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观赏蕨类植物的评价标准
2 调查方法
3 引种的原则和材料的选择
4 引种的技术处理
4.1 野外技术处理
4.2 引种试验的基本条件要求
4.3 试验圃处理与观察
5 观赏蕨类植物资源与引种试验概述
5.1 石杉科
5.2 石松科
5.3 卷柏科
5.4 木贼科
5.5 松叶蕨科
5.6 七指蕨科
5.7 瓶尔小草科
5.8 阴地蕨科
5.9 观音座科
5.10 紫箕科
5.11 瘤足蕨科
5.12 里白科
5.13 海金沙科
5.14 膜蕨科
5.15 姬蕨科
5.16 蚌壳蕨科
5.17 桫椤科
5.18 稀子蕨科
5.19 碗蕨科
5.20 鳞始蕨科
5.21 蕨科
5.22 凤尾蕨科
5.23 中国蕨科
5.24 铁线蕨科
5.25 水蕨科
5.26 裸子蕨科
5.27 车前蕨科
5.28 书带蕨科
5.29 蹄盖蕨科
5.30 金星蕨科
5.31 铁角蕨科
5.32 球子蕨科
5.33 乌毛蕨科
5.34 球盖蕨科
5.35 鳞毛蕨科
5.36 三叉蕨科
5.37 实蕨科
5.38 舌蕨科
5.39 肾蕨科
5.40 骨碎补科
5.41 双扇蕨科
5.42 燕尾蕨科
5.43 水龙骨科
5.44 槲蕨科
5.45 萍科
5.46 槐叶萍科
5.47 满江红科
6 广西观赏蕨类植物资源概况
6.1 广西自然地理概况
6.2 广西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的组成
6.3 广西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的区系分析
6.4 广西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6.5 广西优秀观赏蕨类植物名录
7 中文索引
8 拉丁文索引
满江红、槐叶苹、四叶苹、肾蕨、铁线蕨、卷柏、鸟巢蕨、荚果蕨、鹿角蕨、桫椤、槲蕨、银粉背蕨、松叶蕨、江南卷柏、千层塔、乌蕨、翠云草、阴地蕨、水龙骨、黄山鳞毛蕨
1常见的有: (皱叶、锯齿、大鳞、圆叶)巢蕨、肾蕨、(长角、二叉)鹿角蕨、(美叶、细叶、梯叶、毛叶、密叶)铁线蕨、海金沙、银脉凤尾蕨、(珊瑚、细叶)卷柏、翠云草、紫萁、石松、(密叶、皱叶)波斯顿蕨、兔...
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真蕨纲。
蕨类植物叶型多变,具有精巧的叶面,奇特的孢子囊,多样的鳞片,是园林植物中的一支奇葩。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地貌组合差异大,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蕨类植物种类。本文在简要分析重庆蕨类植物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探讨蕨类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提出应在园林建设中重视蕨类植物,以丰富植物多样性,增加园林景观趣味性。
《刺槐资源评价与引种研究》以国内外重要造林树种刺槐为研究对象,从全国范围内收集了刺槐次生种源种子,营建了对比试验林,从生长性状、抗逆性、等位酶、DNA等不同水平对我国刺槐资源进行了评价,并开展了引种和选育研究,揭示了国内刺槐群体遗传变异规律,证明刺槐在我国已初步形成次生种源地理变异,群体遗传结构复杂,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刺槐资源评价与引种研究》是编写人员对刺槐资源多年的研究成果,可为从事林业、园林、园艺等方面的高等院校学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生产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前言
第1章 刺槐研究进展
1.1 刺槐的起源和分布
1.2 刺槐生物学特性
1.3 国外刺槐研究
1.4 我国刺槐研究
第2章 刺槐种源试验研究
2.1 刺槐生长性状的种源差异分析
2.2 刺槐生长性状多年多点遗传参数估算
2.3 刺槐种源适应性的遗传变异
2.4 刺槐种源遗传稳定性统计量估算
2.5 刺槐种源变异主成分分析
2.6 刺槐种源聚类分析
2.7 优良种源和个体的选择
第3章 刺槐抗寒性研究
3.1 群体间细胞膜透性与抗寒性
3.2 群体间枝条失水率与抗寒性
3.3 群体问水分饱和亏缺与抗寒性
3.4 苗木生长恢复试验
3.5 抗寒性综合评定结果
3.6 刺槐群体间抗寒性地理变异模式
3.7 电阻抗法测定刺槐种源抗寒性参数的对比分析
3.8 电导率法测定刺槐种源抗寒性分析
3.9 电导率法和电阻抗法的对比
第4章 刺槐耐盐性研究
4.1 不同盐浓度胁迫对刺槐实生苗的筛选
4.2 不同浓度盐胁迫刺槐生理指标的分析
4.3 盐胁迫下刺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第5章 刺槐群体等位酶变异分析
5.1 等位酶群体变异
5.2 等位酶种源变异
5.3 供试刺槐种源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5.4 刺槐种源等位酶遗传参数与产地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第6章 基于DNA标记的刺槐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6.1 刺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6.2 刺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6.3 刺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第7章 刺槐群体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7.1 根瘤菌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7.2 根瘤菌的16S rRNA基因PCR-RFLP图谱分析
7.3 16S rRNA基因PCR-RFLP聚类分析
7.4 根瘤菌遗传距离与地理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7.5 16S rRNA基因全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
7.6 刺槐根瘤菌的抗逆性分析
第8章 大叶红花槐引种研究
8.1 红花槐的物候期和生长表现
8.2 红花槐的饲用特性
8.3 红花槐无性系抗寒性分析
8.4 红花槐无性系耐盐性分析
8.5 红花槐的根插繁殖技术
8.6 红花槐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第9章 单叶刺槐生物学特性及组织培养体系研究
9.1 单叶刺槐的生物学特性
9.2 单叶刺槐的光合特性
9.3 单叶刺槐的营养指标测定
9.4 单叶刺槐组织培养
9.5 单叶刺槐的观赏特性
第10章 欧洲刺槐种源群体等位酶变异分析
10.1 各位点等位基因数变异
10.2 各位点等位基因有效数目变异
10.3 各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变异
10.4 Hardy-Wenberg平衡检测
10.5 不同基因位点预期杂合度
10.6 基因位点的多样性分析
10.7 种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综合分析
10.8 种源的地理变异分析
10.9 遗传参数与生态环境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摘要
1 国内外阿月浑子研究进展
1.1 阿月浑子自然分布、经济价值及生物学特征
1.2 阿月浑子砧木资源及其研究进展
1.3 阿月浑子生殖生物学及结实特性研究进展
1.4 阿月浑子育苗及繁殖技术研究
1.5 我国阿月浑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1.5.1 我国栽培现状
1.5.2 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5.3 发展前景
2 阿月浑子引种生物学研究
2.1 阿月浑子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2.1.1 种子及其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本节小结
2.2 阿月浑子生长特性研究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本节小结
2.3 阿月浑子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2.3.1 阿月浑子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2.3.2 不同阿月浑子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2.3.3 阿月浑子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研究
2.3.4 不同阿月浑子砧木光合特性的研究
2.4 阿月浑子冬季水分动态及抗寒性研究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4.3 本节小结
2.5 阿月浑子抗旱性及生理基础研究
2.5.1 材料与方法
2.5.2 结果与分析
2.5.3 结论与讨论
3 阿月浑子育苗及繁殖技术研究
3.1 阿月浑子播种育苗技术的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阿月浑子嫁接技术研究
3.2.1 不同嫁接方法的比较
3.2.2 T-芽接技术研究
3.3 阿月浑子的组织培养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4 阿月浑子的扦插繁殖
3.4.1 材料
3.4.2 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4 阿月浑子引种区划研究
4.1 阿月浑子在我国气候生态适生区的研究
4.1.1 研究方法
4.1.2 结果分析
4.1.3 结论及讨论
4.2 阿月浑子在我国土壤适生区的研究
4.2.1 研究方法
4.2.2 结果分析
4.2.3 结论及讨论
4.3 阿月浑子在我国适生区域的研究
4.3.1 研究方法
4.3.2 结果及分析
4.3.3 结论、讨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