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生苔草为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长的苔草,一般4月初返青,早年4月中旬返青,5月至6月开花,7月结果,8月中、下旬种子成熟。于生苦草植株矮小,再生力强/耐家畜践踏、啃食,啃食后生长迅速,耐牧性极高,一般春季生长较慢,夏秋生长迅速。干生苔草能适应青藏高原海拔2300–4200m的高寒气候;喜生;长于海拔2700–3400m的阳山坡、缓坡和平滩,在PH值为7.1––8.6的土壤上都可生长,对水分要求不甚严格,对温度、湿度适应范围也较广。于生苔草具有广泛的抗逆性,抗寒能力强,青藏高原一般冬季最低气温在–30––38℃于失苔草仍能安全越冬,幼苗在春季低温下能正常生长;抗旱能力较强,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抗病虫害的能力也较强,很少有病虫害发生。干生苔草在青藏高原,海拔3200–3300m的滩地或阳坡的草原群落中,一般以优势种或亚优势种出现,与优势种西北针茅(stiPasarePtana)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长芒草(StiPabungeana)等组成针茅草场,一般盖度约为65–75%。在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草场中,以亚优势种或伴生种出现在由芨芨草、紫花芨发草(AchnatherumPurPurascens)占优势的群落中,在草甸草原上,一般散生于各群落中,并以伴生种形式出现。
主要分布于我国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
干生苔草形态特征
干生苔草为莎草科苔草属多年生草本。具细长匍匐根状茎。秆 高4–20cm,基部具紫红色呈网状分裂的枯叶鞘。叶条形,短于秆,宽约lmm,粗糙,边缘外卷。小穗2–3;顶生小穗雄性,棒状,具短梗;侧生小穗雌性,矩圆形或球形,具3–14朵密生的花,无梗;苞片刚毛状或鳞片状,无苞鞘;雌花鳞片卵形或宽卵形,棕色,具宽的白色膜质边缘,脉1条。果囊稍长于鳞片,球状倒卵形,革质,肿胀,褐黄色,有光泽,顶端具短喙,喙口斜裂。小坚果球状倒卵形,有三棱,长约2mm(图71)。
生苔草植株矮小;无异味,地上全株无刚毛、刺毛,叶片丰富且柔软,茎秆细、柔软,质地优良、干生苔草在整个生育期都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各个生育期各类家畜食后均能增膘。营养价值高,是青藏高原上优等放牧牧草之一,是夏秋家畜抓膘的优质草。化学成分见表71。干生苔草由于植株低矮,目前不能栽培驯化。但在青藏高原上是四季放牧利用的优等牧草。于生苔草质地柔软,从返青到枯黄各个生育期内,羊、牛最喜食,马亦喜食;夏秋季马、牛、羊最喜食。地上全株各类家畜都采食。以于生苔草为主的小片天然草场,一般产量不高,亩产青草40-50kg;与针茅所组成的群落亩产青草60-100kg;与芨芨草为优势种组成的群落亩产青草150-200kg。干生苔草可作草坪草种。
门中文名 | 被子植物门 |
门英文名 | Angiospermae |
纲中文名 | 双子叶植物纲 |
纲英文名 | Dicotyledoneae |
目中文名 | 罂粟目 |
目英文名 | Papaverales |
科中文名 | 莎草科 |
科拉丁名 | Cyperaceae |
属中文名 | 苔草属 |
属拉丁名 | Carex |
种中文名 | 干生苔草 |
种拉丁名 | Carex aridula V. Krecz. |
生境 | 生境: 河滩, 火烧迹地, 林中, 山坡 |
海拔下限 | 2400 |
海拔上限 | 4400 |
是否中国特有 | 是 |
是否引种栽培 | 非人工引种栽培 |
国内分布 |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
通过对临时公路干扰下西藏阿里地区温性荒漠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从群落特征、多样性、生产能力和有性更新能力几个方面分析其对干扰的响应和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干扰群落特征具有明显的变化,中度干扰下第一优势种(沙生针茅)重要值增加,第二优势种(轮叶棘豆)下降,群落中开始有新的物种入侵(高原芥、灌木亚菊)。重度干扰下第一优势种(沙生针茅)重要值迅速降低而被高原芥取代,群落特征发生质的变化。中度干扰下群落多样性程度最高,重度干扰下最低。中度干扰下群落生产能力下降显著,地面生物量仅为原始群落的50.97%,经济类群变化不大;重度干扰下群落地面生物量为原始群落的45.14%,同时其经济类群发生显著变化。中度干扰下群落保持了相当的有性繁殖能力,重度干扰则使群落基本丧失了原有的有性繁殖能力。
通过对临时公路干扰下西藏阿里地区温性荒漠草原草地的调查研究,从群落特征、多样性、生产能力和有性更新能力几个方面分析其对干扰的响应和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干扰群落特征具有明显的变化,中度干扰下第一优势种(沙生针茅)重要值增加,第二优势种(轮叶棘豆)下降,群落中开始有新的物种入侵(高原芥、灌木亚菊).重度干扰下第一优势种(沙生针茅)重要值迅速降低而被高原芥取代,群落特征发生质的变化.中度干扰下群落多样性程度最高,重度干扰下最低.中度干扰下群落生产能力下降显著,地面生物量仅为原始群落的50.97%,经济类群变化不大;重度干扰下群落地面生物量为原始群落的45.14%,同时其经济类群发生显著变化.中度干扰下群落保持了相当的有性繁殖能力,重度干扰则使群落基本丧失了原有的有性繁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