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

气缸盖是 GDI 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尤其是缸盖中燃烧室部分及气道结构对气流运动、混合气形成、火焰传播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气管

对于采用分层燃烧模式的GDI发动机,为了增加进气充量及增强进气滚流,不但对进气管的管径、管长、谐振腔的容积有特殊的要求,而且往往增加可变滚流和可变管长等结构。这样不但进气管结构变得复杂,制造成本较高,而且性能开发和匹配标定的难度也较大。而对于同时采用涡轮增压的缸内直喷发动机来说,由于进气增压的作用,在发动机大部分工况下进气管内均为正压,一般可达 0.2MPa 左右,对进气管的强度要求高,同时发动机本体或整车需要另外增设真空泵满足系统对真空度的需求。

高压油泵

GDI 发动机的喷油压力一般在 10-15MPa 左右,以保证燃油雾化质量及合适的贯穿距离。高压油泵一般由安装在进气凸轮轴上的 4 山凸轮驱动,升程在 2.5-4mm 之间,升程对高压油泵的选择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冷起动时直喷系统的建压时间,升程需根据发动机性能需求、滚轮挺柱寿命、驱动凸轮型线及制造工艺等因素综合设计,一般 3.5mm 左右的升程即可满足使用需求。

喷油器

喷油器是直喷系统的核心部件,喷油器在燃烧室内的布置方式、喷嘴结构形式、油束的喷雾形状都直接影响燃油的雾化、油气混合及燃烧过程,最后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另外喷油器喷嘴置于燃烧室内,受燃油品质量影响较大。如果燃油的油品质不好,燃烧不充分,极易生成积碳并堵塞喷嘴,影响喷雾质量及喷油器自身的寿命。

活塞

缸内直喷发动机的活塞顶面形状对燃烧室内气流的运动及混合气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缸内直喷发动机都将活塞作为关键部件进行重点的设计和开发。无论是壁面引导、气流引导还是喷射引导,都需要特殊的活塞顶面凹坑相适应,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油气混合效果,形成油气浓度的均质分布或梯度分布,保证燃烧的顺利进行。

缸内直喷技术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黄铜直喷 KL317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广州快乐之家园艺
取源部件 品种:压力表弯;公称直径DN(mm):2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沃德

13% 杭州摩顶建材有限公司
取源部件 品种:压力表弯;公称直径DN(mm):2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埃美柯

13% 杭州珍宝机电有限公司
直喷喷咀(光面) 型号:WL-P1206;品种:开式头;规格型号:1″;规格:WL-P1206;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利普曼

13% 北京新实科技有限公司
直喷喷咀(不锈钢面) 型号:WL-P1207;品种:开式头;规格型号:2″;规格:WL-P1207;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利普曼

13% 北京新实科技有限公司
直喷喷咀(光面) 型号:WL-P1219;品种:开式头;规格型号:WL-P1219;规格:WL-P1219;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利普曼

13% 北京新实科技有限公司
直喷喷咀(光面) 型号:WL-P1210;品种:开式头;规格型号:3″;规格:WL-P121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利普曼

13% 北京新实科技有限公司
收费技术 接口板、空气开关、避雷器、布线架、机柜等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13% 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技术工日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深圳市2022年11月信息价
技术工日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深圳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技术工日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深圳市2022年6月信息价
技术工日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深圳市2022年5月信息价
技术工日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深圳市2022年3月信息价
技术工日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深圳市2022年2月信息价
技术工日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深圳市2022年1月信息价
技术工日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工日 深圳市2021年6月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缸内直喷电控汽油发动机实训台 风向标/大众TSI|2台 2 查看价格 永嘉思源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全国  市 2018-04-08
取源部件 取源部件|38套 3 查看价格 江苏红昇仪表有限公司 江西  南昌市 2021-11-26
取源部件 取源部件|2套 3 查看价格 广州市正安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2014-08-12
入党誓词(10mmPVC直喷) 入党誓词(10mmPVC直喷)|1个 1 查看价格 佛山市港艺广告有限公司 广东  阳江市 2022-07-19
制度牌(10mmPVC直喷) 制度牌(10mmPVC直喷)|2个 1 查看价格 佛山市港艺广告有限公司 广东  阳江市 2022-07-19
(会议室)制度PVC造型(10mmPVC直喷) (会议室)制度PVC造型(10mmPVC直喷)|3个 1 查看价格 佛山市港艺广告有限公司 广东  阳江市 2022-07-19
直喷 ZP/8MM,材质:铜、8MM|355个 1 查看价格 深圳市易绿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江门市 2017-08-25
(楼梯2)党建PVC造型(10mmPVC直喷) (楼梯2)党建PVC造型(10mmPVC直喷)|1个 1 查看价格 佛山市港艺广告有限公司 广东  阳江市 2022-07-19

缸内直喷技术工作原理

FSI技术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燃烧模式,即均质然烧模式和分层燃烧模式。均质燃烧模式是指在进气行程后期向燃烧室内喷入燃油,在进气行程与压缩行程中完成与空气的充分混合,并在点火时刻使缸内形成较为均匀的混合气,确保稳定点火。分层燃烧模式是指在压缩行程喷入燃油,随着压缩行程的进行,燃油与空气混合,直至点火时刻,从火花塞处至缸壁,燃油浓度由浓到稀,保证有效点火,火焰传播也正常,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

直喷发动机燃油和空气混合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喷射引导、壁面引导和气流引导,具体见图中a、b、c 所示。发动机的喷油器设计在缸盖顶部,火花塞设计在发动机的侧面,此种方式称为喷射式引导,在火花塞周围易形成较浓的混合气,这种布置方式比较适合于分层稀薄燃烧,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壁面引导方式是喷油器侧置,火花塞顶置,通过活塞顶部的特殊形状引导油束运动并与空气混合,此种方式可以在火花塞周围形成较大面积的可燃区域。气流引导方式同样采用喷油器侧置、火花塞顶置的形式,利用进气时形成的滚流强化油气混合。壁面引导方式和气流引导方式结构形式相似,多用于均质燃烧模式,可以由传统的 PFI 发动机转化而来,可以实现与 PFI 发动机共用燃烧室及缸盖毛坯,进而实现发动机的平台化和模块化。

燃烧系统

燃烧系统的开发是 GDI 发动机开发的核心部分,如何提高容积效率,增强系统的抗暴性,并能够实现高效的、快速的燃烧,同时兼顾在分层燃烧模式和均质燃烧模式下的燃烧稳定性,对 GDI 发动机的燃烧室形状、喷雾形态及气流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燃油系统

GDI 发动机燃油喷射压力在 10-15MPa 左右,最大可达 20MPa,远高于 PFI 发动机 0.3-0.4MPa 的燃油喷射压力,对高压油轨的材料和可靠性要求较高。另外喷油器直接深入燃烧室内,工作温度在 500-1100℃,而喷嘴的孔隙为微米级,汽油中硫燃烧形成的硫酸盐类化合物及芳香烃燃烧不完全形成的黑色碳烟易堵塞喷嘴,影响雾化效果,加大喷油噪声。同时燃油系统压力高,各部件的磨损增加,导致润滑效果下降。

排放及后处理系统

GDI 发动机采用分层燃烧模式时,由于在压缩行程后期喷入燃油,燃油和空气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混合,使得燃油蒸发慢,同时形成的可燃混合气在燃烧室内分布很不均匀,存在部分区域的油气浓度偏大,进而在这些区域产生的 NOx 增加。另外,GDI发动机的大部分运行工况都处于部分负荷,燃烧经常在过量空气系数较大的条件下进行,导致排气中含氧量较多且排气温度较低,在中、小负荷时 HC、颗粒排放物增加,三元催化器达不到最佳的转化温度,对氮氧化物的转化效率低,难以满足严格的排放法规。

电控系统及标定

GDI 发动机对电控系统要求高,为了达到均质燃烧或分层稀薄燃烧所要求的喷雾质量、灵活的喷油定时和点火正时,实现不同燃烧模式下转矩的平顺过度,需采用精度高、响应快的柔性控制策略,开发和标定难度大,标定周期长,一般需要 8-10 个月。

增压系统

对于匹配有涡轮增压器的 GDI 发动机,进气经废气涡轮强制性增压后,压缩过程和燃烧时,燃烧室的温度和压力都会大幅增加,爆燃倾向增大,而降低压缩比又会造成燃烧不充分,性能指标下降;另外由于发动机转速高,空气流量变化较大,易造成涡轮增压器反应迟滞,致使低转速工况动力性不足,同时涡轮易积碳,增加噪声及影响可靠性。

不规则燃烧现象

采用增压直喷技术后,发动机的热负荷和爆发压力相比 PFI 自然吸气发动机有大幅提高,爆震倾向加大。同时也存在扩散燃烧现象和早燃现象,扩散燃烧引起碳烟排放,而早燃则引起破坏性更强的超级爆震,这些都需要在开发中引起关注。

缸内直喷技术关键部件常见问题

  • 柴油发动机电喷和缸内直喷区别

    柴油车电喷已经普及了,电喷车就是共轨车,电喷车将喷油嘴改成喷油器体总成,由电脑板控制每个缸的喷油时间和喷油量,使用一个高压喷泵供油。雾化效果更好了减少尾气排放量。直喷车每个缸使用一个喷油嘴供油,喷油量...

  • 怎样保持鱼缸内的清洁

    有用过滤系统嘛?!买一些硝化细菌(最好质量好一点,观赏鱼店都有卖的),倒在过滤系统附近,如果有底沙,也可以倒一些在鱼缸里各个地方。这样水就很容易干净清透了。清道夫之类的没什么意思,他只会吃其它鱼吃剩的...

  • 鱼缸内滤效果怎样?

    过滤一般不间断运行。内过滤的话,建议在过滤盒底部加多个气泡条,增加生化过滤效果。另外缸内鱼的数量以每1升水养1公分体长鱼为准放养,以100X40X30的鱼缸装水100升为例,可以放5公分体长(不含尾鳍...

缸内直喷技术关键部件文献

缸内直喷发动机传感器处理电路模块的设计 缸内直喷发动机传感器处理电路模块的设计

格式:pdf

大小:122KB

页数: 未知

评分: 4.3

针对电控缸内直喷发动机(GDI)的特点开发,分析了GDI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了直喷发动机电控单元的硬件系统,研究中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

立即下载
高压缸内直喷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综述 高压缸内直喷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综述

格式:pdf

大小:122KB

页数: 3页

评分: 4.5

介绍高压缸内直喷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和原理。结合技术要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总结对用户的经济效益和意义。

立即下载

缸内直喷

在众多划时代意义的发动机技术中,汽油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简称GDI)是一项值得浓墨重彩的创新技术,主流车企也在越来越多地将汽油缸内直喷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全新产品上。那么这项技术究竟源于何时?它又具有哪些独特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历史回顾与解析。

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展历史

1955年,世界首款搭载具有缸内直喷技术四冲程汽油机的量产车型——奔驰300SL诞生,这部代号为M198的3.0L直列六缸发动机首次运用了博世提供的机械式汽油缸内直喷系统,约160kw的最大输出功率与当时普遍采用化油器的同排量汽油机相比,这样的动力水平几乎整整高出一倍!并且油耗也降低了约10%。

由于燃油加压系统和喷油器并未相互独立(当时电控技术尚不发达,无法实现类似今天这种高压油泵将汽油加压后送入共轨,再由电磁阀或压电式喷油器独立控制喷油时刻和喷油量的方式),通过曲轴驱动的高压油泵一旦给燃油加压就必须随即喷入汽缸,而这种特性带来的直接弊端就是从发动机熄火到完全停止转动的这段时间内,注入汽缸的汽油并不能被燃烧掉,而是顺着缸壁流入油底壳将机油稀释,所以一些300SL每行驶约1000英里(约合1610公里)就需更换机油。

50-70年代,缸内直喷技术基本没有明显进步

可惜在之后的几十年内,车用汽油直喷技术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但其间依然有一些厂商曾致力于过此项技术的研究,其中包括AMC(American MotorsCorporation美国汽车公司)和福特。

福特在1958年就提出“PROCO”(Programmed Combustion,直译为编程燃烧)计划,特别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福特又进一步加快该计划的研究。当时采用的方案是将浓混合气和稀混合气分别喷入汽缸实现顺序燃烧。根据采用此技术的Crown Victoria验证,“PROCO”发动机大约可以实现20%的节油效果,只是这项技术最终由于电控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过高、氮氧化物排放不达标等一些原因而被搁置下来。

三菱是现代缸内直喷技术的先行者

得益于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汽油缸内直喷技术中关键的电控环节有望得以突破。1996年,三菱汽车在当时现有型号为4G93的1.8L发动机基础上首次加入了电控汽油缸内直喷系统,率先发布了世界首款具有现代技术的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并将“GDI”申报为注册商标,而这款GDI发动机被用于日本销售的戈蓝轿车及欧版Carisma。

由于早期出现的GDI发动机并不完全成熟,其节油优势并未得到明显体现,并且排放方面也存在不足,因此并未能收到良好的市场反应。随后,三菱汽车继续改良其GDI技术,陆续推出了融入此项技术的6G74和4G15等一系列机型。三菱的各款GDI发动机发布五年后产量已达百万台。

日产/丰田等汽车企业相继发布缸内直喷技术

1997和1998两年间,日产及丰田陆续发布了自家“NEO-Di”和“D4”直喷技术,直到1999年,雷诺才发布欧洲首款具有汽油直喷技术的发动机。相比之下,同期的一些其他欧洲车企则走了捷径:PSA集团向三菱购买了GDI技术用于自家EW10汽油机,并取名为“HPi”技术;与三菱Carisma共享平台的的第一代沃尔沃S40/V40则是直接搭载了具有GDI技术的4G93发动机;而作为当前广为人知的大众FSI汽油直喷技术,据称在当时研发过程中也是向丰田公司寻求了技术合作。由此可见,在现代汽油缸内直喷技术发展上,日本车企无疑充当了先行者的角色。

首台结合涡轮增压和缸内直喷技术发动机源自三菱

2000年,世界首台结合废气涡轮增压和汽油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动机同样诞生于三菱,这台机型依然基于4G93发动机研发而来,仅搭载于帕杰罗iO五门车型,最大功率118kw/5200rpm,最大扭矩220N.m/3500rpm。相比2005年推出的大众第二代EA888系列1.8TSI发动机,这部面世时间早了五年的首款直喷增压发动机在账面数据上并未弱势多少。

技术特点

简单了解了缸内直喷技术的发展史,很多人肯定会更加想知道为什么主流汽车企业都在积极研发并量产这种发动机技术,它能给车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要回答这些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在发动机燃油系统供油技术的原理,以及它们存在的问题。

原因一:化油器并不能精确控制油气混合气

很多年轻人估计对“化油器”很陌生,甚至从未听说过,在80-90年代中国道路上绝大部分车型都是使用“化油器”的汽油发动机。最早时候,汽油是通过化油器与空气进行混合。

对于化油器式发动机而言,被吸入发动机进气管的空气流经喉管时因横截面积减少而流速增加,因此产生负压将汽油从设在此处的化油器喷口中吸出,汽油进入喉管后被高速气流雾化随之蒸发,由此形成油气混合气。这种早期的化油器式发动机因为没有任何电控反馈和执行系统,所以无法对混合气浓度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导致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均不太好,加上喉管本身对进气气流的阻碍,动力性也被限制。

原因二:推出“电控化油器”同样不能实现精确控制

尽管其间还出现过电控化油器的案例,如丰田22R发动机,但也只是通过对阻风门(一种化油器发动机上才存在的阀门,通过其开闭实现对喉管处真空度的调整进而改变混合气浓度)和节气门的电子控制来实现特定工况下的混合气大致调节,并不能实现精确控制。

为了解决化油器的靠负压吸出形式效率不高的弊端,供油技术变为经油泵加压后通过喷油器正压喷出形式。因为取消了化油器中的喉管设计,使得进气更加顺畅,并且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供油准确性。根据喷油器形式区分,可分为电控汽油喷射和机械汽油喷射两种,而根据喷油器数量和位置区分,则分为单点式和多点式。

原因三“供油不均”同样注定单点电喷技术只是一个过渡

相比之下,能够实现相对精确计量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则更有优势。早期出现的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单点电喷系统,这种电喷系统仅在节气门处设有一个电控喷油器,油雾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之后才分别进入每个进气歧管。由于从喷油器到汽缸之间的距离较长,相当一部分未汽化完全的汽油会附着在进气管壁面上,从而不能及时进入汽缸,而且也无法确保混合气在各缸之间的平均分配。

一汽大众曾少量组装的都市高尔夫、奇瑞最早生产的SQR7160轿车以及南汽曾推出的英格尔均采用了单点电喷系统,早期国产仿丰田4Y发动机也曾匹配过这种电喷系统。

为了改善各缸之间的供油平衡,上述单点电喷系统逐步被多点电喷系统所取代。多点电喷系统是将喷油器分别设置在各缸进气歧管或进气道处,从而实现各缸独立供油。最初诞生的多点电喷系统采用同时喷射策略,接到喷油指令后,无论对应的进气门处于开启或关闭状态,所有喷油器均同时喷油,这样就使得进入各缸的混合气混合程度并不均匀,容易出现某些汽缸碳氢化合物排放过高的情况。为了改善这一情形,后来又出现了两缸一组的分组喷射模式,而最终则是进化到根据点火顺序而决定各缸单独喷油时刻的顺序喷射方案。

尽管位于缸外的汽油喷射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和先进的阶段,但其一些固有特性依然无法得到改变。对于进气道喷射方案而言,其喷射压力较低,仅有3~5bar,在此压力下喷射出的燃油颗粒直径约为150~300μm。相对于缸内直喷能达到的150~300μm的燃油颗粒而言,仅有极少部分可以在进入空气的短暂时间内蒸发,更多部分则是被直接喷射到进气道壁面和进气门背面形成液态油膜。这部分液态油膜则主要是通过燃烧室经缸盖传递来的高温以及气门叠开(发动机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时倒灌至进气道的废气带来的高温才得以汽化并与空气形成混合。

冷机启动时会有不少碳氢化合物排出

这种油气混合模式在热机稳定工况下并无问题,但在车辆突然加速转速迅速攀升时(喷油量加大且燃油蒸发时间缩短)以及冷机启动状况下,则无法保证当前所需的油气混合气供应,此时只能以过量喷油的方式来临时性满足工况需求。这样导致的后果便是大量未经燃烧的碳氢化合物随尾气直接排出,不仅浪费了燃油,同时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冷机启动时三元催化器尚未达到工作温度,因此排放问题更为突出。

缸内直喷技术的原理能解决电喷的诸多不足

汽油缸内直喷技术就可以规避上述问题的产生,汽油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喷油压力普遍在100bar以上,甚至可高达200bar,喷射出的燃油颗粒直径明显缩减,仅为20μm或更小。这种微小油滴可在极短时间内得到迅速蒸发,因此大大加快了油气混合气的生成速率,冷启动排放问题得以改善,同时还避免了进气道喷射中那种依靠壁面油膜蒸发导致混合气浓度不能精确控制的状况,在车辆瞬态工况改变时可做出及时响应,即油门响应性更好。

缸内直喷技术需要一台额外的供油装置

缸内直喷需要高压油轨等一系列附件

汽油缸内直喷技术,就是将汽油像柴油那样直接注入汽缸,这是相对于前面所说电喷等缸外喷射而言的。相比缸外喷射系统,缸内直喷系统主要增加了一套高压供油装置,同时喷油器也因为要适应极高油压以及汽缸内恶劣工作环境而做出调整。汽油缸内直喷系统的供油过程为:汽油被低压油泵从油箱内抽出,经低压油管进入被凸轮轴驱动的高压油泵进行加压,加压之后的高压汽油经高压油管到达高压油轨,经过压力调整之后送入各缸喷油器,然后根据各缸工作需要从伸入燃烧室内部的喷油器末端喷出,而这整个过程的一切指令均由发动机电控管理单元发出。

缸内直喷进一步提升了发动机的效率

缸内直喷发动机热效率相对更高

众所周知,提高压缩比是提升汽油机热效率的有效途径,但限制这一途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爆震。爆震是指在压缩行程中,燃烧室温度升高导致火花塞尚未点火混合气就已自燃,燃烧火焰异常传播致使发动机出现功率下降、油耗上升以及异常抖动等不良工况的现象。

对于高压缩比汽油机而言,压缩行程末端温度更高,更容易促使爆震现象的产生,而汽油缸内直喷技术恰好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注入汽缸的液态汽油汽化蒸发的过程可以大量吸热,使得压缩行程结束时的混合气温度显著降低,所以压缩比将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为什么涡轮增压要与缸内直喷相结合?

若是在进气过程中进行喷油,进气温度也会随之降低,充气效率则将相应提高。由于经过增压器加压的空气即便在通过中冷器冷却之后依然会有较高的温度,因此直喷汽油机的这一特性对于增压发动机更为适用,事实上我们也能经常见到增压发动机与缸内直喷技术配合使用的案例,如大众TSI、福特EcoBoost、PSA THP等。

缸内直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稀薄燃烧”

提到稀薄燃烧首先需要说明空燃比的概念,理论上讲,只有14.7单位质量的空气与1单位质量的汽油混合时,即空燃比14.7:1,才能实现完全燃烧。然而根据研究发现,空燃比大于这个理论值时,通常稀薄燃烧模式下空燃比会高于25:1,也有达到65:1或者更高比值的情况,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会得以提高,其原因在于:

1、燃油在过量空气环境中可以实现充分燃烧;

2、稀薄混合气绝热指数较高,同时燃烧又主要在燃烧室中央进行,通过汽缸壁面散失的热损失较少;

3、稀薄燃烧过程温度较低,热量散失同样因此减少;

4、所需空气量大,节气门开度可相应加大,泵气损失降低。

尽管有着省油的优势,但空燃比太大的过稀混合气并不容易被点燃,于是人们想到了采用先点燃局部浓混合气,再借其火焰引燃周围稀混合气的分层燃烧方式。正是由于汽油缸内直喷技术可在进气及压缩行程内进行任意时刻喷射及多次喷射的特性,因此可实现上述混合气由浓至稀的分层分布,以达到稀薄燃烧的效果。

实现混合气分层两种方法:特殊机械设计或多次喷射

对于直喷汽油机,在燃烧室中形成分层混合气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压缩行程后段,喷油器开始向汽缸内喷射汽油。由于进气道和活塞顶部的特殊设计,使得空气在活塞上行过程中于燃烧室内形成预定滚流,喷出的油束遇到空气滚流之后,外层迅速形成较稀的油气混合气,而滚流中央包裹的较浓混合气则被推向火花塞,从而形成由内向外的分层混合气,实现稀薄燃烧。这种方式需要对进气道和活塞头部进行特殊设计,90年代的三菱GDI技术以及大众早期用于Lupo的FSI技术均为这种形式。

通过单个工作循环内多次喷油的方式也可实现混合气分层

第二种则是当前采用较多的多次喷射方式。喷油器在进气行程即进行第一次喷油(前文已经说过,此时喷油也可以降低进气温度,提高充气效率);压缩行程,第一次喷出的燃油已经形成均匀的稀混合气,此时进行第二次喷油,使燃烧室中央区域混合气加浓;待活塞临近上止点时,通过加大量喷油量以在火花塞周围形成可燃浓混合气,同样实现了混合气分层分布,而且活塞头部也无需特殊设计。如今奔驰CGI技术以及宝马汽油直喷技术等采用的正是这种形式。

缸内直喷技术弊端制约它的普及

尽管采用汽油缸内直喷的稀薄燃烧技术在提升燃油经济性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负面效应。

弊端一:压缩行程末端喷射的燃油由于时间太短并不能得到充分汽化,导致碳氢化合物及碳颗粒排放会增加;

弊端二:燃烧室处于富氧环境,易产生氮氧化物;

弊端三:燃烧温度较低,三元催化器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工作温度,对有害介质的转化不完全;

弊端四:废气中大量残存的氧气会降低氮氧化物的转化效率;

弊端五:对于油品适应能力差,汽油中的硫会毒害氮氧化物催化装置。

因为缸内直喷特点导致它在排放等方面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正是这些短处也导致了稀薄燃烧技术不能在中国地区得大范围普及。

总结:

虽然汽油缸内直喷也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在减少特定情况下碳氢化合物排放、降低油耗以及提升动力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且研究表明,增大EGR(废气再循环)程度以及通过VVT系统的调节,同样能够实现接近稀薄燃烧的节油效果,并且尾气处理也会更加容易。

内燃机技术经历百余年发展至今,已经在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能及运转平顺性等各方面有了质的飞跃,然而现今绝不是内燃技术发展的顶峰和终点。随着油耗及排放法规的进一步严格,各种应运而生的技术方案势必会将未来内燃机热效率及排放水平方面提高到新的层次。

其实,德系车坚守粘度30的机油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德系车大面积使用涡轮增压和缸内直喷技术,对机油的粘度有较高的要求,粘度30的机油比粘度20的保护更好。

德系车使用20机油相对30机油来说,可能会有1-2%的油耗改善,对于个人车主来说,节省的费用实际非常有限。

机油粘度用的太稀,比如车辆应该用5w-30,你用车了5w-20。发动机可能会出现烧机油的情况,发动机的机油会消耗,如果消耗达到机油液面的最低线,还没有及时添加机油,会造成发动机的损害。

德系汽车烧机油是普遍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德系车烧机油现象的确是普遍出现的,不仅宝马奔驰都在烧,迈巴赫大众保时捷都在烧机油。

德系车对发动机气缸的加工工艺,其发动机气缸壁在显微镜下呈现为网状形(平时由肉眼看气缸壁都是光亮的),这每个细小的网孔都是存机油的“小油库”,活塞在气缸中上下运行工作时要比平面气缸壁的润滑性能更好,这也就将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的磨损降到了最低。

不过有专家指出,德系车对发动机气缸的加工工艺是存在缺陷的,德国车的发动机一旦过多时间处于怠速状态,这样的发动机的停留在气缸网孔的机油较多,烧掉的机油现象很是明显多于日系车等车型。

而相较而言,日本车普遍被认为不烧机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动机设计的问题,由于日系发动机的活塞环构造弹性大,容易把积碳清理干净。由于没有像德系车发动机气缸的那些网状孔,所以气缸壁磨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总结对于日系汽车而言,使用低粘度机油可以使机油的流动性变强,能迅速的到达摩擦表面,不过低粘度的机油也使得抗磨性能降低,形成的油膜容易被破坏,对发动机零件造成磨损。使用20粘度的机油,跨度最多用到30的油,如果跨度太大,用到40或以上粘度的机油,一个发动机噪音大,甚至发动机抖动,同时机油损耗也大,导致一些异常情况。

而对于德系汽车而言,使用高粘度机油可以保证涡轮动力的同时,也能减少机油窜入发动机的机率,但由于机油粘度的增高,也造成机油的流动性缓慢,机油不能及时的补充到摩擦表面,同样的也会造成发动机零件间的磨损。

TSI发动机的缸内直喷技术使雾化喷入的燃油与进气得到精确、充分、均匀的混合,并充满整个气缸,全工况实现均质燃烧。燃油充分燃烧,也就充分发挥了每一滴燃油所储存的能量,使发动机产生高动力输出,并且发动机动态响应好,同时,燃油消耗也保持在较低水平。

关于分层燃烧:分层燃烧属于"稀薄燃烧",也就是燃油少,空气多,为降低油耗带来一定好处。数年前,大众汽车在欧洲市场销售的车型上曾经用过这一技术。而如今,大众汽车的TSI发动机已经不再使用分层燃烧了。其原因是:"稀燃"会导致排放中氮氧化物的增加。另外,TSI发动机采用了增压、提高压缩比等有助于提高动力的技术,使缸内燃烧温度有所升高,同样也会导致氮氧化物排放的增加。为此,就要增加废气后处理系统来降低排放。而这样的后处理系统对燃油质量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会导致消费者使用成本增加。所以,相对于后处理系统增加的成本,分层燃烧技术所节省的燃油就显得不划算了,因此,"分层燃烧"技术已经不再应用。大众汽车的分层燃烧技术仅在欧洲境内销售的车型上使用过(因为欧洲市场上销售的燃油的硫含量低),而出口到其他国家的车型都没有采用过"分层燃烧"。

缸内直喷技术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