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管理环境 | 提出者 | 斯蒂芬·P.罗宾斯 |
---|---|---|---|
主要含义 | 外部机构或力量 | 包含内容 |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
管理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一般有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内部环境有人力资源环境、物力资源环境、财力资源环境以及内部文化环境。
是组织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它是不以组织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组织的管理必须面对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非政府组织来说,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法令等。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经济环境是影响组织,特别是企业的重要环境因素,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科技环境反映了组织物质条件的科技水平。科技环境除了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外,还包括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资源状况。地理位置是制约组织活动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不同的组织有一般的共同环境,同时也要在一定的特殊领域内活动。一般环境对不同类型的组织均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而与具体领域有关的特殊环境则直接、具体地影响着组织的活动。如企业需要面对的特殊环境包括现有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情况及用户和供应商的情况。外部环境与管理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管理有决定作用。外部环境制约管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无论什么样的管理目的,管理活动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脱离现实环境的管理是不可能成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部环境对管理活动的决定作用。同时外部环境影响管理的决策和方法。当然,管理对外部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是指组织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它是随组织产生而产生的,在一定条件下内部环境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人力资源对于任何组织都始终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的划分根据不同组织、不同标准有不同的类型。比如企业人力资源根据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生产工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三类。物力资源是指内部物质环境的构成内容,即在组织活动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物质条件的拥有数量和利用程度。财力资源是一种能够获取和改善组织其他资源的资源,是反映组织活动条件的一项综合因素。财力资源指的是组织的资金拥有情况、构成情况、筹措渠道、利用情况。财力资源的状况决定组织业务的拓展和组织活动的进行等。文化环境是指组织的文化体系。包括组织的精神信仰、生存理念、规章制度、道德要求、行为规范等。
内部环境随着组织的诞生而产生,对组织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内部环境决定了管理活动的可选择的方式方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组织管理的成功与失败。
组织环境的管理
1. 组织环境定位
采用著名组织理论家汤姆森用环境的变化程度和环境的复杂程度来反映的方法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
有四种典型的组织环境:
(1)相对稳定和简单的环境
(2)动荡而简单的环境
(1)相对稳定但极为复杂的环境
(2)动荡而复杂的环境
2. 组织环境的管理
(1) 组织环境管理的一般步骤
A 了解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
B 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
C 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作出相应反应
(2) 对不同的环境因素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A 对一般环境因素,主要是如何主动适应它
B 对任务环境,应该通过努力加以管理
组织文化的管理
1. 组织文化的建立
组织内的管理人员及其全体员工以 已有的思想为基础,通过组织内部一定时期的实践、加工而逐步形成的。
2. 组织文化的改变
下列条件下,组织文化最有可能发生变化
(1) 发生戏剧性危机
(2)领导层发生变动
(3)组织成立不久且规模较小组织文化较薄弱2100433B
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环境中从事活动的;任何管理也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这个环境就是管理环境。管理环境的特点制约和影响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进行。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随之调整,以利用机会,趋利避害,更好地实施管理。尤其对于行政管理来说,管理环境的影响作用更是不可忽视。这是由行政环境的特点所决定的。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即在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解决开发与环境的冲突,期使经济成长与环境保护达到平衡。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加以纠正,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冲突,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促类形成更发展更进步的新文...
环境管理、环境工程、环境法学、环境经济、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环评教材。可购买到
卓越 当当都可以买到这些书籍
第一章 总则 办公场所是员工从事经营管理的劳动场所,公司努力创造一个...
从管理环境看创业型组织的结构特征
-181- 一、BOT的概念 英文 B0T是 Build-Operate-Transfer 的缩写,含义是“建设 -运营 -移交”,20世 纪 80年代初期到中期,是项目融资发展的 一个低潮时期。在这一阶段,虽然有大量 的资本密集型项目,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寻找资金,但是,由 于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和第三世界债务危机 所造成的影响还远没有从人们心中消除, 因此,如何增强项目抗政治风险、金融风 险、债务风险的能力,如何提高项目的投 资收益和经营管理水平,成为银行、项目 投资者、项目所在国政府在安排融资时所 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BOT 就是在这样 的背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公 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融资方式。在 BOT 方式中,通常由政府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 与非政府部门的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 授予项目公司来承担该项目的融资、 建设、 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
《环境管理学》第一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环境类专业"九五"规划教材。第一版发行了10万册左右,作为高等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本科课程教材,它给读者介绍了环境管理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起到了一定的入门作用。第一版刊印于2000年6月,书中的认识和资料则是1999年甚至是1998年以前的,迄今已有七、八年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在前进,人类社会的认识在深化,人类社会对自己“环境行为”的“管理”也在飞速地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因此,修订第一版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编者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科研成果以及环境管理学领域最新进展全面修订而成的。由于国内外环境管理有了许多新的实践,也由于《环境管理学》的教学有了许多新的实践,因此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作了较大的改动,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明确了环境管理学的学科定位,认为环境管理学在学科层次上与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相并列,都是环境学的分支学科。将环境管理的主体扩展为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其管理对象是涉及环境的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个管理主体和三种行为构成了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还从环境社会系统物质流控制、环境行为调整、环境观念转变三个层次论述了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作用。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将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概括为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吸取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在成熟理论、方法和和范式,进行“管理科学化”,是环境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而提出环境管理的四个基本原理: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共赢原理、冲突协同原理和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
(图)环境管理学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和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分为政策方法和技术方法两大方面。前者是指政府、企业和公众为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而制定和采取的一些制度、规则和手段;技术方法则是为环境管理提供基础和保证的技术方法。
(图)环境管理学
(图)环境管理学
第五章到第八章分别论述了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认为它们是环境管理的四大领域。这四大领域是依据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流动的基础框架而划分出来的,是根据这一基本理论模型构建出来的环境管理内容体系。(图)环境管理学
(图)环境管理学
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环境管理简介”从各国环境管理概况、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环境投资、各国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十章简要介绍了全球环境管理情况。
(图)环境管理学
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除了章节作了很大的调整,内容作了很多的充实与更新外,还在正文之外补充了很多“阅读材料”。补充这些“材料”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正文中的相关内容。
(图)环境管理学
与本书配套的电子教案目前正在编写之中,预计今年9月份左右可以正式出版。本书中的大部分文字、图、表、阅读材料都在电子教案中用更加形象和生动的MS PowerPoint格式重现出来,并制做成分章节的课程教案,以便于授课和学习。另外,还在电子教案中补充了一些阅读材料的详细内容,一些环境管理的典型案例,以及环境管理常用的数据资料。电子教案将为使用本书的老师和同学提供不少方便和帮助。
本书及配套的电子教案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及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使用。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2100433B
纵观近30年的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可以看到资源环境管理已向更深、更广的范围发展。环境概念从水、空气、土壤等自然界扩展到人类、野生生物乃至全球。技术上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移,从单纯的治理向生产工艺渗透,管理手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晶,体现了环境领域的最新发展,合乎国际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同时并重的原则
在资源环境管理时,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利用生态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防止开发过度造成恶性循环。对环境承载力的利用要根据环境功能的要求,适度利用、合理布局,减轻污染防治对经济投资的需求;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核心的原则,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生之前,予以杜绝和防范、减少其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是环境管理的宗旨。
3.系统原则
资源环境管理的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用系统论方法进行资源环境管理有更强的实用性,只有用系统的观点才能对于资源环境一社会经济系统进行调控,才能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4.坚持全过程控制原则
目前,资源环境管理主要针对的是人类的开发建设行为和生产加工行为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产品是联系人类生产和生活行为的纽带,也是人与环境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载体,因此,对产品的生命全过程进行控制,是对人类社会行为进行环境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同时,寻求支持系统,包括数据收集、统计、处理和信息整理等。
5.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资源环境管理符合全民的利益,因此政府有责任用行政手段来限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性利用。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又是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生产要素,为人群生产、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是形成国家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的原则必须是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