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甘肃省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 | 简 介 | 以土木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
学术委员会 | 梁文灏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 | 研究方向 | 结合西部黄土高原 |
梁文灏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教授级高工(院士),研究方向:隧道工程
学术委员会委员
范立础 同济大学,教授(院士),研究方向:桥梁与隧道工程
孙 伟 东南大学,教授(院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材料
李 乔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桥梁与隧道工程
郝际平 西安建筑科学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工程力学
李 宁 西安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岩石力学、冻土力学
康 军 甘肃省交通厅,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刘维宁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地下铁道
徐 岳 长安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道路与铁道工程
俞建宁 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统工程
陈兴冲 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
甘肃省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
结合西部黄土高原、寒旱、盐渍土、高烈度地震区和强风沙区等地域特色,客运专线、地铁、城市轨道交通、重载铁路和高速公路等行业特点,重点建设以下5个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1:桥梁结构的设计、建造及评估主要研究内容
①新型桥梁结构的设计理论及优化;
②大跨度桥梁结构建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③既有桥梁结构状态评估与加固;
④桥梁结构动力学行为分析;
⑤桥梁结构试验技术。
研究方向2: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①黄土和冻土地区隧道与地下工程设计理论及应用;
②岩土与地下结构相互作用理论与应用;
③黄土隧道静、动力分析以及试验技术
④地下结构动力可靠度理论及工程应用
⑤黄土地区大断面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监控及施工技术;
⑥高寒地区隧道防冻害技术
⑦盐岩地区地下结构耐腐蚀及防排水技术
⑧冻土地区桩基础的力学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
研究方向3:道路(铁道)工程设计理论与建造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①湿陷性黄土地区高边坡路基和墩台的稳定性及加固技术;
②黄土区路基路面工程设计理论及应用;
③黄土及盐渍土地区道路工程病害机理与防治技术;
④寒(旱)区路基与边坡加固技术;
⑤黄土区客运专线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
⑥强风沙地区铁路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⑦冻土区铁路和公路防灾减灾技术与应用;
⑧高速重载轨道结构及轨道动力学。
研究方向4:西部高烈度地震区桥梁抗震及防震减灾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①高烈度地震区桥梁结构抗震理论与分析;
②桥梁结构减(隔)震技术与振动控制;
③桥梁结构新型减灾与防护技术;
④桥梁结构抗震试验技术;
⑤桥梁抗震评估及抗震加固技术。
研究方向5:寒旱区土木工程新材料及应用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①盐渍土及寒旱地区耐久性混凝土研究;
②低温早强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
③土工合成材料及工程应用;
④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⑤新型环保材料开发及应用。2100433B
重点实验室以西部(重点是甘肃)特殊自然及地质条件下的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结构为背景,以土木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核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和对外技术服务,促进甘肃省在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创新和成果应用,解决土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高水平技术成果的研发和转化、高起点对外试验和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汇聚和培养,在甘肃省建立起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我现在在的项目是市政道路和桥梁工程,现在手头什么资料都没有,我想咨询一下我都需要购买那些东西,因为之之前接触的是土建,现在不知道该怎么着手。希望大家给我详细一点的回答。都要什么资料和软件,什么软件好用...
道路桥梁更有前景!!在工程单位学工程造价的成为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的可能性几乎为0,而道桥专业这个机会至少有40%以上,而项目经理是成为公司副总直到总经理的必经之道,从职业发展上,道桥专业显然比造价好。...
实习内日记和普通日记一样,包括时间和实习内容。实习内容要注意写自己参与的工作,工程进度,以及心得体会或者收获。
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山西省桥梁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依托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准则,以\"自主创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的运行模式,立足桥梁工程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前沿,结合国家战略和山西防灾减灾的区域特点,就中小跨径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安全运营评估、加固与改造3个方向组织开展应用基础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正>桥梁工程防灾减灾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作为山西省桥梁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依托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准则,以\"自主创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的运行模式,立足桥梁工程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前沿,结合国家战略和山西防灾减
现已成为支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二级学科)、工程力学学科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的重要研究基地。实验室面积3900m2,仪器设备总值 1350 万元。
安徽省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现有研究和技术人员 30 人,其中高级职称 23 人,具有博士学位 18人。
安徽省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1)岩土工程计算理论与施工技术;(2)高层、大跨度结构的计算分析与工程技术;(3)结构振动、稳定及工程防灾减灾技术。
安徽省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课题 108 项,课题经费 3400 余万元。其中,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 40 余项,科研经费约 1100 万元;承担工矿企业、土木工程行业技术服务项目横向科研经费 2300 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2 项。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70 篇。
大型仪器设备
大型仪器设备包括:叠合板力学性能实验装置,八通道电液伺服加载系统,反力墙系统,长柱压力试验机,岩石三轴压力机,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低周疲劳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自动三轴实验系统,探地雷达等。
承担主要课题
我国西部地区深基岩冻结立井壁受力机理与设计计算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01
复合材料结构分析中的辛有限元分形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01
粒料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细观剪切失效行为及其宏观评价实现,2015.01
深部煤岩稳定性量化判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01
两淮煤矿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12.01
采动裂隙岩体渗流突变成灾机理与控水开采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01
超高超大悬挑结构支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安徽省科技平台建设项目,2011.01
安徽铜陵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科学基地协作研究,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子课题,2010.01
深井复合顶板离层分离及稳定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01
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动态力学响应及设计与施工全局优化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01
主要科研获奖
“一扩成井”快速钻井法凿井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务院,2012.11
临江深厚软土地层复杂环境下深大基坑综合施工技术,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安徽省人民政府,2013.01
预应力锚固关键组件技术升级重大工艺改进与应用,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安徽省人民政府,2012.11
钻井法凿井泥浆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安徽省人民政府,2011.12
软土地基新型成套加固技术开发研究与工程应用,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1
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关键技术,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
净径 8.3M 超大井筒穿厚表土钻井法设计施工关键技术与智能监控方法,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
两淮矿区复杂地层条件下深大井筒特殊法凿井关键技术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
超高超大悬挑结构高支撑架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 2100433B
2010年7月立项建设,2013年10月由甘肃省科技厅正式批准挂牌,设有11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科学研究部、技术管理部等部门。
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3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7人,博士7人,硕士18人,平均年龄40岁。实验设备200多台(套),价值1700多万元,面积2900平方米。
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建材原始创新及应用技术研究,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综合技术研究,建筑节能检测评价技术研究,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建筑绿色化综合技术研究。
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承担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EI检索17篇。出版专著5部。编制地方标准、规范、图集10部。获得国家专利33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断热节能复合砌块成套技术等科技成果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厅局级奖3项。专利成果在山东、甘肃、新疆等北方地区转化10多家,专利产品累计销售6亿元,利润1.8亿元。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关企业共计12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主办国内学术会议一次,完成开放研究课题5项。培养研究生3名。实验室正在按照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紧紧盯住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产品开发、成果推广。实验室期待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甘政发〔2006〕79号),规范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加速甘肃科技"para" label-module="para">
第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省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培养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和甘肃省科技发展方针,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甘肃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第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四条 省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五条 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省重点实验室承担。
第二章 职 责
第六条 省科技厅是省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省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和评估、考核办法,组织实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导、支持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二)聘任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三)批准省重点实验室的建立、重组、合并和撤销。
(四)组织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和考核。
(五)对条件成熟、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的省重点实验室,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七条 依托单位是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主体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优先支持省重点实验室,并提供后勤保障以及经费等配套条件,解决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二)负责推荐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
(三)对省重点,实验室进行年度考核,配合省科技厅做好省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和检查工作。
(四)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省重点实验室名称、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等重大调整意见报省科技厅。
第三章 建 设
第八条 申请新建省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一般为已运行并对外开放的各类实验室。
(二)实验室内部管理规章健全、管理科学,已形成高效、合理的运行机制。
(三)拥有若干名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团结进取的高素质科研队伍。
(四)实验场地相对集中,具备开展重大应用基础研究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设施。
(五)依托单位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信誉,能够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
(六)申请组建省重点实验室可以依托一个单位,也可依托多个单位联合申请组建。联合组建省重点实验室的单位需达成切实可行的联合协议。
(七)评估合格的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优先列入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第九条 省重点实验室设立程序:
(一)依据国家和甘肃省的发展规划和优势学科布局,依托单位提出申请并报送《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由依托单位填报《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
(二)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后即进入建设实施期,其所筹建设经费应根据《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要求安排,主要用于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及必要软件等,大型仪器设备应采用招标方式购置。
(三)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应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依托单位在实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应定期向省科技厅报告进展情况。
(四)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建成后,应提交验"para" label-module="para">
第十条 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省重点实验室的后备队伍。培育期为2—3年,培育期结束后评估合格的,进入省重点实验室序列;评估不合格的,自动退出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序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设立程序参照省重点实验室进行。
第十一条 依托企业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的目标是针对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
第四章 运 行
第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第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任期为5年,连任不超过2届。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报省科技厅批准聘任,优先考虑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每年在重点实验室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特殊情况要经省科技厅批准。
第十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负责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管理、人才培养、人员聘任、学术交流、资产和技术管理、环境安全、财务管理、薪酬分配等。
第十五条 学术委员会是省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省重点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计划。
第十六条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少于10人。学术委员年龄不超过70周岁,其中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1/3,依托单位的学术委员不超过1/3。学术委员任期5年,每次换届应更换1/3以上委员。学术委员优先聘任甘肃省科技特聘专家和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委员会会议每2年至少召开1次。
第十七条 省重点实验室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省重点实验室应当注重学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建设,稳定高水平技术队伍,加强研究生培养。
第十八条 省重点实验室实行课题制管理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按省重点实验室发展方向和研究领域,由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由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争取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其他人员,受聘人员相关费用由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负担。
第十九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设立自主研究课题,组织团队开展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少部分课题可由固定人员或团队自由申请,开展探索性的自主选题研究。要注重支持青年科技人员,鼓励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并可支持新引进固定人员的科研启动。
第二十条 自主研究课题期限一般为1—3年。省重点实验室按照“鼓励创新、稳定支持、定性评价、宽容失败”的原则,对自主研究课题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验收。
第二十一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建设成为本领域公共研究平台;并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和交流,参与重大国际、国内科技合作计划。
第二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统筹制定科研仪器设备的工作方案,有计划地实施科研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保障科研仪器设备的高效运转和开放共享,并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实施数据共享。
第二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开展经常性、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第二十四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和加强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要加强室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要公开透明。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二十五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省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署省重点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与合作。
第二十七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科学普及,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
第二十八条 省重点实验室的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重组、撤销须经省科技厅审核批准。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二十九条 省重点实验室应当在每年1月31日前向省科技厅报送上年度工作总结和本年度工作计划。
第三十条 依托单位应当每年对省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报省科技厅。
第三十一条 在年度考核的基础上,省科技厅根据《甘肃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办法》(甘科计〔2009〕16号)每3年对省重点实验室组织1次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对评估为优秀的省重点实验室,给予连续支持,符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的,优先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对评估不合格者,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予以撤销。
第三十二条 省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类评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和依托企业、转制院所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按照各自的运行特点制定评估细则,进行分类评估。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省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甘肃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Gansu Province(依托单位)”。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甘政办发(〔2002〕69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