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2%~5%硫酸钠溶液洗胃,导泻。就医。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对眼睛、粘膜和皮肤有刺激性。急性中毒多为误服所致。出现流涎、恶心、腹痛、腹泻、脉缓,脉律不齐,血压下降,可因呼吸肌麻痹、严重心律紊乱而死亡。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该品助燃,剧毒,具刺激性。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过锰酸钡1448
发生触电事故时,在保证救护者本身安全的同时,必须首先设法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然后进行以下抢修工作。(1) 解开妨碍触电者呼吸的紧身衣服。(2) 检查触电者的口腔,清理口腔的粘液,如有假牙,则取下。(...
(1)发现有人触电应设法使其尽快脱离电源。 (2)使触电人脱离电源的同时,还应防止触电人脱离电源后发生二次伤害。如应采取措施预防触电人在解脱电源时从高处坠落。 (3)使触电人脱离电源后,若其呼吸停止,...
造成枯萎的原因会有很多种的哦,不一定就是缺水引起的。我们一般在处理时都是要先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的,不过看情形你的应该就是属于暴晒引起的吧,还有就是浇水时间没选对,当它受了一天的暴晒后突然浇水降温就如...
技术说明书编码:2373
CAS No.:1448
分子式:Ba(MnO4)2
分子量:375.22
危险特性:强氧化剂。遇硫酸、过氧化氢发生剧烈反应。与有机物、铵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受热或经摩擦、震动、撞击可引起燃烧或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氧化钡、氧化锰。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密闭型防毒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硫酸、铵盐、乙醇、过氧化氢、还原剂、甘油接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应与硫酸、铵盐、乙醇、易(可)燃物、过氧化氢、还原剂、甘油、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主要成分:
外观与性状:紫褐色至黑色有光泽的结晶或粉末。
pH:
熔点(℃):200(分解)
沸点(℃):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3.77(2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意义
临界温度(℃):无意义
临界压力(MPa):无意义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无意义
引燃温度(℃):无意义
爆炸上限%(V/V):无意义
爆炸下限%(V/V):无意义
溶解性:溶于水。
主要用途:用作干电池的原料、强消毒剂及用于高锰酸盐的制造。
其它理化性质:
稳定性:
禁配物:硫酸、铵盐、乙醇、易燃或可燃物、过氧化氢、强还原剂、甘油。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在规定的处理厂处理和中和。破损容器禁止重新使用,要在规定场所掩埋。量小时,用含有50% 以上漂白剂的稀碱液(PH=10~11)处理。通过漂白剂的加入速度控制反应温度。若必须,调节PH值。静置一晚,小心将PH调至 7 ,反应可能放出气体。滤出固体做掩埋处置。通过加入硫化物沉淀重金属。
废弃注意事项:
危险货物编号:无资料
UN编号:51050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无资料。
运输注意事项: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醇类、易燃物或可燃物、氧化剂、还原剂、醇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急 救 措 施 建筑工地任务重,工程繁多,条件简陋,各种突发性疾病和意外伤害事故常有发生。以下介绍几种 现场应急处理要求和方法。 一.高热(体温 39℃以上) (一)物理降温 1.用冰袋敷头部; 2.酒精加冷水擦拭病人颈部、腋下、腹股沟; 3.多喝冷开水或冷饮; 4.用井水浸浴。 (二)即送医院诊治 二.中暑 (一) 即将病人搬到阴凉地方平卧,解开衣领,用浸湿 的冷毛巾敷在头部,快速扇风,同时可以服用一些人丹或十滴水。 (二) 重病人即送医院救治,送医院途中可用冰块或冰 棒敷在头部、腋下、腹股沟处,或用井水和冷水反复擦身、扇风进行降温。 三.触电 (一)急救才切勿直接接触伤员,应立即切断电源,或迅速用不导电物体如干燥的木棍、竹棒 等使伤员尽快脱离电源。 (二)伤员脱离电源后,应检查伤员全身情况,并同时进行现场急救: 对轻症伤员,即神志清醒、呼吸心跳自主者,伤员就地平卧,严密观察。 对重症伤
1 施 工 现 场 急 救 措 施 一、外伤现场救护的五不原则 一是不用手接触伤口;二是不用碘酒涂擦伤口;三是不随便冲洗伤口;四是不 随便取出伤口异物;五不随便塞回脱出的内脏组织。 二、伤救护的注意事项 事故现场救护工作应按照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的原则, 分秒必争的实施,发现伤口要充分暴露,处理后仍将衣服盖上,防止受凉。对重伤 员,除处理伤口外,必须观察其意识状态、脉搏呼吸等,并注意面色、手足温度。 有呼吸、循环衰竭时,先行心肺复苏术,后处理局部伤口。 三、外伤初步包扎再送医院 及时正确的包扎能保护伤口,防止再感染。压迫止血,固定伤处,减轻疼痛。包 扎时动作应轻巧敏捷,部位准确,松紧适宜又牢靠不脱,打结应避开伤口。 四、开放性气胸包扎 胸部一侧穿通伤时,空气从伤口进入胸腔,造成开放性气胸,常可危及伤员性 命。急救时应用消毒敷料或干净毛巾严堵住伤口,最好外盖一层塑料膜,再