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登记号 |
20140181 |
项目名称 |
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张丽君、喻锋、马永欢、符蓉、张敬波、姜雅、徐曙光、李茂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1-03-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3-01-01 |
任务来源 |
横向委托; |
本项目对国土空间开发形势进行研判,提出国土空间开发的基本理念。构建多层级集战略格局、总体布局和分区指引为一体的国土空间开发体系,在空间开发战略格局方面,更是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多中心网络型国家增长极体系,构建差别化的区域空间开发模式(西部多极核圈域开发、东北三横一纵多核网络开发、中部一核六心网络开发、东部多极核带状开发),实施区域国土空间综合发展引导与管控(陆域九区、海域五区)等路径。运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综合区划方法划定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综合区划;在空间开发差别化指引中采用了国土多功能评价方法,基于多源海量数据(5大类、15小类、180余个指标项),识别不同区域重大的国土利用问题;在城市群竞争力研究中构建了“3D-3E-3I”评价体系,并结合全国消费市场和城市距离,对全国经济空间进行了系统分析等。 2100433B
是上30平方 ,刷8遍也是30平方
房地产住宅项目营销战略研究论文一房地产住宅项目营销战略研究论文第三节 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实例本节以南京市月牙湖花园项目为例,具体说明房地产项目的内外部环境分析。1、栖霞建设集团概况南京栖霞建设(集团)公...
纳入集采的
新世纪以来,上海的城市发展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规划发展背景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归结起来,就是对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要求、对产业发展的创新要求、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2011年6月8日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2011年6月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个规划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的规划。
在中西部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据徐宪平介绍,《规划》确立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这一格局,是在优化提升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础上,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这是结合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的特点和基础,这几年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新变化提出来的,对于保障全国耕地数量质量和农产品供给安全至关重要。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这一战略把国家生态安全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战略任务和发展内涵,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开发理念,对于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必要的“净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同区域绩效考核评价各有侧重
《规划》确定了“9 1”的政策体系。“9”是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民族、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1”是绩效评价考核,即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效引导各地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据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介绍,目前,已经有一些政策开始实施,比如,提出要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力度,从前年就开始做,中央财政拿了120个亿转移到重点生态功能区,用于保障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支出,去年资金增加到250亿。我们将436个县级行政单位纳入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相当于每个县平均得到了接近6000万元的均衡性转移支付。
《规划》对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和划分做了阐述。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类;按层级,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优化开发区域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这类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23个产业带。另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这类地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2100433B
成果登记号 |
20150333 |
项目名称 |
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战略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
主要完成人 |
强 真、刘天科、郝庆、强海洋、贡 泽、孟旭光、吴尚昆、周 璞、张福生、靳利飞、董延涛、陈丽新、董煜、王丹、王步清、刘建芬、郭威、那春光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2-12-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4-12-01 |
主题词 |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国土综合整治 |
任务来源 |
横向委托; |
时代亟需,意义重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的空间统筹不够、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加快推进新一轮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2007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相继承担了部下达的“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研究”和“国外国土规划经验与启示研究”等重大项目,并按要求开展国内国土规划调研与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厚积薄发,研究扎实。本项目工作历时6年,举行学术研讨会10余次,咨询领导和专家50余位,开展大规模调研3次,系统跟踪了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规划工作,编译7份代表性文件/报告(约80万字),最终形成了本报奖项目的系列成果。 创新为上,亮点突出。基于全球视野和“理念-原则-格架-布局-区划-政策”全流程,本项目首次对未来20年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格局与战略进行了前瞻研究,创新是本项目的最大特色和突出亮点。具体表现在: ①基于新经济地理“3D—3E—3I”框架和全国经济空间分析,首次创造性地构建了“四级中心为支撑、五横五纵为主干”的国土空间增长体系和开发格局; ②首次明确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的“四线管控”(发展线、生存线、生态线、保障线)总体布局并实现了空间“落地”,基于最佳空间格局识别技术和网络空间聚类技术识别经济发展核心区,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基础上划定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③基于综合区划、GIS、空间聚类分析等手段,首次系统提出了全域国土“大三分”、陆域九区、海域五区的国土规划区划方案,进一步明确差别化的区域空间开发模式与政策体系。此外,还提出分区重点产业空间引导; ④首次全面跟踪了国外国土规划工作历史沿革,总结出可供我国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启示,形成新时期我国国土规划的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⑤首次全面构建了基于多源海量数据(5大类、15小类、180余个指标项)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浏览、查询检索、统计分析、空间分析、专题制图、指标计算、模型分析等强大功能。 成果丰硕,应用广泛。项目成果在上报国务院《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1-2030年)》和《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国土规划工作的请示》及其附件中都有直接体现,《辽宁省“五点一线”国土开发战略调研报告》上报辽宁省委和国务院。此外,还公开出版专著2部(约50万字),公开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核心5篇),在报纸和内刊发表文章10余篇,印发内部报告2部(约40万字)。项目成果既引起部领导、规划司、调控司等的高度重视,为全国国土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直接参考,也在国土资源管理、规划、科研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为地方国土规划试点提供重要支撑和启发,提升了广东、辽宁、福建、河南、天津、深圳等省市国土规划编制水平,还被广泛应用于中科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促进了我国国土规划与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