用量为30份时快速下降,拉断伸长率随之下降,冲击弹性变差,耐油性有适当程度地提高;在齐聚酯、甲基丙烯酸镁、甲基丙烯酸锌(SR634)和丙烯酸锌(SR633)分别与丁腈橡胶制成的纳米复合材料中,甲基丙烯酸镁/丁腈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
关键词:丁腈橡胶;不饱和羧酸金属盐;高硬度材料;性能
丁腈橡胶是丁二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氰基而具有极性,其耐油性、耐热性和耐磨性均优异,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和石油化工等领域。
高硬度丁腈橡胶常常用于一些特殊场合,如采煤采矿行业用于橡胶运输带和液压支架,石油钻井行业用于橡胶封隔器,工程机械行业用于泥浆泵活塞等等。高硬度丁腈橡胶的配合有多种多样,如填充大用量炭黑等填料,引入聚氯乙烯、三元尼龙和聚甲醛等制成橡塑合金材料等。总之,使用不同方法制成的高硬度丁腈橡胶的加工工艺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均有较大差异。本文讲述了使用不同方法制取的高硬度丁腈橡胶的配合特点,并对比了它们性能的差异,期望能对不同用途的高硬度丁腈橡胶材料的制备提供一些参考。
1·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丁腈橡胶(NBR),丁腈3280,结合丙烯腈质量分数41%和丁腈6280,结合丙烯腈质量分数34%,韩国锦湖公司;炭黑N330,山西博奥炭黑股份有限公司;炭黑N550;喷雾炭黑,辽宁抚顺炭黑厂;沉淀法白炭黑;聚氯乙烯;聚甲醛,韩国进口;三元尼龙;齐聚酯;增硬树酯,HY-2000;甲基丙烯酸镁,西安化工厂;丙烯酸锌,SR633和甲基丙烯酸锌,SR634;其他配合剂均为市售橡胶工业常用原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开炼机,XK-160×320;高温开炼胶机,XS-160×320;无转子硫化仪,UR-2010;25t平板硫化机;电子拉力机,10000N。
1.3 试样制备
1.3.1 纯橡胶混炼胶试样制备
使用开炼机混炼胶料,辊温控制在40℃~50℃。将生胶投入开炼机薄通3~4遍,再将辊距调大至3~4mm,依次加入小料、炭黑和增塑剂,混炼均匀后加入硫化剂和促进剂,左右捣胶3~4遍,将辊距调小至0.5~1mm,薄通4~5遍,放大辊距至5~6mm 下片。使用无转子硫化仪测试硫化曲线,测试条件为160℃×30min;使用平板硫化机硫化试样,硫化条件为160℃×20min。
1.3.2 丁腈橡胶与3种塑料共混胶试样制备
使用高温开炼机进行橡塑共混,将高温开炼机辊温升至160℃~165℃,先将塑料颗粒塑化,再与橡胶共混,制得橡塑共混胶。
使用普通开炼机混炼橡塑共混胶,辊温控制在40℃~50℃。将橡塑共混胶投入开炼机,薄通3~4遍,放大辊距至3~4mm,待其包辊后依次加入小料、炭黑和增塑剂,混炼均匀后加入硫化剂和促进剂,左右捣胶3~4遍,将辊距调小至0.5~1mm,薄通4~5遍,放大辊距至5~6mm下片。使用无转子硫化仪测试硫化曲线,测试条件为160℃×30min;使用平板硫化机硫化试样,硫化条件为160℃×20min。
1.4 性能测试
硫化胶硬度按GB/T531-2008测试,拉伸性能按GB/T528-2009测试,撕裂强度按GB/T529-2008测试,冲击弹性按GB/T1681-2009测试,压缩永久变形按GB/T7759-1996测试,耐介质性能按GB/T1690-2010测试。
2·结果和讨论
2.1 高硬度丁腈橡胶的制备
填充大用量炭黑是制备高硬度丁腈橡胶材料最为通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炭黑对橡胶的补强作用与其结构度有着密切关系,炭黑粒径越小,其比表面积就越大,结构度就越高,补强效果就越好;但填充大用量炭黑会使胶料门尼粘度上升,硫化胶硬度、模量、拉伸强度、耐磨性和耐油性均升高,而拉断伸长率和弹性下降;与此同时,胶料的生热增大,流动性变差,加工性能也变差。
2.1.1 不同硫化体系的胶料性能对比
表1是填充大用量炭黑的不同硫化体系胶料物理机械性能。
配方1#~配方3#全部采用低硫高促硫化体系,配方4#采用硫黄/过氧化物复合硫化体系,配方5#采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由表1可看出,胶料1#的t10和t20最短,焦烧安全性最差。胶料2#的t10和t20较长,且随促进剂TE用量的增大而延长,焦烧安全性变好;该胶料的起硫点低,硫化速度快。胶料4#的焦烧安全性介于胶料1#、胶料2#和胶料3#之间。胶料5#的焦烧时间与胶料4#基本相同,但起硫点高,硫化速度慢。
由表1还可看出,在喷雾炭黑相同用量下,采用复合硫化体系的硫化胶(胶料4#)具有最佳综合性能;采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胶料5#)的硫化胶具有最好弹性。
2.1.2 不同炭黑用量的胶料性能对比
表2为不同炭黑用量的胶料物理机械性能。
由表2可看出,胶料1# 采用喷雾炭黑补强,其硫化胶硬度、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均最低,压缩永久变形小,冲击弹性高。随着炭黑N330用量的增大,硫化胶硬度、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逐步增大,拉断伸长率降低,压缩永久变形增大,冲击弹性变差。
2.2 与聚氯乙烯、聚甲醛和三元尼龙的共混
丁腈橡胶可与聚氯乙烯、聚甲醛和三元尼龙(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共聚物)等塑料共混制得高硬度橡塑复合材料。表3是NBR分别与聚氯乙烯、聚甲醛和三元尼龙复合材料配方和物理机械性能。
由表3可以看出,丁腈橡胶分别与聚氯乙烯、聚甲醛和三元尼龙共混时,材料最低扭矩(ML)和最高扭矩(MH)均较大,粘度也较大,流动性较差,硫化胶拉伸强度较大。三种橡塑复合材料中,丁腈橡胶/三元尼龙的焦烧时间最短,硫化速度最快;综上所述,NBR/三元尼龙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
2.3 与酚醛树脂的共混
酚醛树脂用作有机补强剂可与橡胶共混,能形成与胶料网络具有相互作用的三维网络结构,补强橡胶;其硫化胶具有较高硬度、定伸应力和较低压缩永久变形。
丁腈橡胶与酚醛树脂共混时,需加入10%~15%的胺类促进剂;硫化前,酚醛树脂仅对丁腈橡胶起增塑剂作用;硫化后,酚醛树脂固化并部分参与了交联反应,对橡胶起补强增硬作用,其硫化胶的硬度、耐磨性、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较高,耐热性、耐屈挠性、耐化学腐蚀性和加工性能获得改善。
表4是酚醛树脂/丁腈橡胶胶料配方和物理机械性能。图1是不同用量酚醛树脂增强丁腈橡胶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由表4可看出,随着酚醛树脂用量的增大,并用胶t10和t20均延长,t50和t90也随之延长,说明胶料的焦烧时间延长,硫化速度变慢;ML和MH增大,说明胶料的粘度增大,硬度升高。
由表4和图1可看出,随着酚醛树脂用量的增大,胶料的硬度、压缩模量和撕裂强度增大,拉伸强度先增大,在酚醛树脂用量为30份时快速下降,拉断伸长率随之下降,冲击弹性变差,耐油性有适当程度的提高。
2.4 不饱和羧酸盐/丁腈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不饱和羧酸金属盐和丁腈橡胶都有极性,二者能够很好地混合;在过氧化物的作用下,二者结合形成了金属阳离子-羧酸根阴离子的离子键[1];离子交联键具有滑移作用,能将应力很快地松弛掉,并产生较大变形,同时不饱和羧酸金属盐自身又能均聚,形成的纳米-微米级粒子共存于橡胶中,并有部分聚合的不饱和羧酸金属盐接枝于橡胶大分子上,使硫化胶的网络结构和性能发生重要变化,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拉伸强度和耐磨性,同时提高了粘接性能。
2.4.1 不饱和羧酸金属盐对丁腈橡胶性能的影响
表5是不饱和羧酸金属盐/丁腈橡胶复合材料配方和物理机械性能。
由表5可看出,齐聚酯/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焦烧时间最长,这是由于齐聚酯在常温下为液体,其复合材料粘度最低,加工性能最好,但对丁腈橡胶的补强性能和复合材料的弹性相对较差。在表5的3种不饱和羧酸盐/丁腈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中,甲基丙烯酸锌(SR634)的复合材料焦烧时间最短,硫化速度最快,在相同硫化条件下,由于过度交联,并用胶的拉伸强度下降较快。甲基丙烯酸镁的复合材料拥有最好综合性能,其硬度、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均最高,冲击弹性最好。
2.4.2 甲基丙烯酸镁对丁腈橡胶性能的影响
表6为甲基丙烯酸镁/丁腈橡胶复合材料配方和物理机械性能。
由表6可看出,随着甲基丙烯酸镁用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t10和t20均缩短,t50和t90随之缩短,硫化速度变快;ML和MH增大,粘度、硬度和拉伸强度等均增大。甲基丙烯酸镁用量相同时,采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的复合材料焦烧安全性最差,硫化速度最慢。随着甲基丙烯酸镁用量的增大,采用复合硫化体系的复合材料拉断伸长率逐渐降低,硬度、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增大,冲击弹性变好。甲基丙烯酸镁用量相同时,采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最低。
3·结论
(1)在复合硫化体系下,填充大用量喷雾炭黑和炭黑N330所得硫化胶综合性能最好,其混炼胶粘度升高,流动性和加工性能变差,撕裂强度最大为42kN/m,冲击弹性最大为23%。
(2)丁腈橡胶分别与聚氯乙烯、聚甲醛和三元尼龙等共混时,三元尼龙的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好,其硫化胶撕裂强度为34kN/m,冲击弹性为28%。
(3)丁腈橡胶与酚醛树脂共混时,随酚醛树脂用量的增大,焦烧时间延长,硫化速度变慢,硬度、压缩模量和撕裂强度增大,冲击弹性变差,耐油性有适当程度地提高。
(4)齐聚酯、甲基丙烯酸镁、甲基丙烯酸锌(SR634)和丙烯酸锌(SR633)分别与丁腈橡胶的纳米复合材料硬度、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均升高,冲击弹性变好。其中,甲基丙烯酸镁/丁腈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甲基丙烯酸镁用量相同时,采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的复合材料焦烧安全性最差,硫化速度最慢,拉伸强度最低。当甲基丙烯酸镁用量为10份时,采用复合硫化体系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综合性能。
《焊接手册:材料的焊接(第3版)》共5篇23章,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焊接性基础、铁与钢、有色金属、异种材料、新型材料的焊接。在内容上力求实用,在表达方式上力求精炼、形象。按生产的需要提供母材性能及焊接特点、焊接材料、焊接工艺、缺欠及防治,特别强调给出并分析生产实例,使手册更为实用。 《焊接手册》是由焊接学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编著的一部综合性专业工具书,是学会为生产服务的具体体现。对本手册内容的不断充实、完善是学会的长期工作任务。此次修订即第3版,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依然保持内容选材广泛、突出手册的实践性、准确性、可靠性等特点;采纳近几年国内外焊接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成果,新颁布的国内外标准。与第2版相同,全套手册共计3卷(焊接方法及设备,材料的焊接,焊接结构)。《焊接手册:材料的焊接(第3版)》为其中的第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