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本条件,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第一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学科配套、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9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42名,教授21名,包括1名外籍教授,副教授39名,讲师28名,其他(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实验师等)11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1名,硕士学位的39名。学院还聘请了21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副教授)。
学院紧密结合广西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430篇,完成科研项目15项,其中包括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课题。学院承担有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地方政府项目45项,科研经费总计超过1500万元。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极大地推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设有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性工程实训中心、机械制造及农机化工程实验室、机电与企业信息化工程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及交通运输实验室、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等4个本科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1个校内实习基地。学院重视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建立面向行业、岗位的“工程能力、业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和“加强基础、培养素质、发展特色、突出创新”的实验课程体系,通过设置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18万元,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91台件,实验室用房面积总计15638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和实验室面积分别为9090元/人和8.8平方米/人。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研究所、机电与信息工程研究所、热能动力与交通运输研究所和机械工程基础教学部4个教学、科研单位。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6个本科专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6个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农业工程领域3个专业硕士点。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工程学科为龙头、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工业设计等二级学科,涉及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5个一级学科的相关学科群。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大类专业招生。采取“2 2”、“3 1”培养方式。即前两年按统一模块进行教学,采取2 2培养模式,学生通过两年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取得足够的学分后,按不同的专业分流;第3学年结束后,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培养,包括先进制造技术、机械电子工程2个专业方向。本科修学年限4年,授予学位为工学学士。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设计、制造、控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制造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和系统规划、评估分析的基本技能,能在工厂、公司、科研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机械自动控制、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办学条件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50人,其中教授18 人,副教授21人,讲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19人,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7%,而35岁以下教师硕士以上学位达到100%。本专业现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等3个硕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5人。研究生修学年限3年,授予学位为工学硕士。
本专业依托“211工程”建设和“本科教学创优迎评”建设,在办学规模、教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专业改革方面,一直处于区内同类专业领先水平,在国内地方院校独具特色。2003年评为广西“十五”首批重点建设专业,2006年“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评为首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评为广西“十一五”优质专业。2007年“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建设示范中心。
三、主要课程
(一)公共基础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
(二)主要专业课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现代设计方法、数控技术、液压传动、制造工艺设计方法、计算机集成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生产系统信息化管理、现代加工技术,现代加工实验技术,机械电气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
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热能与动力工程
广西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内燃机”专业,成立于1958年,由著名学者余克缙教授领衔,本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在发展过程中荟萃了我区动力机械领域内久负盛名的专家和年轻一代知名学者。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下辖“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点和“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硕士点。实验室具有良好的实验环境,具有机械学、热学、电子学、动力机械学等完备的试验系统,能充分满足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科学研究所需科学实验条件。
本专业学科方向与国家能源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和广西的内燃机及汽车工业支柱产业发展十分吻合,具有明显的行业与地域优势,专业教学体系鲜明,培养质量好,适应社会需求,2006年评为广西优质专业。
长期以来,注重和坚持与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玉柴机器集团、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在广西大学校与本专业共建“柴油机工程研究室”和“汽油机工程研究室”,对本学科的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专业在“代用燃料内燃机”、“内燃机节能与排放控制”、 “内燃机工作过程数值计算”等方向的科研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已形成我们的鲜明地方特色,推动了广西动力机械的发展,在区内、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原名为农业机械化专业,于1958年创建,至今已为广西及全国培养高层次人才近5000人,大批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各级领导部门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力量。本专业拥有“农业机械化工程”硕士点一个,“农业工程”工程硕士点一个,是机械工程重点学科的组成部分。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教师现有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2人,硕士导师6人。在校本科生140多人,在教硕士研究生32人,工程硕士5人。
1999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校级重点专业进行立项建设,按“面向广西,宽基础、大口径、多方向”的原则制订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到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系统地进行改革、优化和调整。突破传统农业机械化以机械为主的狭窄口径,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体现机械与电子电工、技术与经营管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的专业覆盖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农业机械化、农机修理制造、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三个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农业机械设计、农业机械化生产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农业机械及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应受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过程机械化及自动化工艺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制造、实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业机械化装备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等基本能力。经过几年重点专业立项建设和各级教学改革的项目立项建设,使新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更适合广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该专业主要课程有:金属材料学、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铸造工程基础、焊接工程基础、模具制造工艺学、材料成型原理、材料加工CAD/CAM基础、塑料成型工艺及设备、现代模具设计方法、材料成型计算机模拟等。毕业后可以从模具设计制造、焊接、铸造以及工业生产运行、管理和销售等工作。
交通运输
本专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充分依托广西区位和地缘优势,以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学科建设为支撑,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交通运输专业基本内容基础上,设置汽车技术与服务和运输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工学、管理学基础,掌握汽车运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销售与服务、汽车评估与保险、汽车运用与管理,或者交通规划与管理、运输组织与调度、物流规划与设计、港口运营与管理、交通行政与教学等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本专业除开设有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力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等主要公共学科基础课程外,汽车技术与服务方向的主要课程有: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电子学、汽车试验学、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运输服务与管理方向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运筹学、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组织学、现代物流学、港口规划与管理、城市公交运营管理等。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汽车制造企业、港口企业、航运公司、汽车销售服务公司、保险公司、公交公司、物流运输公司、运输港站、科研院所、职业技术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工作。也可以通过推荐免试或参加考试的形式,继续攻读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工业设计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制图、透视学、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三维造型设计、基础素描、色彩学、表现技法、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概论、人机工程学、金属工艺学、造型材料与成型技术、设计方法与程序、视觉传达设计、市场学、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造型材料与成型技术、广告摄影与数码摄影技术、产品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等。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及科研部门从事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专业课有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程学、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计算机系列课程、测试技术。南通大学,简称“通大”,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
是两个不同的学院。中德学院的话只要德语水平达到合作院校的要求(一般是daf4x4,个别院校要求低一些),并且在通过德国相关合作院校的面试之后,都可以去德国院校学习,毕业后取得两个学校的双学位。如果成绩...
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原名济南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济南市办学最早的职业院校之一,是集中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校。学校“一校两址”,该校区位于济南市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研究生专业一共六个,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掌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科研与开发的方法和技术,了解机械设计、制造、控制与生产管理等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较高的理论分析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与开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机械动力学与动态分析、测试技术与机械故障诊断、实验设计与工程应用、机械结构优化理论与应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加工过程质量控制和工况监控、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工程、虚拟样机工程技术、现代数控技术、液压控制系统、程序设计方法、有限元在固体力学中的应用、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现代制造理论与技术、可靠性工程、现代热泵空调技术、空调系统分析与楼宇自动化、计算机流体力学及其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等。
机械电子工程
掌握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机械学、电子学、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机电控制及自动化、 物流装备自动化、 传感与测控技术等理论和技术,了解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发展动态,有较高的理论分析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对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与开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研、教学、管理或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现代控制理论、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嵌入式设计、程序设计方法、机械动力学与动态分析、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现代数控技术、液压控制系统、逻辑控制系统设计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机器人技术、机械加工过程自动化、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工程、现代 CAD 理论与应用等。
机械设计及理论
掌握机械设计与理论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在机械动力学、可靠性设计、 CAD 技术、强度理论及优化设计理论等方面有坚实的基础,了解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较高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分析水平,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辅助工程、有限元法、弹塑性力学、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可靠性工程、计算结构力学、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图形学、疲劳设计、机构动力学、非线性振动、机械故障诊断学、力学变分原理、分析力学、力学软件应用、有限元仿真分析等。
车辆工程
掌握车辆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培养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设计、制造、实验、运用、研究与交通运输 , 以及现代汽车企业设计理论方法及交通及物流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有较高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分析水平,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机械动力学、现代控制理论、车辆系统仿真与优化、弹塑性力学、机械优化设计、可靠性工程、计算机结构力学、程序设计方法、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弹性连杆机构动力学、现代物流运输管理等。
动力机械及工程
掌握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内燃机燃烧学、内燃机工作过程、内燃机噪声控制、内燃机排放控制、内燃机实验技术、机械振动学、计算机应用等理论和技术,了解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的发展动态,有较高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水平,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性的研究与开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综合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高等工程热力学、高等内燃机学、高等传热学、内燃机燃烧学、内燃机气体流动、内燃机数值模拟技术、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内燃机增压技术、内燃机排放控制、内燃机振动与噪声控制、内燃机现代设计方法、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技术、可靠性工程、机械动力学等。
农业机械化工程
掌握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有较高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分析水平,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农业机械化学、高等农业机械学、有限元、机械优化设计、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实验建模、农机化系统分析、机器维修工程学、车辆人机工程学、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技术、农业能源与节能、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等。
新广西大学的成立,使机械工程学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依托“211工程”建设和“本科教学创优迎评”建设,学院在办学规模、教学水平和育人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面向未来,学院的定位是: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发展成人教育,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为广西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加强机械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把机械工程学院建成教学研究型的学院和广西机械工程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2100433B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计划 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专业课 笔试科目 复试专业课 面试科目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2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或 202 俄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01 理论力学 B01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 M01机械制造工艺学 M02切削原理及刀具 M03机械制造装备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52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或 202 俄语或 203日语 ③301 数学一 ④801 理论力学 方向 1: M04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M05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M06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方向 2: M07液压元件 M08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系统 M09液压传动系统 0802Z2 流体传动与控制 8 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 4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80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前身是山东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是我国工科类院系中创建最早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制造系统信息工程、机电产品创新设计与虚拟制造和过程装备工程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1928 年广西大学建校, 1938 年广西大学创建电机工程系。院长李运华兼任系主任。裘献尊教授、杭维翰教授也应聘到系任教,设电讯和电力两个本科专业。
1939年8月,广西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广西大学,马君武校长改订西大组织大纲,李运华为教务长,裘献尊教授出任电机系主任。
1944年夏,日寇南侵,长沙、衡阳相继沦陷,广西告急,西大提前放假疏散。九月,学校迁至融县。十一月,柳州进入战时状态,学校再迁至贵州榕江。
1945年9月,日本法西斯投降,西大由贵州榕江迁回广西,暂栖柳州鹧鸪江。
1946年春,由学生发起“返梧运动”,迁回梧州蝴蝶山。九月再迁回桂林,校本部设在将军桥。一九四六、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和一九四九年,电机系毕业生分别为24人、36人、39人和48人。
1949年,几经辗转,广西大学电机工程系已成为南方实力最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电机院系之一。
1953 年,国家根据苏联高等教育模式,进行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一度停办,广西大学电机工程系并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1957年,国务院决定改广西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 年,国务院同意在广西南宁恢复重建广西大学,从华中工学院调回原广西大学电机工程系部分教授教师,重新开办电机系,同年开设有电机与电器、发电与配电 2 个本科专业。
1977 年,设发电厂与电力系统、工业企业自动化 2 个本科专业。
1979 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4 年,工业自动化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0 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工业自动化专业同时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 年 10 月,广西大学通过国家“ 211 工程”部门预审,电气工程学科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电气工程系改名为电气工程学院。
2003年学校获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点
2008年为充分适应社会需求及科研发展,学院集中力量只开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个专业。
2009学院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 由韦化教授带领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011年学院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所涵盖的各方向自动获得博士授权资格。
七十多年来,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各种层次的人才约15000余名。
学院现有电力系统最优化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及过电压实验室和计算机监控实验室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运筹学与最优化控制创新团队,广西自治区理工中心--IPSO(电力系统最优化)研究所,1个自动化研究所、1个防雷技术研究室。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3个基础实验室,2 个实验中心:电气工程与控制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立 12 个功能实验室。1个电工实习基地,1个研究生培养基地,13个校外实习基地。有中高级计算机技能、中高级电工培训、自动化系统工程师等 3 个资格认证培训中心。实验室面积近8000平方米,设备仪器固定资产额3400万元。各个专业的教学实验设施齐备: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配备有国际上先进的SUN-Ultra-60工作站和20台高档微机和仿真终端,该实验室在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拥有世界先进的RTDS数字仿真设备;计算机监控实验室建立有小型集散控制系统;计算机实验室拥有各种微机200多台;高压实验室装备有进口的100万伏冲击电压发生器等设备;图书资料室有中外文期刊、资料、工具书5千多种,2.6万册;创作实验室则是专门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建立的开放性实验室。
详情
据官网资料显示,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领导有:
院长:邓志恒
书记:苏益声
副书记:王晓花
副院长:杨斌,李双蓓,周东,蓝文武
院长简介:
杨绿峰,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管学院的全面工作。从事研究领域:建筑结构可靠度理论与方法、混凝土结构损伤断裂与环境行为分析、计算固体力学等。
七十多年来,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各种层次的人才约15000名。
1938年9月,广西大学理工学院(校址在梧州)创建电机工程学系(简称电机系),院长李运华教授兼任系主任。设电讯和电力两个本科专业(当时称组),学制四年。由于累遭侵华日军轰炸,梧州校址受严重破坏,同年十月学院迁至桂林郊区大埠乡。随后再由大埠乡迁回校本部西林公院内。
1944年夏,日寇南侵,长沙、衡阳相继沦陷,广西告急,西大提前放假疏散。九月,学校迁至融县。十一月,柳州进入战时状态,学校再迁至贵州榕江。
1945年9月,西大由榕江迁回广西,暂栖柳州鹧鸪江。
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后,下半年校内作了院系调整,陈泰楷教授出任电机系主任。
1952年春,全国工科院校长会议决定进行全国性院系调整并相继执行。1953年8月,广西大学电机系并入华中工学院(校址在武昌)。全系学生和图书、仪器设备和大部分的教师都合并去华中工学院。当时的陈泰楷、杭维翰、梁鸿飞、叶朗等教授也随去华中工学院执教。另有部分教师调到华南工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长沙中南土建学院(后为湖南大学)、中南矿冶学院、哈尔滨军工学院等。电机系建系至此,风风雨雨十五年,历经沧桑,总共培养了学生511人。在民族危难的年代中,电机系仍能不断发展壮大,办学条件不断得到完善,虽不能与今日情况同日而语,但在当时国内亦堪称上乘。教员治学严谨,学生勤奋好学,教学质量颇高,十五年来,电机系为国家民族的兴亡及后来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造就了许多宝贵的人才。
1953年院系调整后,广西当时便不再有综合性的大学,这对广西的建设和发展非常不利。经过自治区领导向中央请示和积极的准备,经国务院批准,1958年在南宁重建了广西大学,电机系再次获得新生。重建的电机系叫电力工程系(简称电力系)。她和原西大的电机系一脉相承,系主任是从华中工学院调回的杭维翰教授。此外,叶朗教授(当时为副教授)、唐兴祚教授(当时为讲师)也都是从华中工学院请调回来的,还有留学英国的王发庆教授等;另有一部分教师由清华大学、华中工学院、西安交大、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分配来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其中黄克祥同志后来担任广西大学副校长。
复系初时设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简称发配电)和电机与电器制造两个本科专业。1958年秋共招生110人。1959年和1960年分别招生135人和172人。1961年和1962年,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一度停止招生。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1963年又恢复招生,随后三年分别招生41人、41人和69人。1964年9月,电力系与机械系合并为机电系,由杭维翰教授任系主任。文革期间有几年学校处于瘫痪状态,再次停止招生。一九七一年恢复招生,从工农兵中选拔招收大学普通班学员,学制为三年和三年半,同时增设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
1974年春,机电系又分为机械系和电力系。电力系设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和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九七一至一九七六年,共招收了六届大学普通班学员。
1977年恢复大学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入学新生文化基础比较整齐,课程大幅度更新了内容,特别是渗透了计算机在各方面的应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由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配电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自动化的内容不断增加和突出。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乘着科教兴国、尊师重教之春风,电气人发扬优良办学传统,抓住机遇,努力进取,使学院的发展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唐兴祚教授成为当时的电力系的第一位硕士生导师。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九八四年也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第一位硕士生导师是王维亚博士。一九九零年,上述两专业同时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一九九四年起开设了在职研究生班,一九九七年起开设了在职硕士学位班,开始用多种形式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1981年,发配电专业更名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各层次人才需求量大增。为适应这一需求,电力系从1982年起开始招收成人学历教育学员。
1987年,为便于在国内、外交往,经区教委批准,电力系改为电气工程系。为适应电子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九八八年电气工程系创办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根据学校专业调整的要求,该专业于一九九三年四月合并到新组建的计算机科学系。化工系的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本科)从一九九三年六月合并到电气工程系,并在一九九五年与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合并成工业自动化专业。。
1989年设立了成人教育部,负责成人教育的招生和管理工作,促进了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1989年和一九九零年举办了二期专业证书班(电机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1989年起,开始招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专科函授班。1996年开始增办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函授班,1998年开始招收工业自动化专业函授班。1993年开办了成人非学历教育的大专助考班,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两个专业,1995年合并为电气工程专业(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两个方向)。1994年增办计算机应用专业大专自考班。
1993年,在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合并到计算机科学系后,为确保计算机教学的需要,成立了计算机教研室。1994年,出于设备和人力资源共享的考虑,由所有实验室及其人员组建成立独立的实验教研室,实验室不再隶属于其它教研室。
1996年10月5日,广西大学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广西大学进入了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一百所大学的行列,电气工程学科(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电子等主干学科)同时成为学校十二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王辑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同年底,广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决定将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广西大学。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作了重大的机构调整,1997年3月,通过对原有系的合并和改建,成立了17个二级学院。电气工程系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成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党总支也同时改建为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吕祖沛教授任院长,颜卓胜副教授任党委书记。
1997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广西大学的“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学校“211工程”开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作为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电气工程学科将投入500百万元的建设经费,第一期100万元于一九九八年八月到位,用于建设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和计算机监控实验室。
学院成立后,学院内部的机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学院下设两个系电力工程系和自动化系。1997年10月,原广西农业大学的电工及电子教研室合并到学院的电工学教研室。1998年4月,原电工基础教研室、电子学教研室和电机教研室合并成立电工技术教研室。至此,学院的机构设置为:学院下属有行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学生工作组、资料室、成人教学部;设两个系枣电力工程系统工程系和自动化系;南宁市西达电气开发公司。
从1938年广西大学电机系创建,到后来的电力系、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学院在风风雨雨之中已经走过了六十年。
六十年来,特别是1958年学校重建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历届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重建的电气工程学院历经风雨,得到了迅速发展。全院现有实验室18个,办公室及实验室面积近七千平方米,设备仪器固定资产额一千多万元。各个专业的教学实验手段基本齐备。计算机室拥有各种微机、终端50多台;高压实验室装备有进口的100万伏冲击电压发生器等设备;即将建成的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系资料室有各种中外文期刊、资料、工具书5千多种,2.6万册。一九九七年学院自筹经费创建了拥有40多台全新高配置电脑的创新电脑室,可为师生和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上机、培训服务。
学院近几年来在教学和科研这两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教学方面,面向二十一世纪,按照“宽专业、厚基础、强适应、高素质”的要求,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多项教学成果获得了教育部和区教委的奖励,培养出的人才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在科研方面,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纵向和横向并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院共承担纵向、横向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500多万元,获省部级奖励23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300多篇。
为了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使学院的教学科研能跟上国内国际的发展步伐,学院从八十年代开始注意和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先后派出高中级访问学者十几人赴欧、美、澳州各国从事中、短期科研工作。派出公费或自费留学教师14人,有7位获博士学位。同学院建立有科技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关系的国外大学,包括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大学和马里堡大学、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广岛大学和悉尼理工大学等。在国内,同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澳门大学和台湾成功大学等都有密切的来往和合作研究关系。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的卢强教授,美国Alfred大学教授唐建新博士,浙江大学韩祯祥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德树教授等现是(或曾是)学院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世界著名的自动控制专家迈索尔教授曾两次来系讲学和交流,并应聘为我院名誉教授。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