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国土资源承载力 | 定 义 | 在一个可预见的时期内,在当时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国土资源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口数量的综合支持能力 |
---|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主要是探讨人口、食物(粮食)和资源(土地)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研究人口消费与食物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具体地说,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土地生产的自然潜力和一定投人条件下,可能生产的食物总量与一定的人均消耗量的总和之比的一个动态估算,即土地人口承载量(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耕地承载力、经济人口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3个方面选取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法明确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运城市1995、2000、2005、2010、2012、2014、2016年7个时段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下降、回升两个阶段;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级处于Ⅳ~V级;2005年是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的转折点.最后分析了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建设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需求量大,而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则成为目前的热点之一。珠海市土地总面积小,土地资源十分有限,随着建设用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运用均方差决策分析法和GIS技术方法,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和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四大角度出发,合理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珠海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五年来,珠海市土地资源各子系统承载力不断提高,相互协调,促使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从2011年的0.2381提升到2015年的0.8396,增幅为0.6015,提升较明显。上述研究有利于加强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认识,促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完善,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获奖序号 |
20190041 |
项目名称 |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贾克敬、祁帆、林良俊、徐小黎、白晓飞、张辉、田志强、朱凤武、马震、张嘉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19-2-31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建设期间,该实验室通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主题功能区建设与空间开发优化、自然资源产权与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进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监测预警等相关制度的制定。
该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课题)5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有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0篇。其中,SCI检索论文89篇。完成省部级以上对策建议126项。其中,有21项对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形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监测预警研究等团队4个;培养博士后29名,出站12名;培养博士127名,毕业49名;培养硕士生90名,毕业22人。超额完成建设计划书提出的培养计划。实验室坚持年报简报制度。坚持开放课题研究,共资助4批次,61项开放课题研究项目。每年开展地球日宣传、实验室开放等科普活动,为普及资源环境管理知识做出了应有贡献。
验收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实地考察、质询讨论的基础上,认为实验室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任务,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挂牌。
该实验室主任付英表示,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将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服务“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拓展重要地区、海岸带资源环境综合研究,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对接“三深一土”战略,使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与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与效益、优化空间布局与提高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结合起来。主动把“三深一土”科学技术创新与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提升科技创新的效能及自然资源治理水平。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部重点实验室办公室、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验收。 2100433B
中文摘要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改变着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配置方式,进而影响着国土资源系统的综合承载能力,尤其是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国土资源超载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土资源系统要素间配置的均衡性,使得国土资源系统的综合承载能力日趋下降,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我国环太湖区域就是一个典型。为此,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承载力以及国土资源单要素承载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地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国土资源承载力的演变机制,并以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较强的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区域国土资源承载力及其优化调控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文章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一是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1)国土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背景;(2)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包括承载力的起源与内涵的演化、承载力研究过程当中出现的承载力定义、应用领域、特性及研究方法等;(3)单要素国土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资源要素承载力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承载力及国土资源单要素承载力研究有待深入的领域,以及开展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必要性。 二是与国土资源承载力有关理论基础的研究。通过对国土资源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结构、功能与承载力关系的剖析,验证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人地系统关系理论在国土资源承载力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国土资源承载力的演变机制,指出国土资源承载力即国土资源承载支撑保障力,由国土资源承载支撑力和国土资源承载压力的对比构成,隶属相对承载力的研究范畴。与此同时,阐述了国土资源系统构成诸要素,如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尤其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因素对国土资源承载力发展、尤其是国 三是选择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较强的江苏省环太湖地区进行国土资源承载力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通过对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的分析,发现:首先,资源环境基础支撑力、社会经济发展获得支撑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并存;其次,农用地数量下降与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并存,土壤点面源污染与水资源的功能性缺水问题并存,环太湖国土资源系统存在结构失衡、功能衰减问题;(2)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要素配置特征表现:首先,1990-2005年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资源、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人口承载力下降;其次,1980-2005年间,社会经济要素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总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但单位GDP的资源负荷和环境负荷下降;再次,1980-2005年间,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负荷先降后升、水资源利用的经济负荷下降;总体而言,社会经济要素发展以损失一定地资源环境要素为代价,但代价趋于减缓;(3)国土资源承载支撑保障力模型的构建及解算研究。首先,承载支撑指数2000年(400.6469)>2005年(213.3174) >1990和1980年(1.7462);其次,承载压力指数2005年(434.22)>2000年(38.22)>1990 (2.89)>1980年(0.17);再次,承载支撑保障指数1980-2000趋于提升,2000-2005年趋于下降,总体而言,1980-2000年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系统处于良性发展态势,2000之后国土资源压力大于其所受支撑力,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大幅度下降; 四是江苏省环太湖地区承载力优化调控研究,具体是:(1)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承载力优化调控研究,即在对国土资源承载力优化调控目标、调控内容概述的基础上,设计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针对江苏省环太湖地区进行基于情景分析的模型解算,发现总体而言,江苏省环太湖地区需要达到更高的经济水平以提高国土资源系统对人口要素、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产生的资源环境压力存在较强区域差异性;(2)基于承载力优化的国土资源整治措施及制度保障研究。首先,指出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国土资源承载力提升现有制约因素及其优势、以及国外环湖国土整治经验模式;其次,提出针对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各环湖区域段的国土资源承载力优化目标,并与各环湖区域段实际情况对比分析,指出各区域目标实现情况的难易,并据此制定环湖国土资源整治的目标区划,包括人口目标区划和经济发展目标区划;再次,指出应从基础性承载力的维育、获得性承载力的保障及承载压力的缓解几方面实现国土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提升,并提出利于承载力优化提升的国土资源整治制度保障措施建议。 全文结论部分着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展望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