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石淼森 编著
出 版 社:中国石化总公司情报研究所
出版时间:1998-3-1
版 次:1页 数:368字 数:264000 印刷时间:2000-2-1开 本:纸 张:胶版纸 印 次:I S B N:9787800436970包 装:平装
本书系统介绍了固体润滑剂及其特征,固体润滑剂的适用场合和选用原则,固体润滑膜的润滑机理及制备方法;并着重介绍了石墨、二硫化钼、高分子润滑材料、金属基复合自润滑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书中例举了大量简单润滑剂和复合润滑材料的制备、应用实例和润滑效果,对固体润滑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本书适用于从事种类机械设计、制造和润滑工作的科研与技术人员,同时可供有关院校师生参阅。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固体润滑的作用
一、固体润滑是高新技术的产物
二、固体润滑发展了润滑技术
三、固体润滑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二节 固体润滑剂的应用场合
一、与润滑油脂有关的场合
二、运行条件苛刻的场合
三、环境条件各异的场合
四、无需维护保养的场合
第三节 固体润滑剂应有的特性
一、固体润滑剂应有的特性
二、使用固体润滑剂的优缺点
第四节 固体润滑剂的种类
一、软金属类固体润滑剂
书 名: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作 者:高宇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0-7-1ISBN: 9787122 085122开本: 16开定价: 22.00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打破传统教材的编...
书 名: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作 者:廖利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1日ISBN: 9787560965895开本: 16开定价: 34.50元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共分...
作者:《乡村庭院设计》编写组 (作者)丛书名: 绿土地快乐生活丛书平装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开本: 32ISBN: 9787533539078条形码: 9787533539078商品尺寸: 20.4 x...
分析了实用型高性能钢蜗杆副润滑技术机理,进行了润滑剂对钢蜗杆传动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技术是实现实用型高性能钢蜗杆副传动的关键技术,为钢蜗轮传动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依据。
结合使用车载式曲线钢轨干式润滑涂覆装置对曲线上股钢轨侧面进行涂油的方法,运用钢轨涂油前、后侧磨观测数据,探讨钢轨侧磨的解决方法,对减少小半径曲线钢轨侧磨,提高线路质量有切实可行的参考价值。
本书系统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润滑技术理论方法的应用。本书共分4章。第1章介绍各类润滑材料的技术特点及适用范围。第2章介绍各类润滑方法、润滑装置的结构原理及应用。第3章介绍润滑系统的维护管理及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第4章介绍典型机械设备的润滑技术及管理要点。
本手册论述了摩擦、磨损与润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知识,润滑材
料及其性能检测和评定,润滑系统的设计和润滑装置,典型零部件及设备
的润滑,密封技术及治漏,机械设备润滑状态的监测与诊断技术,润滑管
理与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并附有润滑技术常用名词术语、图形符号,最新
国内外油品对照及润滑技术常用资料,润滑油、脂产品及试验方法标准目
录等。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实用,是从事润滑技术工作人员的必备工具
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润滑材料与润滑技术在不断更新。实践证明采用先进的润滑材料与润滑技术,可使机械设备在苛刻的条件下持久稳定地工作,提高机械效率与交通车辆的完好率,减少维护及停工损耗,节约能源和减少材料消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引进大量设备和先进技术,同时进口及合资生产的汽车大量增加,许多进口设备及车辆都采用先进的润滑材料及润滑技术,由于国内企业对润滑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对国产新型润滑材料不够了解,致使许多精密仪器设备和车辆的润滑材料仍依赖进口,或用一般润滑材料代替,造成许多设备故障和车辆事故等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机械设计人员、运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对润滑材料的发展不够了解,因而仍采用过时的润滑材料和沿用旧标准,影响润滑技术的更新换代,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和推广先进的润滑技术和润滑材料,这是编写本书的目的。随着世界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国外著名汽车品牌逐渐打入中国市场,中国作为世界汽车制造业大工场的构想将逐步实现。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稳步增加,以车代步,轿车进入每个家庭也即将成现实,有了汽车就必须了解汽车润滑的特点和各润滑部位所用的油脂,以减少故障和事故、保证汽车的常用使用人身安全,让全国汽车爱好者了解汽车用润滑材料也是编者的初衷。全书共分12章,主要介绍新近发展和正在有效应用的各种润滑材料和润滑技术,包括各种矿物型润滑油、合成润滑油、固体润滑剂、金属加工用润滑剂,着重介绍每种润滑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实例。同时以汽车润滑为主线,将汽车发动机、汽车齿轮、汽车自动传动液、汽车制动液等分章节作了详尽的介绍。在编写过程中力求文字通俗易懂、技术上新颖实用,以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考应用,促使中国设备与机车辆润滑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达到节能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但由于篇幅和编者水平的限制,仍难免有所遗漏、不足,甚至错误之处,由衷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